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28日消息:【乱象一】
大拆大建,古建夷平盖房产
朱竞翔(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大拆大建主要是由于内地城市间的恶性经济竞争关系导致的,城际之间的发展模式雷同和产业同质化,致使城市只好在规模上扩充。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中国城市竞争空间太小,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缺乏制度设计。
【乱象二】
拆旧换新,推倒又建复制品
贾倍思(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拆旧换新可能弥补古建筑部分遗失的风貌,但这种弥补只是形式,缺乏实质。单纯的模仿形式不是传承。建筑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在于外表的硬件,更关键的是软件,如工匠、手工艺等。
朱竞翔:拆旧换新不能弥补古建筑被拆带来的遗恨,因为每次重建都降低了古建筑的原创能力,这种精神的缺失使得建筑物逐渐失去原意。
【乱象三】
疏于保护,建筑文化被轻视
贾倍思:疏于保护不仅仅是文保单位的责任,而应是每一个决策者的责任。决策者首先要转变一个错误的观念,即不把建筑当做文化的一部分。其实,古建筑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形式。决策者应树立对建筑文化的自信。
朱竞翔:应加强专业人士管理能力。比如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它是由来自各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另外,在处理古建筑保护时,也应加强专业人士与社会人士的良性互动。
【乱象四】
过度开发,只把古建当商品
贾倍思:过度开发的问题在政策层面上是可以解决的,但如何做好保育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现在古建筑保育方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投入少,国家用于古建筑保育的资金不足;二是地方政府对古建筑保育缺乏规划,城市规划时很少愿意去考虑古建筑的问题,只把古建当做商品。对于占地面积并不大的古建筑而言,如果合理规划实际上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链 接
上海“活化”思南公馆
思南公馆集中展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诸多建筑风格,周恩来、梅兰芳等名人都曾在此定居。由于历史原因,公馆一度成为密度极大的居民区,违章搭建现象严重,居住功能和建筑本身遭受破坏。
公馆改造项目从1999年启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改造思路:将历史街区“活化”。其中部分洋房改建为精品酒店经营,并辟出思南内街区域向公众开放,在维护老建筑原态的同时,赋予其新的使用价值。老街区成为了“活的”上海近代历史人文博物馆。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