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树人”向“种树人”嬗变 大美龙江的绿色崛起

2012年06月08日 15:05中国绿色时报柏章良 刘继广 牟景君 邢晓然

中国园林网6月8日消息:这是一个传奇的数字,在建设年代,累计为国家奉献7亿立方米的木材。

这同样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数字。在构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过程中,5年完成造林1722.37万亩,比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5年造林1165万亩的目标足足多了550多万亩,超出了47.8个百分点。

这是何等的气魄和胆识!无论是建设年代需要倾力奉献木材的年代,还是实现中国政府承诺“双增”需要大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当今,3800万龙江人民以舍我其谁的气魄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向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绿色”答卷。

“砍树人”向“种树人”的嬗变,彰显的是龙江人民对构建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雄浑气魄,谱写的是龙江黑土的壮美绿歌。

全力绿化龙江大地

2008年5月4日,这是一个属于青年人的节日,也是一个属于龙江大地所有务林人的日子。

上任不到一个月的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在省委召开的植树造林工作座谈会上是这样动员全省植树造林的:“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青年富有朝气,代表着未来和希望。在五四青年节来研究植树造林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同青年一样富有朝气,代表着未来和希望。”

作为省委书记,吉炳轩是这样要求全省植树造林的:“要真正解决问题,就要拉开架势,扑下身子,真刀真枪去干。”……

这既是造林绿化的总动员令,也是造林绿化的总攻令。

随后,黑龙江省《2008-2012造林绿化总体规划》,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造林绿化工作的意见》等相继出台,造林绿化的目标、任务、措施和政策进一步清晰和明确。

植树造林的“集结号”在龙江大地吹响。

“全省总动员,各行各业都参战,一年准备,两年大干,完成或基本完成平原绿化和城镇、村庄的绿化工作,5年基本绿化黑龙江大地”。 

为保证调度有序、提高效率,由党政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各级造林绿化会战指挥部相继组建。5年来,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造林绿化工作。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召开的全省造林绿化动员大会和全省造林绿化推进会议,都由省委书记吉炳轩亲自主持。 

黑龙江省林业厅厅长蔡炳华说:“高规格、全方位部署和推进造林绿化,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对造林绿化工作的重视,既振奋人心,又催人奋进。” 

俗话说,植树造林,资金先行。 

有着硬气风格的龙江人民造林绿化更硬气:财力再紧张也不能耽误5年绿化龙江大地目标的实现。 

最近几年,黑龙江省财政部门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要安排几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造林绿化。各地、各系统、各行业也积极筹措造林绿化资金,加大造林绿化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2010年,全省共投入造林绿化资金近106亿元。特别是2010年,全省投入造林绿化资金超过60亿元,规模创黑龙江省造林绿化史之最。 

高规格、严要求、大投入带来了大回报。 

这是一组足以让龙江人民欢欣鼓舞的数字:2008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造林1722.37万亩,占规划任务的147.8%;森林覆盖率由43.6%提高到45.2%,增长了1.6个百分点。不仅如期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年(2008年-2010年)完成植树造林1000万亩的奋斗目标,而且今年将全面实现5年基本绿化黑龙江大地的宏图大略。 

高涨的播绿激情,也让人们对龙江的绿色崛起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蔡炳华满怀信心地说:“‘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再造林1500万亩,继续推进大规模工程造林,新增集中连片人工林500万亩。”

绿化龙江大地,构建北方重点生态屏障,不仅事关黑龙江的生态建设,而且事关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国土安全、气候安全、粮食安全、木材安全和水资源安全,难怪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3800万龙江人民如此给力。 

发展壮大林业产业

干过林业的都知道,造林容易护林难。 

如何破解固绿难题? 

黑龙江的做法是:不能就生态而生态,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使国家得生态,百姓得实惠。 

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十大产业”发展战略,黑龙江各地精耕细作,积极发展林业项目,把丰富的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使全省的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龙江县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多年来,全县大面积栽植樟子松,虽然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效益,但不容回避的是,由于樟子松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低,造成了农民无法从林地中获取更多收益的尴尬局面。 

如何将生态优势的“短腿”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长腿”? 

