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县养子沟“林中游”
林中氧吧
中国园林网7月11日消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有没有想过,随着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在全省7500万亩广袤的林地,除了收获巨大的生态效益、相当的木材资源,还会有什么?6月26日至27日召开的全省林下经济现场会,给出的答案令人振奋。
利用森林资源和林荫空间,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产业经营活动,这种农、林、牧资源共享、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使林农不砍树能致富,不出门能就业,财富伴着“年轮”欢快地长。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全省6788万亩集体林地产权改革的持续深入,实现了山林承包到户,唤醒了广大林农的聪明才智,他们依托资源优势,各显神通,在青山绿水中孕育出一个个林下“聚宝盆”……
在中原经济区“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以领导方式转变促林业发展方式转变,林下经济围绕山林做文章,不但增绿护绿,还将进一步激发林地活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模式,在中原大地舒展出千山竞秀、农民得实惠的和谐画卷。
亿万农民林改中的伟大实践
虽然林地由“我们的”变成“我的”,但林地上的树不允许随便砍。怎样能让“绿色定期存折”变成“绿色ATM自助提款机”?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以来,“分山到户”的劳动人民没有望林兴叹,而是依托林地资源优势,调动聪明智慧,发挥主观能动性,摸索着在林子下面间种套作经济作物,饲养鸡、鸭、猪、牛,发展农家乐、林下游等,逐渐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子。
这,就是林下经济。
我国有46亿亩林业用地,其中集体林地27亿多亩。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种植药材、蔬菜、蘑菇、木耳、花卉,饲养林蛙、蜜蜂、家禽、家畜及野生动物,生产多种多样丰富的绿色产品,相当于扩大了几十亿亩的土地利用面积,极大地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有数据显示,林下经济大大提升了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林地直接产出率由2003年的每亩84元提高到现在的198元。
势头强劲的林下经济,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去年10月召开的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全面部署了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要因地制宜,把发展林下经济等特色林业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批示,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促进农民增收又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我省人多地少,充分利用林下和林荫空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既能节约土地资源,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省委、省政府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林下经济高度重视。今年5月24日,副省长刘满仓到林业厅调研时,要求务必把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抓实抓好,使党的惠农政策像阳光一样普照千家万户,并指出,要抓好林下经济,把林业产业做大做强。
“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类型齐全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林地复种指数,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把单一林业引向复合林业,使林业蕴藏的林地资源潜力、物种资源潜力和市场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使农民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可以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林业流动,加快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林业生产力快速提高。”6月26日至27日在安阳召开的全省林下经济现场会上,省林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刘有富说。
推荐阅读:
[分页]
林下养蜂
林下种花
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人们需要油茶、核桃、红枣、板栗等木本粮油,乐意购买松茸、木耳、枸杞等林特产品,也青睐鹿茸、天麻、三七、茯苓等名贵中药材,对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是充满了向往……
应市场之需,乘政策东风,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发展模式,林下经济在我省焕发出勃勃生机。
栾川县重渡沟村过去是个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发展“林中游”,重渡沟景区带动全村95%以上的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仅农家宾馆就有近万张床位,人均收入超过1.2万元,被誉为“全国农家宾馆第一村”。庙子镇黄柏村村民甘米焕算了一笔账:“以前出去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林改后承包林坡栽杜仲树,树下养杜仲鸡,家里还经营着农家乐,年收入超过20万元呢!”
