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遗保护的“荔波范式”

2012年05月24日 10:16贵州日报欧阳海南

当代世遗保护的“荔波范式”

中国园林网5月24日消息:主动保护理念丰富了国际世遗保护效能模式、将探索传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视野、尝试实践“资源+产业+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径……世遗5年,荔波不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申遗时对于整个人类的铮铮誓言,而且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丰富着世界遗产保护的理论族群和路径触点,成为世遗保护的世界范式。为中国增彩,让世界惊喜。

新闻链接

-1988年,茂兰喀斯特森林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6年,茂兰喀斯特森林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

-2007年6月27日,由“国家级茂兰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樟江风景名胜区大、小七孔景区”为内容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荔波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2007年11月,在荔波召开的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际会议上,荔波“以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推动可持续发展”模式,催生出了由4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及地方政府签署的《荔波共识》,文化多样性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体系。

-2009年4月,在“世界旅游精英博鳌峰会”上,荔波提出“资源+产业+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得到同类地区的积极推崇。

-2009年8月,包括荔波在内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与美国世界遗产地猛犸洞国家公园签订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与美国猛犸洞国家公园建立友好公园关系的协议》。

-2010年,经境外多家媒体评选,荔波成为外国人“最想去看的世界遗产”。

-2011年4月,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在荔波召开“生物圈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研讨会”,一致通过了旨在“倡导生态旅游、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荔波宣言》。

-2011年7月,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荔波以其“具有典型示范性”备受推崇。

2007年6月27日,“中国南方喀斯特”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荔波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荔波从此拥有了世界目光

73016公顷,4000余种动植物、核心区5个乡镇10个村4513人、4个少数民族小聚居、人均1000余元的年收入,这是荔波世遗保护区申遗时的数字化描述。

“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绝无仅有的一片分布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完好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这是荔波世遗保护区的定性化描述。

无论是哪一种描述,脆弱的生态遗存和不可复制性,都能让人感受到荔波荣耀光环的背后,有一种让人揪心的压力。

世界在看着荔波,人类在等着荔波

5年殚精竭虑,荔波拿出的,是一份明媚的答卷:保护区核心区内原真性自然生态持续优化,实验区和缓冲区山越来越青,水越来越绿;区内聚居人群生产生活持续向好,保护自然生态已成为整个人群自为式行动;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等环境承载小、资源占用少的产业正蓬勃兴起,成为荔波经济社会的新引擎;立体保护的长效机制和内因动力已然成型,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助渠道正变得畅通无碍。

所有的表现正向世界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息:荔波,现在无愧于世遗,将来更不会有愧于世界。

推荐阅读:

内蒙古:元上都遗址通过世界遗产中心专业委员会评估

“文化遗产不是招财机器”

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中国世界自然与文遗之最 看四川如何保护五大世界遗产[分页]

执着:“主动保护”构建人与自然深度和谐

“世界遗产地这张名片就是‘荔波的眼睛’,5年来,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是被动的画上严酷的框框套套、花费巨额人力物力去‘被动呵护’,还是通过引导、疏导,让保护区内几千群众发自内心的去‘主动保护’?我们选择了后者。通过政策宣贯、产业扶持,群众从保护中受益,从而让他们世世代代珍视这片栖息的环境,这是我们做好保护工作的核心依托。这种体制机制下的‘主动保护’,带来的就是人与自然的深度和谐。”

——荔波县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局局长黄建伟采访实录

荔波2007年申遗成功后,遗产保护局组建了一个社区经济发展科,这在全世界世遗管理同类别机构中,绝对是独一份。

40出头的张雁泉就是这个科室的员工。从生态研究和保护“转行”农村社区社会经济管理和引导,张雁泉转型得很成功。

5月20日,记者见到这位“保护区名人”时,他正在荔波县城的茂兰喀斯特竹艺工艺专业合作社的门面上帮忙。

门面内的墙上,挂满了刚刚编织好的作品。刚刚获得全省百佳创业小老板称号的姚优凤正在聚精会神地编织新作品。小姚24岁,来自洞塘乡,正好是世遗保护的核心区。

专业合作社的20多个成员都和小姚一样,是洞塘乡的传统农民,在遗产局的帮助下学了技术,做起了竹编,去年收入几十万元。店里的竹编工艺品,贵的可卖3万多元,便宜的也需要数百元。

