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25日消息:山西省大同县林业局局长赵德清,投身植树造林事业几十年,如今数以万亩计的荒山披上了绿衣。近年来,大同县的森林覆盖率由18.9%提高到28.6%,为贫瘠干旱的雁北地区筑起了一道京津生态屏障。
梦想
20多年前,大同县麻峪口乡境内的落鹰山还是一片荒凉景象。现今万亩林场拔地而起。
置身其间,林涛阵阵,鸟语欢歌,不时还可看见野兔野鸡踪影。
赵德清把全部精力和大好年华,奉献给了这个地方。
1981年,赵德清从雁北农校毕业后,分配到大同县林业局担任技术员。
那一年,赵德清23岁,精力充沛,体力旺盛,打算好好干一番事业。当时,县里出了个“种地劳模”,他颇为羡慕,心想只要自己勤奋,就能当个“植树劳模”。
仅几年时间,令人眼馋的国家干部变成了邋遢的“泥腿子”,荒山上却多了7000多亩落叶松。
由于表现出色,赵德清1984年被调至麻峪口乡担任副乡长兼林业站站长,负责落鹰山植树造林工程。
荒芜的落鹰山沟壑纵横,有些地方甚至陡峭无比。
赵德清带领群众每天徒步从乡里走到山脚下,再扛着麻袋将树苗和水运上山。细算一下,每天至少要走5公里山路,每月平均穿坏4双鞋。
时任大同县委通讯组长的梁斌龙曾专程前往麻峪口乡蹲点采访,至今仍然记得初见赵德清的情景。“当时去他的卧室小坐,偶然之间,发现床底下放满了穿烂的鞋子。”
由于全身心投入植树造林,“家”就成为赵德清的“旅馆”。通常一个月回家一趟,若赶上造林季节,三四个月也难见妻儿。
身为妻子的师慧林不放心,时常背着年幼的儿子,坐上一个小时的客车赶到乡里,再爬上山去给赵德清送饭。眼看一个120多斤的男人瘦成了80斤,师慧林心疼地掉下眼泪。
“你看这松树,已经有5米高了,真是好看啊!”20多年后,那个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男人,返回当年鏖战的3万亩“战场”,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抚摸曾亲手种下的松树,就像一个父亲见到已经长大的孩子。
用心
1999年,赵德清担任大同县林业局局长,仍是一年365天泡在山上,不是忙于造林,就是检查验收、护林防火。
为了封山禁牧,他与羊倌们打“游击战”,半夜蹲林捉羊、赤脚追羊的故事不计其数;为了制止偷伐,他带领同事连续两个月每天零点至3时多在一家压板厂门口蹲守;为了防火,他不惜得罪多个县乡领导,处理了一名引发山火的人员。
有时候,看见托运树苗的卡车停靠路边,他会过去问问,生怕有人从林地里偷盗树苗;看见有小孩子在林子里玩耍,他要走上前去嘱咐不能点火。
有人问他:“这么辛苦,究竟图个啥?”
“植树造林是个苦差事,没个辛苦,怎能换来满山绿色!”丢下这句话,赵德清又钻进林子里。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千百年来,“荒凉”是包括大同县在内的雁北地区的写照。
大同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年降水量300多毫米,土壤贫瘠、寒旱交加、荒山多风沙大,有“种树比养娃还难”一说。
在这种地方种植树,不仅要苦干实干,更要科学与智慧。赵德清是一个尊重科学的人,熟悉他的林业干部说:“老赵种树的心思可巧呢!”
历史上大同县适地树种为小叶杨,俗称“小老树”,易招虫害,无经济价值。在落鹰山造林期间,赵德清经过反复试验,在小阴坡成功栽植樟子松、油松等树种,不仅打破了“松树只适宜阳坡栽植”的说法,而且大面积推广至3万亩,成功打造了山西省第一个樟子松示范造林工程。
这一创举,让大同县乃至整个雁北地区改变了千百年来单一的树种结构。现今,樟子松、油松等松树在大同县的种植面积达50万亩左右,撑起了大半林地。在大同、朔州等雁北地区,新栽植的树木以樟子松、油松等松树为主。
根据大同县立地条件,赵德清组织大家认真钻研,并总结出一套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形成了“细整地、选壮苗、深开口、浇透水”等“358”造林规范流程,在全县推广,获得雁北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通过一系列科学造林措施,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资金缺乏情况下,大同县树木成活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75%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
2007年,大同县被授予“全国治沙防沙先进县”,并连续两年被山西省政府授予“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
当初的“劳模梦”至今没有实现,几年前原本可升迁至市里工作的机会也因不舍植树造林而放弃,但赵德清说,那满山满坡的绿树,就是对他辛苦半生最好的回报。
赵德清打算,退休后承包一座荒山,继续植树造林。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