中国园林网5月22日消息:远望青山不见石,近看脚底是草蔓。这是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区的天等县,经过10年的石漠化治理所呈现出的景象。5月18日,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现场会在天等召开,与会人员对天等探索出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的新路子表示了赞赏。
治理前后变化大 昔日荒山今变绿
5月18日,随着主持人“现在车辆进入‘石山区生态综合治理试验区’了”的介绍,记者看到道路两边灌木丛生,绿树成荫。虽然仍能看到嶙峋的石头,但山已不再是“光头山”了,有的山头甚至全部被树木覆盖。山上,人工种植的任豆树、肥牛树长势特别好。
上午11时许,车辆停在了启新村朝阳屯的路边,路的下面是一片长势良好的树木。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是珍贵树种——柚木,被列为家具、地板等家具的上等用材。目前这些柚木已有约6年的树龄,直径在7厘米左右。林间空地上,牧草刚刚被收割了。
这一带10年前可不是这样。石山区生态综合治理实验区包括驮堪乡的南岭村、启新村至孔民村片区,是典型的石山区,长期以来,由于当地群众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以及毁林开垦等人为活动,使石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达70%以上,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因地制宜混交种树 珍贵树种富了农民
据介绍,这里自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后,目前已形成肥牛树与牧草混交,多树种混交,澳洲坚果与牧草混交,任豆树纯林、珍贵树种柚木与甜竹混交,任豆树与牧草混交等多种模式,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20.8%提高到83.5%,沼气池入户率达95.7%。
天等县有关领导说:“我们还在试验区林下种植牧草、中草药,推广牛品种改良,带动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实施珍贵树种混交造林,既保持水土不使流失,又使农民从经济林木中获得收益。”
农民到底能获得多大的收益?以柚木为例,人工种植的柚木木材销售价目前每立方米约1万元。经专业机构调查,采用速生栽培技术,20年成材时胸径达20厘米以上,1亩地可产木材20立方米,按现价计可收入20万元。“如果你现在有100亩的柚木,10年后就是千万富翁了。”一位林业部门的人士说。
而树下的牧草,除了能防止水土流失之外,还是牛、羊甚至鸡的上佳饲料。牧草的大量种植,使得农民养猪、养牛的数量增多了。当地一位领导告诉记者:“目前养牛主要是用来耕地,近来城里越来越高的牛肉价格,将会剌激群众扩大养牛规模。”
山上种树地面修渠 旱涝无忧作物增产
当车辆开进一片开阔地时,记者看到这里生长的水稻和玉米郁郁葱葱;一条长长的水渠随着道路延伸,某段区间开了口子,水“哗啦啦”地流向田间地头。记者有些不解,石漠化治理怎么“治”到平地上来了?原来,这是团乐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山上、平地“双管齐下”。
据了解,团乐小流域包括3个行政村、人口4436人。之前,石漠化导致流域内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地表水容易漏失,加上山高坡陡,雨水集中,容易出现旱季易旱,雨季易涝,内涝频发的情况。土地贫瘠令粮经作物单产低,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增产增收。
2009年,天等县采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办法,全面对团乐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山上实行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山下建设农田防护堤、排涝渠、引水渠和田间道路。
综合治理效果是明显的。如今这里的植被覆盖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保水田面积由原来的760亩增加到1540亩,基本解决了当地群众“旱也忧涝也忧”的问题;同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水稻年平均亩产由原来的6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甘蔗产量由亩均4吨提高到6吨。初步估算,治理后农民人均增收146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
推荐阅读:
(来源:广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