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公益组织对出资企业设“道德门槛”引争议

2012年06月14日 13:15青年报陈诗松

公益项目出资企业金光被指非法伐木 涉嫌借公益“漂绿” 多组织宣布退出

中国园林网6月14日消息:因质疑有环境污染“案底”的金光集团APP通过做公益“漂绿”,近日不少网友呼吁抵制由APP旗下基金会赞助的APP青年公益实习项目,上海、南京、北京多家原本与之合作的公益组织也纷纷宣布退出。APP究竟是真心公益,还是意在“漂绿”?  

质疑企业做公益“漂绿”网友呼吁抵制公益计划

“APP总共赞助我们8700元,两个实习生补贴各2000元,剩下的分给带教老师。”这两天APP青年公益实习项目的工作人员又找到了老彭所在的公益组织,想在今年7月二度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公益项目,但是出于赞助企业‘漂绿’的嫌疑,我们不打算继续合作了。”

和老彭同样纠结于是否继续合作的,还有二十多家上海、南京、北京公益组织的负责人。他们纠结的点在于,APP青年公益实习本身是一个很好的项目,通过项目主办方选拔出的优秀高校生,会在暑期进入公益组织全程实习。然而,该项目由金光集团APP旗下的黄奕聪基金会进行支持和赞助,而APP是一家饱受争议的企业,曾多次被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指证非法伐木、毁坏森林。

不少网友通过微博抵制APP公益实习项目,引发公众对APP企业通过做公益“漂绿”的质疑,认为APP通过CSR(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和基金会找公益机构合作,塑造名不副实的环保和公益形象。

企业社会责任亚洲中国区总监何智权同样投了反对票,呼吁参与的公益组织停止与APP一切有关公益项目的合作,“直至APP把最新的环境数据公开、承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落实、接受公民社会的定期监督,否则公益组织们只是企业的漂绿剂!”

怀疑APP动机不纯,多家公益组织退出合作

根据网友统计,原本与APP实习项目合作的公益机构共有28家,而在该项目官网,记者看到今年目前的合作机构已经减少到上海和南京的16家,而北京所有的合作公益机构均已与之解除合作。

热爱家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合作时曾与APP实习项目约定,如果真心想做公益,而不是“漂绿”,那么在合作期间就不要进行任何宣传。“但是他们违反了这个约定,而且今年还说肯定要宣传,那‘漂绿’用意很明显,我们坚决退出。”上海爱拍社区公益影像发展中心的负责人认为,APP对于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给出的证据没有正面去回应解决,这是爱拍退出合作的主要原因。

企业回应:继续做好该实习项目

对于外界质疑APP“漂绿”的说法,黄奕聪慈善基金会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基金会不准备进行官方回应,“目前我们能给出的唯一表态就是,继续专注地把APP实习项目做好。”

然而,APP实习项目的发起方上外赛扶团队,则向记者表示已经在考虑解除合作关系。负责人坦言,“最近我们也在和基金会谈今年的合作,但是进展得并不顺利。加上此次事件,我们对该企业形象和定位不是很认同,有可能今年与他们解除合作关系。”

核心聚焦

公益组织引入合作企业 要不要先考查评估?

Q、之前是否发生过类似的“漂绿”案例?

A:涉及到环境的企业通常都会做公益项目被抵制的也不少

事实上,因自身在环境保护中受到争议,被环保人士和公众质疑做公益“漂绿”,APP青年公益实习项目并非第一家。

早在2000年,“福特汽车环保奖”进入中国,与国外一样受到一些环保组织发起的抵制。反对者认为福特推崇的多功能越野车在燃料的耗费上大大超标。而这项高达214000美元的资金对当时的中国环保公益组织而言又无疑是久旱甘霖,是否接受这笔资金成为当时争论焦点。

去年7月,某著名啤酒品牌在北京高调宣布启动“穿越可可西里”活动,声称携手热爱探险人士探究可可西里这片神奇土地,并在当地的一些保护站和环保促进会进行捐赠。然而这却引来网友一片质疑。

此外,一些涂料化工巨头、奶粉制造厂商等公益行为也纷纷遭到当地市民和网民的质疑。

Q、公益组织与企业合作,究竟能获得什么?