龙江县开始进行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试验获得成功后,又从2004年开始进行以红松坚果林建设为目的的嫁接实践,当年成活率达到84%。2006年,龙江县林业部门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质种源,利用省级扶持资金,对红松异砧嫁接开展推广示范。 

随着集体林改的不断深入,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龙江县农民发展生态经济林致富的积极性被激活,目前全县已经发展红松生态经济林2万多亩。今年,全县嫁接结实率达到30%,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估算,龙江县每年红松生态经济林可创造产值400多万元。 

森林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血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一面输血、一面造血,这就是龙江县的经验。 

木耳虽小,市场潜力却很大。 

黑龙江省黑木耳已形成两大集群,一是以绥阳黑木耳大市场为销售龙头的东部集群,年交易量10万吨,市场交易额达38亿元;二是以尚志苇河黑木耳交易市场为龙头的中部集群,年交易黑木耳干品6.5万吨,交易额达30亿元。 

东宁县2010年种植黑木耳8.8亿袋,产量突破4万吨,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2010年黑木耳总产值达16.5亿元,每亩纯效益达1.2万元,最高达3万元,占全县种植业70%以上,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率超过80%,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就达1万多元,黑木耳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第一富民支柱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黑龙江省被列入全省林产品加工业重点推进项目的就达到了19个,2011年林业产值首破1000亿元大关,2012年力争实现1200亿元。

林业产业,在龙江大地上演了一台兴林富民的好戏。

推荐阅读:

黑龙江:悄然崛起的绿色新大庆

住建部发文 将绿色指标纳入城市规划

兰州:城关79个大型绿色雕塑亮相

重庆:南川区李明学双臂30年让荒山铺绿色 

[分页]

倾力打造龙江湿地名片

过去,人们都说“大森林”、“大冰雪”和“大界江”是黑龙江的三大名片。近年来,这里又多了一张靓丽的名片,那就是“大湿地”。 

黑龙江省是湿地资源大省,湿地面积866.6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近1/5。其中,天然湿地556万公顷,占全国天然湿地的1/7,仅次于疆域辽阔的西藏。特别是沼泽类湿地全国面积最大,为427万公顷,占全国沼泽湿地面积的近1/3。有国际重要湿地7处,占全国1/6,居全国之首。目前,全省共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8处,总面积423万公顷,保护区数量居全国之首。 

面积大仅仅代表黑龙江湿地资源优势的一个方面,而保护黑龙江这个全国大粮仓才是黑龙江湿地重要性关键之所在。 

据相关资料显示,湿地周边的农田持续稳产高产,而且发生旱涝灾害的频率低、程度轻,这是不争的事实。以三江平原的富锦市为例,粮食年年丰收,得益于周边大面积湿地的自动调节功能,旱可供、涝可蓄。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曾多次明确表示,黑龙江要在粮食安全上为国家作贡献,同时生态环境也是我们最主要的一张牌,没有好的环境,我们的粮食安全也得不到保障。生态建设非常重要,湿地不要再开垦了,森林不要再蚕食了。 

黑龙江省省长王宪魁要求“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做好湿地建设规划,加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重视科技创新与应用,提高湿地建设投入”。 

保护湿地,龙江大地在行动—— 

2001年,黑龙江率先推行了流域保护理念; 

2003年,省人大出台《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湿地的地方性法规; 

从2009年起,省政府批准为扎龙湿地建立长效补水机制,设立扎龙湿地补水专项资金;

截至2011年,全省共完成了21个国家林业湿地保护工程项目;

“十二五”期间,将50%的自然湿地纳入生态补偿范围,使80%的自然湿地得到严格有效保护,建立起结构较为合理、功能较为优化的湿地保护体系,扭转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局面,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促进湿地产业发展,逐步完善龙江“大湿地、大旅游、大产业、大文化”的格局…… 

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台北等地飞往哈尔滨的航班客座率达95%,机场每日进出港旅客最高达2.5万人次……哈尔滨,这个努力成为中国“夏都”的最北方大都市,正是抓住了得天独厚的松花江自然湿地资源,全力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旅游核心品牌。而这都得益于一种优势自然资源——湿地。 

业内人士指出,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将为哈尔滨乃至黑龙江旅游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一股“湿地经济潮”正在龙江大地暗潮涌动,湿地生态旅游也已经成为全省的朝阳产业。 

这就是我们的大龙江。 

在国家发展需要木材做支撑的时候,龙江人民是英雄;在建设北方重点生态屏障需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时候,龙江人民同样是英雄,这正是龙江绿色崛起的根基所在!  

推荐阅读:

黑龙江:悄然崛起的绿色新大庆

住建部发文 将绿色指标纳入城市规划

兰州:城关79个大型绿色雕塑亮相

重庆:南川区李明学双臂30年让荒山铺绿色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