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27日消息:在香港,距离闹市不到15公里的地方,你可以远离市区中的高楼大厦、远离大街上的七彩招牌。这里是去年9月正式成为世界公园网络成员的香港国家地质公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世界罕见地质奇观,听到清脆鸟鸣。了解到香港这个人口达700万却被誉为“最绿”之城的绿色保育智慧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七成是绿地、湿地和林区,四成“保护地”不允许盖高楼、建别墅。
很多人到了香港,都会惊叹于其匆忙脚步中的井然秩序,为其现代都市中的人文一面称赞不已。无论是交通、住房、教育还是文物保育,在社会管理上,香港很有发言权。
检视广东近年来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创新经验,在香港回归15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寻找香港在住房、教育、环境等“硬问题”上进行“软解决”的智慧。
教育:改革学制打造“全民精英”
香港教育局常任秘书长谢凌洁贞对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回归庆典上的发言记忆犹新,“他说‘教育是主宰香港的未来’。”
回归15年,谢凌洁贞给记者算了一笔“教育账”:每年政府教育支出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如果以政府的开支比例来说,我们总的开支每年大约有1/5投放在教育上,接近800亿港元。
这800亿港元的教育“大蛋糕”要怎么分?如何“切得巧”又“切得好”?
谢凌洁贞认为,香港的教育目标,是逐渐从纯粹的精英教育过渡到精英和全民多元的教育的局面。而香港15年来的教育经验,则可以用“从小着手”、“从细出发”来概括。
多年前,香港教育局开始面向学前教育推出学券计划,旨在向香港的适龄儿童父母分发学券,家长凭学券挑选参与学券计划的幼儿园入读,学券的价值随着通货膨胀进行灵活调整。幼儿园从家长手中取得该学券后,就能从政府处“兑换”该学券的价值。
“我们通过把选择权给家长,逐步提升幼儿园的教育素质。”这种学券计划,既保障了幼儿教育的入学率,同时也加大了幼儿园教育的竞争,通过家长的手“推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家庭还是有困难的话,我们还提供必要的助学金,包括午饭的津贴等,此项支出共占我们教育支出的5%左右。”谢凌洁贞说。
“从细出发”指的则是香港进行的学制改革。谢凌洁贞解释,以前香港的学制是两年高中或者预科课程,三年大学。转变学制不仅是与内地教育接轨,更重要的是在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新学制下,在学科内容中加点“新料”。在三科必修科目里增加通识教育这一必修课程就是“新料”之一。
谢凌洁贞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它包含了21世纪年轻人应该拥有的一些素质,通识教育考核的不是内容,而是一些思考的方法。”对于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教育新模式,谢凌洁贞坦言,“代价”虽大,但能训练一个人的批判性的思维,建构自己的看法。
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接踵而至,处于风口浪尖的港人每天都要面对新的难题。“我们要用现有的知识基础,去解决一个不稳定的未来。”谢凌洁贞如是说。
环境:七成土地常有绿色
走在香港闹市之中,最惊喜的是,刚从人潮拥挤的天桥拐弯,下一眼,看到的也许是免费公园的葱茏美景。这是香港给游客展现的“最绿”之城的一面。据统计,1100平方公里的香港,七成是绿地、湿地和林区。
目前,香港有24个郊野公园、4个海岸公园,而藏于石屎森林的大小绿地更是不胜枚举。“城市里高楼林立,希望市民在紧张工作之余,有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去处,这也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局局长邱腾华如是说。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高级地质公园主任杨家明博士告诉记者,香港约有植物3100多种,100多种两栖动物和爬虫类动物,230多种蝴蝶,鸟类约500种,占全中国鸟类总数1/3以上。虽然香港的面积没有英国大,但是物种的数量却远远超过英国。
从香港闹市驱车前往15公里外的香港国家地质公园,这个每年要接待100多万游客的公园里,无处不展现其环保和法律意识:时不时可见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骑摩托车经过,他们是公园里的“森林警察”,负责保护地的日常巡逻工作,也可以时刻监督有无游客违规。“在香港,所有公共场所都不允许吸烟,违者最高罚款5000港币。”邱腾华说。
当记者追问为什么香港可以这么“绿”的时候,杨家明指着香港地图上的绿色区域介绍说,30年前,香港就开始做保护地,这些绿色保护地,我们不仅花钱保护,还有法律保护,有执法人员巡逻。”
根据香港《郊野公园条例》、《海岸公园条例》等法规保护,香港公园内禁止一切破坏自然环境的活动。
除了要向世人展现香港的独特面貌,杨家明希望公园也可以成为教育科普的绿色基地,通过展板和相关宣传品,告诉年轻人和四面八方的游客,在环保上,每个人都可以出一份力,让城市更美好。
漫步香港国家地质公园,邱腾华边和记者讲解六方柱,边总结香港的绿色保育经验。他说,“在香港,你看见所有绿的地方,都被法律保护了起来。作为一个国际城市,我们不仅有最好的海港、最好的商业活动,同时有世界上保育最好的天然景观,这是香港城市面貌最特别的地方。”
住房:超两百万人入住公屋
在香港,700万人口仅用了24%不到的土地,其它土地或被指定为郊野公园和特别地区,或在法定的规划图上划作自然保育地带,受法律保护。
当“廉租房”、“经适房”成为内地民众口中的高频词汇时,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土地上,如何缓解居民用房紧张,成了关注的热点。香港的公屋制度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目前,香港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屋轮候制度,资产符合资格即可申请公屋。目前公屋申请人数约17万人,而香港运输与房屋局则负责将这17万个申请者分门别类,针对其不同的经济和生活状况,给予不同的“承诺”。
“对于单身申请者、老人家以及一般申请者,我们采用不同的配额记分的制度,用他们的年龄和他们等候的时间来评分,每一年把配额给最多分数的申请者,这样能比较理性地去分配珍贵的公共房屋资源。”香港运输与房屋局局长郑汝桦认为,香港的公屋轮候制度是在房屋配额的“硬指标”里实行“软制度”:如果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他现在可以跟父母一起居住。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它需要的是一个立身和居住的地方,年轻人与这个家庭相比,优先秩序一目了然。
过去12个月,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是2.6年,超过两百万人已经入住公共房屋,占香港人口总数的30%。公屋轮候,真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庞大工程,如何保证公屋轮候的公平和透明?
郑汝桦向记者展示了该局的公屋轮候册,在轮候册里每个申请者在申请时都会得到一个轮候册号码,“现在排到的是哪一个号码,跟他的距离是多少,可以去我们申请公屋的中心察看,具有很高的透明度。”
除此之外,在配房时电脑随机抽样配屋给申请者,每一个申请者可以有三次配屋的机会,申请者在这三次机会中有完全自主的选择权。“轮候流程实现了量化管理,我们收到的投诉也很少。”郑汝桦自信地向记者表示。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