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3日消息:人们常说:“不破不立”。不过,如果在做一件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看出效果的事情,经常“破”绝对是一种可怕的做法,它能够把好事变成坏事。不幸的是,哈尔滨这几十年在绿化上就“破”了太多。
事实证明,这20多年来哈尔滨市的绿化工作是比较失败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有些路走错了,二是正确的路没有坚持下来。
由于有病虫害、飞絮多等问题,哈尔滨将杨、柳、榆、槭这四大类北方绿化常用乡土落叶乔木列入骨干树种之外,这简直是因噎废食。绿化和其他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后期的管护和养护,不能栽了树就算“绿化”。正像专家所说,树种选择、专业养护和病虫害防治,对于绿化是同等重要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之后,哈市在城市发展的需要下,大量住宅楼拔地而起,大量的路桥开始建设,以前的林荫道、森林式工厂和居住区却越来越少。在商业化面前,绿化的生态作用被舍弃了。走错路的影响到现在依然存在。
在改变绿化理念方面,哈尔滨的积极性非常高。从曾经的推动彩化、大树进城,到近年来学习大连大面积种植草坪、学习沈阳密植方式……甚至还来不及检验某种做法的效果怎样、正确与否,它就被另一种新的理念所取代。
十年树木。如果没有对这座城市的绿化工作制定系统的规划进行指引,那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然形成短期效应。即使有些做法是对的,但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其景观效果或优势也无法体现。
这样做的另一个坏处就是造成极大的浪费。在提倡彩化城市时,就把原来的绿色叶树种挖出来,种上彩叶树;开始大树进城了,又把彩叶树挖出来改种大树;之后的草坪热、苗木密植热,也都是把曾经的绿色换成现在的绿色。且不论“下岗”的苗木还有没有“再就业”的机会(即使有,成活率、长势、观赏效果相信也会打折扣),光做这些更换工作的人工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好消息是,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提出“前人栽树、给后人留下一片阴凉,未来十年内不能伐一棵树”、“柳、杨、榆、糖槭作为乡土树种,今年要成为城市绿化主角”等理念。希望这次该市的绿化理念能立得住,走得长久。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花卉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