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安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工业强市不忘绿色追求

2012年05月30日 13:25福建日报何金 刘益清

中国园林网5月30日消息:初夏,南安东田。公路上,一辆辆运载猪肉、茄子、生态茶等农产品的货车开往厦门、泉州、南安城区等地,一辆辆坐满游客的大巴、中巴、小车奔向景区……

东田地处南安西南部,地广山多、自然资源丰富,是个农业大镇。近年来,该镇实施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项目,黄巢山、龙潭谷等旅游项目投入运营,既加快了经济发展,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东田镇的变化,是南安生态立市的一个缩影。

南安是我省工业经济强市,去年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多项工业经济指标居全省县级市前列。

不过,南安既有工业经济发达的水头、石井、官桥、仑苍等乡镇,还有深处腹地的东田、九都、诗山等十几个工业相对薄弱,但农业基础扎实、生态资源丰富的农业乡镇。

面对这一现实,南安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抓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经济,突出抓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林业、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生态保护等六大工程建设。近三年来,该市累计投入61.4亿多元,完成163个重点生态和绿色项目建设。

生态立市,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障。2009年,南安成立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长担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及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推进。工作小组成立以来,定期召开生态市创建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处理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检查督促创建进展落实情况,全力推进生态立市。

结合当地的实际,去年,南安编制了《“十二五”生态市建设规划》,出台了《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关于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

南安人清醒地意识到,农业和生态产业,是南安发展工业的生态屏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本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南安着力加快“四绿工程”建设,追求生态林业与森林资源协调发展。3年来,造林绿化154897.5亩,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任务;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56.7万亩;营建生物防火林带381公里,完成防火林带抚育107.7公里;投入义务植树249万工日,完成全民义务植树807万株。

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南安走上了一条资源共享、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目前,全市建设生态茶园1.8万亩,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茶叶企业17家,认证面积达4200亩。

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划定畜禽养殖发展区、禁养区,关闭禁养区内35家养殖场,规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33家大中型养猪场建成生化、沼气等综合处理设施,其余养殖场采用“猪—沼—果(农、林)”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通过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带动建池农户改厨、改厕、改圈,新建户用沼气6410户。

推广农业“五新”技术。重点抓好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的推广,农药、肥料施用强度呈递减的态势。

加快农产品“三品”认证。拥有泉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7家,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达65个,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万亩。

作为南安县域经济的支撑,工业是南安人引以为傲的产业。然而,传统的石材、水暖卫浴多为污染、高耗能产业。为此,该市坚持可循环的发展思路,加速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发展平衡、结构优化、高端环保、技术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走进石材重镇水头镇,过去弥散在空气中的粉尘不见了,空气清新,溪水明澈。昔日被视为白色污染物的边角料,如今被加工成人造大理石、人造花岗岩、工艺壁画等。水头,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基地,循环经济、生态立市,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在治污方面,该市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检查工作规范,开展日常巡查,并根据重污染源半月一报、一般污染源一月一报要求及时反馈问题,使项目环境监管由事后转向事前,确保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到位,“三同时”执行率100%。

2011年,南安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0923元,增长11%。城镇单位GDP能耗为0.673吨标煤/万元,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83立方米/万元,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61.80%。

南安市市长王春金表示,实施六大工程,既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也美化了人居环境,丰富了生态文化的内涵。

这就是一个工业强市的绿色追求。

推荐阅读:

绿道引领森林生态城市建设新风潮

深圳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绿色社区数量全国首位

四川中江构建交通体系 山水园林生态城市见雏形

江西省安福县实施八大工程打造宜居生态城市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