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0日消息: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调查材料显示,北京古树超过4万株,主要集中在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坛、地坛、北海公园、景山、故宫、颐和园、香山、八大处等著名景点。树种包括柏树、油松、白皮松、银杏、国槐、枣树等。面对这些见证历史沧桑、不可复制的“活体文物”,公园管理者、景点游览者该如何与之相处?
摩擦古树可否健身
日前,记者在北京天坛公园、中山公园、地坛公园采访时看到,个别晨练者,有的攀附古柏枝杈“荡秋千”,有的在古柏下部平伸的枝杈上压腿,还有几位老人,索性背靠树身凸现部位,上下、左右磨蹭。据天坛公园一位晨练者告诉记者:“这些几百年的树有‘灵气’,人体后背的经络在‘树瘤’上摩擦,能祛病延年。”
一位自称“古树健身专家”的人,把记者引到天坛回音壁和圜丘周围,说这里是“蹭树健身”最佳处。记者看到,10多棵长有树瘤的所谓“按摩树”,凸现的树瘤在“每日百蹭”下已是锃光瓦亮,有的还出现裂纹。记者从天坛公园园容绿化科了解到,这些古柏的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有的树龄已超过了500年。一位古树养护者告诉记者,如果古树局部饱受挤压、磨蹭,会导致树的营养液流动减慢,长期堆积在损伤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树瘤。倘若人们长期在“树瘤”上摩擦,刺激树的伤口,会加剧古树的死亡。为此,公园每年都要拿出数百万元资金护树。但由于公园没有处罚权,只能好言劝阻或增设防护围栏护树。再者,游人每日在古树周围锻炼身体,会导致树下土壤板结,空气含量减少,根系不发达,古树生长态势减弱。有些人面对树身,时而靠蹭、时而击打,导致一些古树“内层韧带”受损伤。圜丘附近的600余株一二级古树,已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
随后,记者在北京几处皇家园林中看到,一些古柏下部横伸的枝杈,在反复重压下已然下垂,有的已经断裂。有的古柏,树身凸现部分在晨练者反复磨蹭下绽裂。古柏周边的土地,在晨练者无数次踩踏下坚实如铁、寸草不生。记者看到,远离晨练者的古树,枝叶较为繁茂,叶色较为翠绿。每天与晨练者近距离接触甚至零距离接触的古树,枝杈折损、枝叶泛黄现象明显。
多项措施护古树
在如何保护古树的问题上,北京各家公园一直在努力,其中,红螺寺景区的经验得到了不少古树保护专家的认可。记者通过实地采访了解到,该景区尽管古树集中、密集,但由于多年干旱少雨,地下水位下降,浇水困难,古树曾一度出现病态。为有效地保护古树,防止火灾,并实现及时灌溉古树,景区在红螺山修建“水包”3个,红螺山海拔400米以下的所有登山步道沿线,相继铺设消防管道7212米,并建有消火栓、消防井51座。
与此同时,红螺寺景区管理者在专业人士帮扶下,摸索出很多保护古树的成功经验。比如,古松林中的步道两侧,设置防火隔离带,会对古树水墒保养不利,造成古树死亡和损害。针对这种情况,景区工作人员集思广益、自创“护树秘诀”:沿古松林步道两侧,栽种四季常绿的“麦冬草”,在起到防火作用的同时也有绿化效果。此外,在旅游步道两侧栽种青竹,既起到绿化美化又有阻挡游人走入林丛,与古树“亲密接触”的作用。为消灭害虫,保护古树,景区采用生物防治,做了500个鸟笼挂在古树林中,采取措施保护野生禽类及其他小动物,每年准备足够的动物食品,在冬春两季,安排专人为鸟和小动物供食、供水。眼下,古树群中的食虫鸟种类多达20多种,包括大斑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红隼、喜鹊、红尾水鸲、山鹛、黄眉柳莺等,日均食虫上万只。生物防治的实施,不仅使一些古树的枯枝发出了嫩芽,还使得林中四季百鸟争鸣,小动物增多,很多游人与松鼠合影留念。
据记者了解,5月下旬,天坛3562株古树纷纷拥有“电子身份证”。记者在天坛公园“市花市树展”开幕式上看到,工作人员手持类似POS机的移动终端,在古树树身装置的“信息钉”前一扫,古树的年龄、胸径、冠幅、养护记录等信息就显示在仪器上。据天坛公园管理处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古树“树钉”外面为硬质塑料,内置芯片,只有小拇指粗细,长度也不过3厘米,不会对古树造成损害。据介绍,目前,古树电子“身份证”录入的信息,只涵盖古树的30多项基础信息和历年养护记录,今后还将考虑加入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古树名木的历史背景、生长过程等信息。
据了解,这类“古树电子身份证”还是首次在北京公园古树上大范围应用,有效解决了纸质档案不易保存、调取较为困难等问题,对于养护人员制定古树养护计划、追溯养护情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视宣传舆论引导
除了公园自身的一些保护措施,舆论引导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今年夏天,一位摄影家以《活文物,北京古树肖像》为题,把在北京潭柘寺、戒台寺、天坛公园等景区生长在多类环境中的古树拍成图片,挂在网上。一时间,不少网民提出要以结伴探访古树,并以“护树志愿者”名义,向游人宣传古树名木的文化背景、养护知识,宣传保护古树的深远意义,为京城“活体文物”的保护工作出一份力。