在舞阳县舞泉镇牛市口村,群众承包180亩林地,发展蛋鸡2万只、鸳鸯鸭2.5万只,年产值240多万元,亩均效益达到1.6万元,示范带动周边110户群众发展林下鸡禽饲养。目前,全县共培育林下养殖业龙头企业36家,发展林间养殖大户163户,年饲养畜禽400万只,直接增加农民收入7000多万元。
过去的沟沟坎坎变成了致富基地,曾经的穷山僻壤造就了成百上千的百万富翁,这些,不过是全省林下经济蓬勃发展的沧海一粟。数据显示,去年全省林下经济总产值达73亿元,其中林下种植262万亩,年产值26.5亿元;林下养殖1684万只(头、羽),年产值12.5亿元;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年产值24.7亿元;森林景观利用120.7万亩,游客人数564万人次,年产值9.4亿元。
“我省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水热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的林下经济模式多种多样。各地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经验,探索了不少好做法。”刘有富说。
一是林下种植,包括林—苗模式、林—药模式、林—菜模式等。二是林下养殖,主要有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蜂模式等。三是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主要是利用林木果实、植物种子、野生药材、森林蔬菜、藤条等,进行加工、处理、包装,拉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森林景观利用,充分发挥林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环境优势,大力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疗养等服务,积极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食品、果品、饮品等森林旅游商品,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的旅游精品景区。
林下经济从业门槛低、见效快、就业广,有利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已成为山区、林区和沙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战略选择。在内黄县,梁庄镇小柴村的三源林下养殖服务合作社利用丰富的枣林资源,放养柴鸡、种植金银花,带动全县80余家农户饲养柴鸡100万只,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还被国际绿色产业合作组织认定为绿色生态基地。在林州,以红旗渠和太行山天然次生林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带,10公里观光大道集中农家乐120家,年创收4600余万元。
林下经济产“金蛋”,调动了农民营林护林的积极性,有利于强化生态脆弱地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培育。曾饱受风沙灾害的西华县,近年来大力推行林下经济,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全县发展林下经济十多万亩,年收入达2.5亿元。该县田口乡滩上村党支部书记王学贞因发展林下经济成绩显著,200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当地领导感慨:以往,1万名护林员也不可能有这样好的管护效果。
林下经济“富矿”催生“蝶变效应”,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林业生产转移。林下经济通过不同生长期、不同收获期的种植、养殖业,开展林地多种复合经营,改“单一季节劳动”为“一年四季上班”,为农村创造了大量就业和致富的机会,许多地方出现返乡务林、改行务林现象,全家团圆也使农民幸福指数提升。在修武县,仅去年就有1000多名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务林。全县从事林下种养业、森林旅游及餐饮的人数由5年前的1.6万人增加到今天的3万人。
林下经济风生水起,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下经济示范单位。6月27日,我省首次颁授“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荣誉称号,新密市五指岭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等80家合作社上榜,新密市、尉氏县等34个县区(林场)被授予“林下经济示范县”。
“河南的林下经济,平原和山区各有特点,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专程前来参加我省林下经济现场会的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巡视员安丰杰说。
科学谋划打造林下经济品牌
历史上,似乎从没有哪一种经济模式能像林下经济这般,可以集工、农、商、服务等多行业于一体,多层次、多架构发展。
“山林从"我们的"变成"我的",农民造林护林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就像20世纪80年代的"大包干"一样,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集中释放,广大林农敢于投入、舍得投入,迸发出来的干劲和热情,正转化为林业生产力大解放的强大动力。”刘有富说,发展林下经济,事关生态建设,事关农民增收,只有统一思想,科学谋划,才能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他同时表示,林下经济作为林改后出现的新兴事物,近几年虽然得到蓬勃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林下经济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对林下经济认识有偏差。有的认为林下经济主要靠企业和农民自主发展,政府部门不需要介入;有的认为林下经济与普通林业经济没有区别,不需要特别关注。二是目前不少地方林下经济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简单生产,自产自销,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品牌。三是技术支持不够,信息服务不到位,一些农户发展林下经济仍然沿用传统的种养方式和管理模式,生产成本高,效益差。四是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新型农业现代化要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标志。为推动林下经济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真正实现现代林业“立体式”发展,省林业厅前不久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
加强领导,争取扶持。各级林业部门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全面深化林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林业生态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要切实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主动向党委、政府请示汇报,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地要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宣传车、黑板报、宣传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重大意义,积极营造发展林下经济的良好氛围。要善于发现、培育林下种植、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方面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林业部门要组织力量,深入基层,摸清林情,了解民意,以县为单位科学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并做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专业规划的衔接。
引导合作,打造品牌。要积极扶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引导农民开展合作经营。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形成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积极开展林下产品产地认证,制定发布一批林业地方标准,打造一批名牌产品。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林下经济基地,培育特色产业,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
科技引领,强化服务。林业科研单位要转变观念,就林下经济的定义与内涵、发展模式的技术要求进行研究;要积极培育适宜林下种植的新品种,推广林下种植新技术;要加大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延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做好对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技术培训,要及时把实用技术送到村组农户、田间地头。
依据《意见》,“十二五”期间,在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示范引导、龙头带动的原则下,全省林下经济规模将达2000万亩以上,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到2020年,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到3000万亩,产值超过300亿元。
风好正扬帆,破浪长有时。沐浴林改春风化雨,手持林下经济的如椽大笔,中原千万林农依托林业生态资源优势,正把中原经济区的清山秀水描绘得更加多姿多彩。
推荐阅读: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