保护区内世代聚居着布依、水、瑶、苗等少数民族,由于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土层薄肥力低,背着刀砍树烧炭、拿着枪狩猎打鸟几乎成了此前村民的标签式生活。如今在经济社会发展科的帮助下,都已经“刀枪入库”,干起了旅游、加工和手工艺。

小姚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荔波工商局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这样的专业合作社就激增至上百家。

茂兰保护区必左村已经成长为一个“旅游专业村”,38户人家全部干起了旅游接待的轻便活儿。60开外的李大哥家的农家饭庄,不仅做餐饮住宿,还兼职做导游,去年纯收入就超过了3万元。

“以前再怎么干,全家人最多四五千元钱,现在生态保护起来,大家都来玩、来看,我们的生活也好起来了。”李大哥很快乐。

和村民的变化相一致,张雁泉们的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刚开始时,遗产局200多人每天就忙着进山抓偷砍偷猎的村民,逮住就罚款、判刑,疲于奔命却效果不大。现在带动村民把产业做起来了,再也不用半夜三更蹲点监测了。

“现在不信你伸手摘一根树枝试试,进到村子里,保证有人把你扭送去我们那里。”张雁泉相当自信。

从被动保护环境到带动村民主动保护生态,荔波的模式调整源自一个认识。

“上千户人家,数千口子人,要吃要穿要生活,饿着肚子喊保护,是办不到的,就算在高压下暂时办到了,也不可能长久。”黄建伟说。

每年省级财政都单列1000万元的世遗保护专项资金,荔波没有用这笔资金去增加更多的管理人员,配备更先进的管理设备,而是毫不犹豫的投向了保护区内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新兴产业的引导,“授人以渔”。

去年8月,荔波世遗管理局再次推出了一个“世界第一”:注册成立了“农村社区技术培训学院”,请来国内外专家免费为村民培训民族手工艺、旅游接待等实用技术,至今已培训毕业400多人。

荔波财政也相应整合各类资金,配合该项思路的推进。对于有条件的村庄进行水电路基建倾斜,展开土地整治,对于已经“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村寨,则实施了生态移民搬迁。而这样的投入,每年耗资也过千万元。去年,保护区内人群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千余元提升至近4000元。

与这种对于村民的开放式发展相左,对于保护区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荔波却少有的小心翼翼。仅仅一个数据就能说明问题:在近2万多公顷的茂兰保护区,宽仅1米的观光便道,荔波至今只整理了40余公里。

“这种主动保护理念的强势推进,带来了保护区内人与自然关系的3个显著变化:一是生活环境在变,从闭塞走向开放,一是谋生手段在变,从环境依赖走向资源集约,一是生态认知在变,从过度索取走向生态珍惜。”黄建伟说。

而这种人与自然的深度和谐状态,不仅是世遗保护所追求的精髓,也正成为荔波世遗保护的显著特征和长效保障。

延展:世遗理念下生态与文化的携手成长

“世遗5年,荔波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保护区内生态和生活的可喜变化。世界自然遗产保护需要传递的一个人类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理念,就是尊重自然、尊重原生。这种理念,我们认为同样适用于传统民族文化方面。自然遗存和文化遗存都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宝贝,都需要得到同等的保护和永续。荔波用世遗理念关照本土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世遗精神,成为荔波特征叫响世界的‘双子星座’,其中生态是形,文化是魂。”