为激发市民保护古树的热情,颐和园、北海等北京市市属6家公园,在北京市第28个义务植树日,推出市民认养古树名木活动,其中,包括古树2800株。
在颐和园主景区——仁寿殿前,记者看到一级古油松和邀月门前古玉兰被挂上“认养牌”。据颐和园园长阚跃介绍,北京青年报社是颐和园首次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古树保护活动开展以来,认养古树的首个单位,也成为目前主景区唯一认养古树的单位。阚跃表示,颐和园推出古树认养,希望给市民提供一个参与绿化、美化首都的平台,让更多的游人关注颐和园、皇家园林、世界文化遗产。
对此,北京文物专家梅孟奇认为,通过各种媒体展示景区古树的景观效应,既能让人们深入了解古树所囊括的文化内涵,也能进一步深化古树保护理念,还可能引发旅行社开发“古树文化专项游”旅游线路。
●景事评说
应科学延续古树生命力
就北京而言,眼下依然茂盛、连带很多名人轶事的古树景观举不胜举:孔庙大成殿前元代“除奸柏”,为元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许衡(相当于大学校长)所植,相传它曾掀掉过明代奸相严嵩的乌纱帽;故宫御花园久负盛名的“连理柏”,被人们称为忠贞爱情的象征;西山樱桃沟景区的“石上柏”,相传当年曹雪芹就是看到它显现的“木石姻缘”受到启发,写出《红楼梦》;什刹海景区内蔡锷故居门前的两株老槐、纪晓岚故居院内见证数百年历史的海棠、法源寺内的千年丁香……笔者曾想过,如果把一座城市古迹内的古树资源分类整合,把与古树相关的历史事件、人文趣事搜集起来,有可能成为旅游文化市场的一个精品。就另一层意义来说,生长茂盛的古树,也能渲染景区环境氛围,烘托景区历史文化主题。
古树名木遵循着生长、成熟、衰老的自然规律,当它们最终枯死后,该如何处理,也是值得“细思量”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黄山风景名胜区知名景观“梦笔生花”古松因干旱枯死,当时,主管部门为了保留这个景点,制作了一株以水泥为树干、塑料为松叶的假树,引起社会上不小的争议。2008年年底,北京大觉寺古松病死,景区管理者制作塑料树以假充真,为此,北京青年报登载《大觉寺人造古松惹争议》一文,亮出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以为,古树既然枯死,搞个“山寨版”试图延续旧景,实属败笔。因为,古树有很明显的生命迹象,也有神韵与风貌。假与真很容易辨别,与其让游人观之倒胃,倒不如在原地立碑留念,培植、或移栽与之相同的树种,若干年后,延续其文化内涵,让游人在欣赏古树时“延续感觉”的事例包括:北京北海公园团城有“探海侯”之称的油松,死后被伐除,管理者于1987年选定一株形似的30年生的小松树栽到原地,数10年后,呈现几分当年古树风貌,填补了这个景点的缺憾。北京景山公园明崇祯皇帝自缢处的古槐枯桩,在文革时期被清除,1987年,管理部门将一株105树龄的古国槐,补栽在原处,经过园林工人的精心养护、修整,辅以原有的碑记,游人参观后,从心理上也能接受。
笔者认为,公园中古树“生前身后事”如果深思熟虑、用心安排,也能成为值得追味的美景。
背景新闻:
崂山保护古树有方
山东青岛崂山风景区今年开展了全面的古树名木普查工作,这次普查与以往不同,除对每一棵古树的树名、别名、拉丁名、科属、树龄和保护级别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外,还重点增加了GPS定位 、文化挖掘、健康诊断等内容。
目前崂山风景区共发现古树名木230余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古树就有54株,太清宫的“汉柏凌霄”距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是青岛地区最老的古树。
为古树配电子地图
近两个月,景区工作人员带着GPS定位仪走遍了周边庙宇、山林,对找到的每一棵古树,工作人员都要对其位置进行了经纬度记录,并对古树的各个方位进行拍照。目前,景区已经完成230株古树经纬度坐标、海拔等内容的数据采集工作,并将古树名木分布情况做成电子地图,以便准确查询了解情况。
全面体检并建健康档案
景区工作人员通过查找历史资料、走访相关人员,进一步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价值,追寻每一株古树的生长史,记录他们经历的雨雪风霜,并对那些有特殊价值的古树设立详细的解说牌,提醒世人爱护古树,保护生态。
此外,景区工作人员还对每一株古树进行全面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小到古树树干虫孔、划痕,枝叶的折损,大到周围的生态环境,生长势、特殊形态等情况都将一一记录在案,根据每一株古树的生长现状,制定相应管护和救治方案,包括支架支撑、树体美容、仿真树皮、土壤施肥、虫害处理等措施。
古树保护名录新添12个成员
崂山风景区今年将有12株古树进入古树保护之列。这12株古树分别位于巨峰景区茶涧庙、仰口景区关帝庙、棋盘石景区明道观。其中崂山明道观内的三株拐枣树生长在海拔700米左右,长势茂盛,有百余年历史,为崂山海拔最高的古树之一。另外,华严寺的小叶朴、石榴和木瓜,也被列入古树保护行列。
目前,山东的特有植物中,崂山占了三分之一,因此,崂山也被称为植物“大观园”。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旅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