A:一方面是钱,另一方面有利于组织本身人才储备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CSR部门(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倾向于找公益组织合作开展公益项目,上海交通大学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专家施凯分析其原因,认为企业虽然资金雄厚,但CSR人手有限,而公益组织在公益方面更专业,项目执行力更高,且能够承担起对资金去向进行监督的责任,双方合作能够更确保项目的专业性和实际落地质量,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对于公益组织而言,和企业合作,首先能够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不用负担让公益组织始终头疼的项目运作经费。在金钱之外,还能获得企业支援的志愿者,甚至是潜在的未来员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上海小笼包聋人协力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常公益组织通过高校BBS、微博、招聘网站等途径招募实习生,但收效并不理想,生源也不算好。而通过大企业的公益实习项目,可以获得很多重点高校的生源。热爱家园的负责人也表示,曾经参与合作,也是出于吸纳潜在公益员工的目的。

Q、公益组织在引入企业合作时是否缺乏相应的考查评估?

A:不懂得过滤、没精力过滤、更无法主动过滤

上海爱拍社区公益影像发展中心的负责人坦言,“公益组织和企业开展合作也就是这几年渐渐发展起来的事,合作的考量方法和模式还很不成熟,究竟该怎么和企业合作只能说还在探索中。”

更多的公益组织则将缺乏过滤的原因归结为“人手太少,没有太多精力去深入了解。”APP实习项目的合作方彩虹桥公益就通过官方微博坦言,“对金光集团只是有初步的了解。对基金会更是偶然的接触,了解实习项目不了解其他。”而已经宣布退出合作的热爱家园负责人也自省道,在与企业合作前确实缺乏过滤。

但也有同行质疑所谓的“没精力”只是借口,“现在互联网如此便捷发达,只要稍微花一点时间,一个企业的前三年和后三年至少是可以有大致了解。”

施凯则认为,缺乏过滤问题背后更大的症结在于公益组织几乎就没有过滤选择权。“就目前本土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状况而言,他们在选择合作企业上几乎没有太大话语权。”

上海小笼包聋人协力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就告诉记者,“愿意投钱给公益组织的企业目前本身就不多,即使有的企业有这部分经费,如果双方的公益项目方向不对口,还是没法合作。”施凯表示,现在很多草根公益组织都是通过熟人圈寻找企业赞助合作,能拉到一个已经算不错了,根本还谈不上一个项目有多个合作企业可以过滤选择的情况了。

Q、这次抵制的“漂绿”是否合理?公益组织应该做什么?

A:“漂绿”比不做公益好但要做对方向

在专家和很多公益组织看来,此次抵制事件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行为,单纯的抵制和退出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企业的社会责任观。

“企业有环境污染问题,该企业的社会责任起评分自然是很低的。但APP并不是错在通过做公益去补救、去‘漂绿’,而是错在补救的方向不对。”在施凯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鼓励企业进行“漂绿”的。但作为一家有环境污染问题的企业,首先应当正视自身问题,多在环保上进行“对症下药”的补救,否则只是拆东补西,做无用功。

“公众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看待企业,但其实在国外,公益营销、慈善营销被看作企业最高的营销方式。企业做CSR不是为了作秀,但CSR确实是需要传播,需要留有痕迹的,这样才能达到企业CSR的诉求,营造正面的社会影响力。”施凯说。

索益社会组织服务社的发起人李磊认为,公益组织也不能简单地把企业当成“金钱主”,而是要当成真正的合作伙伴,作为一个可以影响的对象,让企业朝真正需要他改变的公益方向上努力。

推荐阅读:

古镇游傍迪士尼 上海川沙“穿越”旅游模式引争议

造景还是便民 长沙社区公园建设多处石墙引发争议

扬州瘦西湖将涨价引争议 门票该不该成旅游业支柱

兰州收取“绿化费”引发争议【评论】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