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9日消息:广西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面临着生态恶化与贫困交织的发展难题,是我区生态建设和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快推进石漠化地区的林业生态扶贫工作,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建设。
我区石漠化地区林业生态扶贫初显成效
一直以来,我区林业部门高度重视石漠化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在定点帮扶中承担了艰巨任务,在行业扶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维护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安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统计,2008年以来,自治区林业厅共派出扶贫工作队员35人次,举办扶贫培训班24期,培训农民2000多人,安排29个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央和自治区本级林业资金共计49.7亿元。通过这些努力,不仅改善了山区生态环境,而且极大促进了贫困地区林业事业发展,并全面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近几年,全区增加石山森林植被2000多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52.7%提高到了2011年的60.5%,石漠化地区每年提高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以上。同时,通过大力发展速丰松、速丰杉、速丰竹、速丰珍贵树种、速丰乡土树种和油茶、核桃、八角、肉桂等名特优经济林树种,积极扶持贫困地区林业产业发展,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三江侗族自治县种植油茶面积达70多万亩,人均拥有一亩半油茶林;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发展速丰林面积达34万亩,木材加工产值3亿多元;田阳县石山竹子已发展到14万亩,竹子加工产值1000多万元,均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许多石山区农村呈现出“石山增绿、群众增收、村在林中、家在绿中”的景观。
在长期的生态扶贫中,特别是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我区总结出了“六字”方针,即“封”(封山育林),“造”(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管”(加强石山林木管护),“沼”(建设沼气池),“用”(石山森林资源加工利用),“补”(对石山灌木林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筛选了吊丝竹、任豆、香椿、苏木、山葡萄、木豆等一大批石山人工造林树种,探索出了“竹子+任豆”、“任豆+金银花”等10多种治理模式,树立了一批治理示范点。如田阳县那满镇新楼村的“竹子+苏木”治理与产业相结合治理模式;忻城县“山上竹木花,山下蔗桑粮,家中猪牛羊,沼气水柜进农家”的特色农业生态治理模式;田东县祥周镇民安村敢桑屯的“造、封、管、圈、沼”的综合治理模式;马山县的“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等。
加大石漠化地区的林业生态扶贫力度意义重大
加大石漠化地区林业生态扶贫力度是维系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我区岩溶区土地面积1.25亿亩,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2%,涉及10个市、77个县(区)、779个乡镇(林场);石漠化土地面积35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贵州、云南省),集中分布在珠江上中游的红水河、南盘江、左江、右江流域。通过植树造林和其他生态工程措施,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有利于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遏制石漠化的进一步恶化和扩展,对维系珠江下游三角洲地区和港澳特区的生态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加大石漠化地区林业生态扶贫力度是促进岩溶地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石漠化地区缺水少土,群众缺钱少粮,生存困难。通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加大石漠化地区的林业生态扶贫力度,在植被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降香黄檀、柚木、任豆等珍贵树种,以及核桃、板栗、竹子、山葡萄、金银花等经济林,大力发展林草、林药、林畜、林禽等林下经济,打造石山特色林业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加大石漠化地区林业生态扶贫力度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石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区9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石漠化地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采取封山育林为主和人工造林为辅的措施,选择生态和经济效益兼备的树种,在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繁荣,是推动石漠化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
下一步石漠化地区林业生态扶贫的工作思路
加快推进石漠化地区林业生态扶贫工作,必须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地区作为主战场,以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发展林下经济、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快生态恢复重建,实现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实现“政府得绿、部门得绩、农民得利”,为全区新一轮扶贫开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继续加强生态保护,维护石漠化地区生态安全。继续抓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完善管护合同,改进资金兑付方式,加快兑付速度,提高林农的护林积极性,保护好贫困地区公益林。进一步加强石漠化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加大投入,同时在一些生态重要区域划建保护小区,加强水源林的保护,维护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安全,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大力实施生态工程,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有关生态建设、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大力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林,继续开展“千万珍贵树种送农家”活动,加强村屯绿化,增加森林植被,进一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兑现生态工程国家补助政策,增加石漠化地区农民收入。
三、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石漠化地区生态扶贫。充分发挥我区自然条件优越、林木生长速度快、林产品生产成本低、比较效益高的优势,在石漠化地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特别是因地制宜地发展速丰桉、速丰松、速丰杉、速丰竹、速丰珍贵树种、速丰乡土树种和油茶、核桃、八角、肉桂等名特优经济林树种。同时,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依托,加快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林产品深加工业发展,促进兴林富民。
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石漠化地区农民收入。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和空间环境,继续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千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重点发展林果、林草、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菜、林蜂、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模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化运作方式,努力构建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打造各具地方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带,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林农牧复合经营,提高林地综合产出率,在石漠化地区走出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生态发展新路子。
五、大力发展生态能源,切实改善石漠化地区民生。针对石山地区特点,加大对贫困地区生态能源发展的扶持力度,发展有特色的农村能源。大力推广“全托管服务”模式,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引进推广,巩固户用沼气池建设成果,抓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生态能源,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减少贫困地区薪柴消耗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保护森林植被,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巩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果。
六、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推广生态扶贫治理模式。加强与各级科研机构协作,进一步加大岩溶地区林草植被恢复、农村能源建设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建立一批试验示范区,筛选、组装一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的治理技术新模式。大力加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级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充实科技推广队伍,特别是乡级科学技术推广队伍,改善技术推广机构的设备与设施,为全面展开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确保治理一片、成功一片、收益一片。
推荐阅读: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