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4日消息:绿色,是生命的原色,是精神的向往。
没有绿色,就没有生机,就没有希望。
朱元英老人在30年前就深谙其道。他要大造绿色,凿石造田,植树造林。那片覆盖了王屋山脚下荒坡秃岭、荆棘乱石的人工林,就是朱元英老人带领自己的全家用30年的时间造成。冰封雪地,酷暑炎夏,雷雨风暴,月明星稀。一把镐,一张锨,一根头,一条扁担,两只箩筐。工具磨损变小变坏,增大了的是树坑树林,增厚了的是手掌上的老茧。积蓄下来的是大堆大堆伤残退役了的秃镐、坏锨、废头、断扁担、烂箩筐。树林像燎原的绿色之火,1棵、100棵、1000棵,直至今天的800亩!
在林坡通往山下那个小村庄的荒草乱石中,有一条弯曲明亮的人行道,那是爷儿几个丈量出来的。确切说是老人的老伴儿挑着钩担踏出来的。一天三顿饭,全是老伴儿用钩担挑上山的。在风雪与酷暑的交替中,钩担在夫人的肩上平衡着永恒。匆匆步履的真诚,感动着面前的大山,感动着脚下的乱石,感动着荒凉荒芜的环境,更感动着跟前跑后的那条忠心耿耿的黄狗。
那年朱元英52岁,看到只有几百口人的枣庙村,却有着几千亩荒坡石滩,竟全是荆棘藤蔓灌木丛。祖祖辈辈在乱石堆中抠出来的靠天收土地,还常年遭受着干旱、狂风的袭击,毫无生机可言。他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这么大面积荒坡乱石滩成为绿色森林,枣庙村将是什么样的景象!于是就试探着和本村的长辈以及邻居们商量,刚一出口,村民就摇头。原来有顺口溜留存:凹凸石荒穷圪梁,古来无坟无村庄。传言地气不养人,谁碰谁穷谁破亡。
朱元英看到乡邻们如此观念,何时才能摆脱贫穷的纠缠?就毅然承包下800亩从没人问津的乱石岗,他要让石缝里长出绿色,蔓延希望。
当村民们看到他手持斧、镐,在“太岁头上”劈荆斩棘动真格的时候,都说朱元英是疯了。
那是怎样的一个场景,不要说干活,走路都是困难。石头堆成山,荆棘野藤连成片,是野猪、獾、狐出没的地方。然而朱元英手中的斧、镐却成了一支神笔,几天的光景便在荆棘乱石中描绘出几条便道。有些地方挖成了树坑,却没有足够的土来掩埋,就需要经过便道运土填坑。不觉间,最适合山地生长的槐树、椿树、花椒等树苗便有了零星的绿色。那是朱元英植树的第一个春天,有村民便在街头议论:“那树要能活,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
待第二个春天,树倒是又栽上一大片,却迟迟不见上年的树苗发芽,轻轻一折,叭!断了,全成了干棍。
“这地不能栽树!前栽,后干。难怪村里人耻笑哩。”儿子怨怨地发着牢骚。
朱元英说:“不栽了,买水管。”塑料胶管在几千米以外引来一股泉水,不曾想,冬季正需要浇水,塑料管被冻成了铁棍。待开春,就爆裂报废了。
“不买水管了,修渠。”朱元英将买水管的钱变成了水泥,石头有的是。锤和錾的交响感动着太阳和月亮,有风掠过,有霜袭来,朱元英带领两个儿子整整修了一年。他记下了四句诗:寒风飞雪穿骨冷,炎夏当午似笼蒸。血手苦握冰烫镐,引水干渠日夜工。
不觉已过了10个年头,绿色遮挡了200亩荒山。朱元英看着大面积未变绿的石荒,眼睛透出绿光,说:“好栽了,手没问题了。原来寒冬手不管用,一抡镐满手裂口出血,疼得人心里打颤。现在已成了铁手,手心手背全是铁茧。”
在岁月风霜和日出日落的陪伴下,朱元英眼前全是手指、胳膊、碗口粗细的树。由于有绿色的憧憬,本来是上级供应给山区饲养牛羊的盐,让老伴儿做饭用了。炒菜没有油就用水煮,衣服鞋袜烂了就缝补。朱元英说:“能买回来树苗才是天大的事。”有人知道朱元英借贷无门,告诉他煤矿高价收购坑木。他一听火冒三丈:“打死我也不会伐树!”然而,在一个黎明时分,朱元英照常踏着露水去挖树坑,却见碗口大的树被盗几十棵。朱元英面对白花花的伐口,心在滴血,两粒豆大的老泪夺眶而出……
“这树不能栽了,全村人都说咱傻,放着钱不会挣,这可好!”老伴儿来了气,埋怨朱元英说:“要栽,你一个人栽吧,孩儿们不能再耽误了,哪有三十大几了不成个家?!”
由于孩子们跟着朱元英在山上没日没夜地栽树,家徒四壁,没时间理发修整,再加上村里人说“一家傻子”,姑娘们一打听都吓跑了。
黎明的曙光照常诱人,朱元英踏着雾霭朝山上走去。他破天荒没有叫醒孩子们。然而第二天,孩子们又来到了山上,待操起工具那一刻,朱元英浑浊的眼神瞄着天空,用力控制着愧疚的情感闸门……
时间的利剑是雕刻岁月的无情工匠。时间的脚步是历史巷道永久的见证。如果说朱元英造林的第二个10年是“绿色艰辛”的话,那么第三个10年便是“绿色艰辛”里的踏实与安慰。
老人头发白了,腰背驼了,脸上的皱纹写满了沧桑。
那天,阳光格外清丽,朱元英请来当地著名的工匠,在茫茫林海最亮眼的巨石上,刻上四句话:精卫填大海,蚂蚁平山头。父子造大林,愚公移王屋。
又在大门口的一块石头上刻了四个大字:林海公园。
30年后的今天,枣庙村因800亩绿色沸腾了,来这里休闲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每每这时,一个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站在林中,阳光从树叶间筛下来,洒在头上、脸上,埋在皱纹里的脸就格外阳光!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