——荔波县人民政府县长瓦标龙采访实录

5月19日大中午,瑶山乡拉片村的民俗文化广场上鼓声阵阵,一台瑶族传统歌舞节目“欢歌引太阳”正在上演。

虽然看台上只有北京来的十几位客人,但27个白裤瑶青年男女依然热情高涨,一招一式自然随意。

22岁的陆东衡和妻子谢合梅也在舞者之列。他们就来自一公里外的拉片移民新村。

“每天中午和下午固定的时间,放下农活儿都会来这里跳一下,这是我们族的传统,不管有没有游客看。”陆东衡说。

据小陆说,这样的节目他们有7个,平时就换着跳。

陪同采访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韦开典介绍说,这样形态各异的传统舞蹈表演在荔波几乎每个乡镇每个村寨都能看到。这种蓬勃的状态,一方面源自于荔波原真性民俗文化的丰富积淀,一方面也得益于近年来荔波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挖掘。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长久以来就居住着5个乡镇的先民,90%为少数民族,主要有布依族、水族、瑶族和苗族,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

神秘的布依族天文历法、具有东方情人节的盛大水族“卯节”,自由纯朴的苗族婚恋,古朴神秘的瑶族凿壁谈婚和抢腰带,民族的花灯表演、山歌对唱、赛龙舟、爬刀山、芦笙舞、陀螺赛、打猎舞等,至今仍得到很好的传承,文化底蕴极为丰富,具有浓郁、鲜明和奇特的民族风情。

荔波将世遗理念覆盖至这种丰沛的民俗文化上,采取原真性保护和市场化呈现相结合的模式,使民俗文化生态走向了持续繁荣。

“保护原真性,是要确保荔波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市场化呈现,则是打通传承通道,确保民俗文化的永续。”韦开典说。

“我现在跳舞,旅游专业合作社每个月固定给我1000元,我和老婆一个月能净挣2000元,比打工强,所以我们不出去打工。”陆东衡对这种说法进行了佐证。

推荐阅读:

内蒙古:元上都遗址通过世界遗产中心专业委员会评估

“文化遗产不是招财机器”

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中国世界自然与文遗之最 看四川如何保护五大世界遗产[分页]

按照这种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方式,荔波一口气挖掘整理了数十个民俗文化节目,其中翁昂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成为典型,以布依百年窖酒、矮人舞、山歌对唱、地戏傩舞等14个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目,展示了民间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瑰丽多姿的艺术风采。

在此基础上打造了民族文化村寨,以瑶王宴、“打猎舞”、“猴鼓舞”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获得游客欢迎。其中,瑶山的“猴鼓舞”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说这种挖掘是民俗文化的呈现层面,那么荔波对于民族文化古籍的抢救,则更能反映荔波抓好少数民族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的纯粹落点。

资料显示,近年来荔波投入巨资,共收集整理了逾万册水书古籍、330册布依文古籍,425册经书,并成功将《万事明指》、《丑辰》等11部水书,《掌诀》、《修桥补路》等6部布依文古籍申报成为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同时还出版了《荔波瑶族》、《荔波苗族》《荔波布依族》、《荔波水族》4本民族文化书籍。

“生态和文化的携手成长,丰富了遗产地文化多样性,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果说秀美的世遗生态引来了八方游人,那么厚重的民俗文化则从心灵认同层面留住了世人。”瓦标龙这样说。

2007年11月,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际会议在荔波召开,荔波“以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催生出了由4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及地方政府签署的《荔波共识》。

其核心就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前提下,将存在已久的文化多样性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体系。

而此举,被公认为全球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杰出范例之一。

共生:“资源+产业+城市”路径诠释科学发展

“世遗保护区面积只占荔波国土面积的1/3,但是世遗保护理念却涵盖整个荔波。尊重自然、珍惜环境,不仅仅是保护区域内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也已经是荔波17万各族人民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出现,到底对荔波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种可持续绿色科学发展的核心资源。在这种共识下,荔波的山会越来越绿,水会越来越清,人会越来越纯,‘资源+产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会越走越顺。我认为这是世遗名片莅临5年来荔波的最大惠存。”

