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凌云县:石山能种树生态可治穷

2012年06月29日 09:39广西日报李巧玉 陆志星

中国园林网6月29日消息:石山区面积占44%、贫困人口占66%的凌云县,近10年来适地适树大种生态林、经济林,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初步展现“种植一个树种培育一个产业、治理一片石山扶富一方百姓”的喜人景象,有力证明“治穷的根本在生态、生态的根本在造林”的科学道理。

凌云县沙里乡阁楼村占地全部是石山,全村1407人,近年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拥有生态公益林3万亩,每年按政策获得国家生态补偿金约30万元,人均坐收200多元。良好的生态环境还为阁楼村发展核桃以及林下药材种植提供了良好条件。

泗城镇官仓村马王屯也是石山区,有117户469人,2006年在乱石滩种植吊丝竹300亩,现年亩产竹材3吨多,每亩年收入1000多元。

下甲乡彩架村高山片区5个村小组是典型的石漠化区,从2002年起,该片区治理石漠化,种植任豆树520亩,目前成林278亩;农民利用任豆发展畜牧业,人均收入1200元。泗城镇官仓村马王屯2006年种植金银花420亩,2011年亩产金银花70公斤,每亩收入700元。

在本来生存条件恶劣的大石山,通过因地制宜种植、保护林木,拓展出生态林、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三种增收渠道,这些穷村逐渐变成富村。

凌云县石山区居住着全县55%的人口,人均耕地不足1亩,土地瘠薄,非旱即涝、旱涝交替,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经济来源少,长期以来都是当地乃至广西最贫困的区域。过去,毁林开垦,甚至刀耕火种,更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改善不起来,产业发展不起来,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2001年以来,凌云县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8万亩,累计获得中央补助资金1.77亿元,12万受益农民人均直接收入1470多元。全县公益林每年获得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1136.4万元,10万受益农民人均100多元。2008年凌云县开始实施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国家已投资478万元,农民直接收入85万元,6000受益农民人均直接收入142元。建设生态、保护生态,让石山区群众享受美好家园的同时,还直接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给予的稳定收入。

在石山区适地适树种植经济林木,则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开发性致富。凌云县现有八角林22万亩、油茶林24万亩、茶园11万亩、桑园5万亩,各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产业,全县农民收入1/3以上来自八角、油茶、茶叶、桑蚕等经济林木。

石山区林木多起来,各种各样的林下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下甲乡峰洋村和双达村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2011年出栏肉鸡12万羽,户均收入1.1万元。今年基地预计出栏肉鸡20万羽,户均收入2.1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

“十一五”期间凌云县共获得中央和自治区林业投资2亿多元。2011年,全县林业产业产值达7.2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2%,初步形成石山造林、林业富县的新格局。

凌云县林业用地面积25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4%,农村人口人均有林地15亩,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近两倍。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自治区林业厅日前组织林业专家和业务干部,深入凌云县调查、研究下一步帮扶措施,专家认为:治穷的根本在生态,生态的根本在造林,凌云县100多万亩裸露石山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可以适地适树种植任豆、竹子、金银花、药材等,仍然丢荒或被低产林占据的大量石山,也可以通过良种良法种植高产高效松、杉用材林和油茶、八角、茶叶等经济林。

推荐阅读:

海口“绿化宝岛”工程完成造林8868亩

陕西汉阴县飞播造林取得双重效益

江西:吉水县鼓励群众租赁社会荒山造林

青海共和县沙珠玉乡造林绿化工作成效显著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