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3日消息:两山相对,黄河中流。南是皋兰山,北是白塔山,金城兰州就坐落在这个两山夹一河的狭长地带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兰州离不开水,更离不开山,南北两山的生态环境更是与兰州的发展息息相关。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兰州南北两山几乎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植被稀少,“皋兰山上一棵树,白塔山上七棵树”的说法便是当时恶劣生态环境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市党政军民为改善生态环境进行了艰苦奋斗,背冰担水植树、单位承包荒山、实施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到58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5亿株,植物种类已达到75科424种,常见的脊椎动物76种,其中鸟类55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人工森林生态体系和具有两山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人造生态第一山”已经开始凸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
持之以恒播撒绿色
有大量史料表明,古代兰州和甘肃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秦汉时代,陇上“大山乔木,连跨数郡,万里鳞集,茂林阴翳。”
明代的彭泽在诗词中写道,“西望皋兰,云树苍苍,何日当还。”一直到清代初期,兰州周边森林还比较多。
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和战争摧残,兰州周围的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荒山秃岭,满目黄土。干旱、水土流失随之而来,大自然开始了对人类的惩罚,这一地区也变成了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典型代表。
天然林没有了,想改善生态,就得造人工林。但要在降雨少、蒸发大、土质差的南北两山进行绿化,人们用“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来形容其艰难程度。早在1942年,当时的政府曾规划在两山造林1万亩,而到1949年只栽活200多棵树。当时有人预言,要绿化两山至少需要300年。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起,全市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背冰担水,植树造林,绿化荒山。1957年2月25日,南北两山绿化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背冰浇树运动展开。至3月5日,共出动10万多人次,背冰450多万公斤,浇树30多万株。
回忆起当年随父母背冰上山的情景,兰州市退休教师李清哲仍然激动不已,“那时候我还不到10岁,父母的单位响应市里的号召背冰上山浇树,我也跟着去了。只记得天很冷,人多得数不清,那可是全民参与呀!”说话时,李清哲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中,“用麻袋背的,用筐抬的,人们恨不得把黄河里的冰全都搬上山。”
虽然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战,兰州两山绿化终因干旱缺水及“文革”等原因,实际保存面积只有1万多亩,成活多种树木100多万株。
“以前种的树活下来的虽然不多,但却把绿色的希望留了下来,改善家园环境的意识已经通过背冰担水浇树的行动深深地烙在我们兰州人的心里了。”李清哲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真正大规模的两山植树造林运动开始进行。
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指挥部党组书记马金山告诉记者,1983年,胡耀邦在视察甘肃时作出重要指示:“种草种树,治穷致富”。随后,省委提出“全省绿化看兰州,兰州绿化看两山”的号召,省市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带头承包荒山绿化,迅速掀起了“千军万马、地动山摇”的绿化高潮。先后有370多家单位承包荒山绿化,每年春季都有几十万人到两山植树造林。
兰州市南北两山的绿化还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1983年,共青团中央给全国青少年发出了“行动起来,采集草种树种,支援甘肃改变面貌”的号召,全国500多个县市响应号召,把70多种草籽树种寄到甘肃。在徐家山森林公园就有一片“支甘纪念林”,林子里有黑龙江的松树、河北的杨树、山西的槐树、新疆的核桃……天南地北的树种已经在兰州两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到1999年底,南北两山造林面积已经达到14万亩,成活各类树木3000多万株。
推荐阅读:
[分页]
抢抓机遇打造“绿肺”
2000年,兰州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成立了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启动实施了总投资达6.6亿元、建设任务为33万亩的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2003年建设任务完成,随后3年,又相继完成造林面积11万亩。6年时间,累计新增造林面积44万亩。