——荔波县县委书记闵路明采访实录

如诗如画的山水,古朴神秘的民俗,让世遗荔波成为世人的宠爱,超过20万人次的境外游客已先后走进荔波。2010年,经境外多家媒体评选,荔波成为外国人“最想去看的世界遗产”。

强劲市场的号召力为荔波走生态经济道路准备了平台。2009年4月,在“世界旅游精英博鳌峰会”上,荔波高调提出了“资源+产业+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理念,瞄准了国际旅游城市目标。

“世遗生态是基础是引领,产业是依托于生态之上的旅游和特色加工业,城市则是为产业提供功能服务,整条线环环相扣,走的就是环境承载小、资源占用少的经济型可持续路子。”闵路明说。

在资源与产业的高效结合上,荔波梅花节是其典型代表。

世遗保护让荔波梅原的上万亩野生青梅焕发风采,一到冬天,上百万株青梅竞相怒放,香气十里可闻。

利用这一资源,荔波成功打造出冬季“梅花节暨贵州赏花首游地”旅游品牌,丰富了我省冬季旅游地的缺乏,知名度和美誉度节节攀升,被评为“国际旅游王牌目的地”。自梅花节举办以来,已接待游客近150万人次,创下了6个亿的综合旅游收入。

冬看花,夏品果。数以万吨计的原生态青梅又催生出近10个各型青梅加工企业,有的酿造青梅酒,有的制作青梅果脯,每年产值近千万元。而原本落地腐烂的青梅,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据介绍,前年,青梅每公斤5毛钱左右,去年就达到1元钱,而今年,即将进入采摘季的青梅有望涨至2元钱。

依托生态理念布局产业,漳江蜜柚、琵琶、葡萄等绿色产业也获得强势推进,生态与经济持续共赢。

而作为生态资源最合理的一种外延,旅游经济成为荔波新支柱。

5年来,樟江风景名胜区、拉片民族旅游村寨成功创建4A级景区、3A级景区,邓恩铭故居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建成了木朝、板寨、拉柳、白岩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旅游逐步从生态观光游向民族风情游、民俗体验游、休闲度假游转变。初步形成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旅游财富开发价值逐渐显现。

2011年,县域内旅游人数达5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9亿元,与世遗前比较,年均分别增长40.52%、80.86%。目前,全县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超过2万人,占全县人口的13%,部分群众依靠生态旅游服务年收入最高可达50余万元,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助民增收方面的作用凸显无遗。

与此同时,荔波城镇化步伐也在生态经济背景下强势展开,旅游与城建互动发展新模式正得到全面实践,城镇化率已达35.48%。

5年来,荔波累计投入1600多万元,完成了城区、景区及乡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和专项规划。完成樟江大街综合景观改造、江滨公园一期、北出口道路和时来坝新区路网建设,连接时来坝与南门坝两个新区的官塘大桥即将全面竣工。

新区路网框架的加快形成,全面盘活了旅游地产及城市经济。以高标准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作为建设标的,使城建的战略融资正成为各大投资集团的争夺地,广西、湖北、北京的一些承建投资商纷至沓来,形成景城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

与县城相应,驾欧、朝阳、茂兰大等小城镇面貌也日新月异。集中实施荔(波)小(小七孔)公路沿线村寨整治和景观打造工程,福利、拉鱼、拉柳等一批村寨展现出荔波民居的特色形象,拉片民族团结示范村成为全省示范样板。

这种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在数据上已经得到印证:去年荔波财政总收入增加到3亿元,是世遗前的2.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则从2006年的1808元增加到4752元。

5月19日,说到这种发展态势与世遗保护地的内在关联,已签约大范围介入荔波旅游设施和景区建设的武汉三特公司项目负责人的话很有代表性:“世遗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让我们对荔波的绿色未来深信不疑。”
 

推荐阅读:

内蒙古:元上都遗址通过世界遗产中心专业委员会评估

“文化遗产不是招财机器”

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中国世界自然与文遗之最 看四川如何保护五大世界遗产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