山绿了,整个兰州变绿了。如今的南北两山绿化面积有58万亩,各类树木1.5亿株,松柏成荫,芳草葳蕤,层峦叠翠,处处葱茏,两山成了兰州市的绿色肺叶和绿色屏障。
6月29日早晨,雨后的北山九州台林木苍翠,空气清新。在山顶的公路旁,一身运动装的自行车爱好者王军刚刚结束了“晨练”。
“我在兰州20年了,以前忙生意,根本不知道兰州还有这么‘绿’的地方。从前年开始,我和几个朋友每周都骑车来这里,渐渐地就喜欢上这个地方了,平时没事就来,看一看绿色,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顺着王军指的方向看去,对面山上十几座喷头正喷出阵阵水雾,山间林叶在水雾中苍翠欲滴。“在山里待习惯了,我慢慢就觉得我们南北两山像两条黄龙,而这些水利灌溉系统就像时时安抚着两条黄龙的手,不让它们发脾气,直到有一天树木都长好了,小的环境气候形成了,黄龙也就彻底被制服了。”王军感慨地说道。
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完成的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生态成效评估数据显示:南北两山生态服务系统总价值1999年为4.6亿元,2005年为19.2亿元,2009年达到25.5亿元。南北两山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3997.46万立方米,年固碳量75.22万吨,年释氧量73.51万吨,年滞尘量75.20万吨,年固土量277.65万吨,年减少黄河泥沙量达61.12万吨。
近几年,两山在综合开发上,依托现有的森林、文化资源和设施条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增加两山承包单位经济收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化经济。
现在兰州南北两山已建成森林公园20多处,总面积达2万多亩,部分承包单位在两山建成宾馆、山庄、会议中心等休闲设施,游览基地80多处,每年在南北两山林区旅游、休闲、观光的人数已超过200万人次。
“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的建设,不仅有效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为广大群众创造了一个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环境,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山水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兰州市南北两山指挥部总指挥王恩瑞说。
如今,两山绿化已经成为兰州的一张城市“名片”,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近年来,国内、省内很多城市来两山参观取经。
森林管护任重道远
“南山叠翠北山青”,“风过林涛起,向客诉甘辛” 。随着两山绿化的推进,旧的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
2003年以来,随着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的竣工,两山绿化工作转入“建管并重、以管为主”的新阶段。随着承包商陆续撤离,留下大量新增林地无人管护。管护任务量大、面积宽、资金严重不足,如何保证58万亩林地面积不减、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降,两山务林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两山巩固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两山指挥系统建立了市、县(区)两山绿化指挥部、林业站(绿化承包单位)三级管理的运行机制,先后建成58个林业管理站,承担了44万亩林地的管护任务。
今年70岁的蔡仁智是兰州市教育局长洼山林场的场长,从1983年单位承包190亩荒山造林并成立林场至今30年时间,他亲历与见证了林场人工林从无到有的过程。从当年光秃秃的荒山,到现在育有80个品种16万株树木,老蔡的血脉早已与林木相连了。
看着亲手种下、现已有十几米高的侧柏,老蔡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丝伤感,“当年没灌溉设施,给山上浇水全靠人力,林场十几个工人小伙子还是干劲十足,现在林场只有6名雇工,年纪都上了50了。年轻人嫌工资少,不干这个了。”
皋兰县十三公里林业管理站的李站长告诉记者,南北两山绿化设施有许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水管老化,锈蚀严重,经常发生事故,影响正常灌溉。由于资金比较缺乏,设备难以更新。
兰州市两山绿化工程指挥部水利管理处处长王红说,两山灌溉面积有25万亩,水利设施有139处,每年春检就需要将近900万元,现在根本拿不出这么多资金。
据了解,除了资金制约的问题以外,承包单位、个人环境意识、法治意识淡薄,对绿化认识不足的情况也逐步显露出来。有的承包单位逐年压缩管护经费,有的甚至放弃管护,在承包范围内乱开乱建,非法牟利。
有专家指出,南北两山绿化是一项生态工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脆弱性。必须建立长期的管护机制和稳定的投入机制。投资应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为辅,才能可持续发展。
绿色丰碑已经树立,今后还需巩固发展,造福子孙。
曾有作《兰州南北两山绿化赋》者,用慷慨的语句道出了我们对两山未来的期望,“他年两山连碧,一色苍莽。当告世人,我兰山雄闳不减,秀美有加,愿枉驾贲临而共赏焉。”
推荐阅读:
(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