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24日消息:盛夏时节的榆林城区,一条条新建的通衢大道两旁草木修剪齐整,绿化带内鲜花盛开,芳香四溢。榆溪河两岸绿树成阴,被打造成集景观、园林、绿地、休闲、游憩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榆林河滨公园,成为贯穿榆林城区的魅力绿色长廊。徜徉在榆林大街小巷,不仅城区街道两侧被种上绿草红花,“拆墙透绿”工程使许多原来封闭在钢筋水泥后的美景展现给了市民。信步街头,随处可见的绿意使人的呼吸也变得流畅。在这座中心城区建成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43万的城市里,绿色成为榆林城市的主色调,成为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每日傍晚,住在榆溪河不远处的退休教师王志刚都会牵着孙子到滨河公园的绿色海洋里“荡漾”。王老师感慨地说:“这几年,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出门不到500米就能享受这么优美的绿化环境,而且还可以随时随地赏景、健身、游玩、小憩”。
绿色是生命,是希望。一座拥有绿色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城市。在榆林,有相同感受的不止是王老师。“抬头见绿,起步闻香,树越来越多,景越来越美”,悄然中,榆林已变成了一座大公园。多姿多彩的广场、绿意盎然的庭院小区、宽畅洁净的林阴道——塞上榆林正在建成一个绿色环保、自然和谐、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
而这一切变化,来自于榆林市委、市政府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决心,来自于着力打造和谐人居环境的理念。
全民总动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榆林已成为我省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产生的极强的链条辐射带动效应,使榆林成为一方投资热土,许多客商把目光投向了榆林。
然而,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多年来,榆林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绿化、美化和城市对外形象仍处于落后地位。这样的城市形象让一些投资者望而止步。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2010年榆林市被正式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后,榆林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了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2012年前把榆林建成省级园林城市的重大决定。把榆林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放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认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政治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化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城市绿化的水准往往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层次。我们要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全力做好“城市绿化”这篇文章,强力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把榆林建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榆林市市长陆治原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就是要让绿色成为榆林的主色调,让榆林的天更蓝、地更净、树更绿、花更艳,让市民的生活环境更健康、更舒适。
“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共建榆林美好家园。”榆林全市上下打响了一场造绿、护绿、爱绿的战斗。随之出台的《榆林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和《榆林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2011-2012年主要任务分解方案》如同两张“作战图”,将方案、目标和责任同时“钉”在了图上。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全市各相关责任单位纷纷行动起来,向“省级园林城市”发起冲刺。
追逐绿色
榆林市副市长艾保全说,绿化是现代城市的“点睛之笔”,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效途径。植树造绿不是简单地栽几棵树,植一片绿,而是解决“以绿治脏,以绿治乱”,在收获一片绿阴的同时,让城市融入绿色,让百姓共享幸福,让社会文明和谐。
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榆林市提出要以榆林城市建设“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和“三年植绿大行动”的战略部署,点线面齐头并进,市、区单位齐抓共建,动员干部群众义务植树,政府投资实施大块绿化,沿街单位开展庭院绿化,拆墙透绿,破硬建绿,见缝插绿,搭棚架绿,立体布绿,鼓励单位和个人已投资、捐资、认养、植树纪念等形式,参与市区的绿化建设和养护,进一步实现城市有50%以上小区和单位达到园林式居住区和园林式单位的标准。
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包括城市公园广场绿地、城市道路景观绿化、创建园林式单位居住区、拆墙透绿、垂直绿化、园林苗木基地建设、广场绿地景观提升、榆横工业园区以及社会参与绿化建设等项目。榆林市将投资18.4亿元,实施八大类27个项目。
为了保证创建资金,根据《榆林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榆林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不少于2亿元。凡是新建建筑项目,绿化投资要占建设总投资的2%以上。其中,新建道路绿化投资要占道路建设总投资的8%以上。建设部门在安排道路建设项目时把绿化经费纳入项目中。同时,各单位的附属绿地建设资金由单位自行解决,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绿地建设资金由开发商负责解决。财政部门将公共绿化养护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按标准按量核定,建立绿化养管经费良性增长机制,巩固现有绿化成果。
为了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多渠道落实绿化用地,榆林市通过“拆违建绿、租地造绿、庭院植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破硬增绿、垂直绿化”七项措施,解决绿化用地不足问题。《榆林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规定,城区内具备条件的单位、居住区均要创建园林式单位、居住区。有条件创建省市级园林单位和居住区的都要创建,新建单位、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5%,旧城改造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
与此同时,榆林市加强了滨水绿带、街道绿廊景观建设,重点建设城市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城市道路和城市主要出入口绿化,搞好城乡结合部及城市出入通道绿化、城市周边防护林带和风景林带建设。
绿意盎然新榆林
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这场全民“绿色战役”中,榆林市委、市政府领导身体力行,全民参与蔚然成风。2011年11月4日,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榆林市市长陆治原在该市“三年植绿大行动”启动仪式上,带头栽下了一株株象征生命和绿色的大树,带头为城市增绿添美。
“三年植绿大行动”受到了榆林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使得今年成为该市历史上投入造林绿化资金最多的一年。仅上半年,全市就投入造林绿化资金19.25亿元。其中,中、省投资5.5亿元,市级财政投资4.6亿元,各县区财政投资5.95亿元,资源开采企业投资1亿元,城建园林绿化0.7亿元。城市的大街小巷、花园广场、道路两旁,都随处可见播绿植树者的身影,一抹抹新绿把榆林装点得生机勃勃。
榆林市将全社会绿化特别是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区的创建作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的重要推手之一,通过成功创建省、市级园林式、园林式居住区,建起了一个个“绿色家园”,使一道道延伸和拓展的绿意如同一抹抹青翠的油彩,铺就着榆林的底色,勾画着大气秀美新榆林的绿色画卷。
城市道路绿化,打造一条条“绿色长廊”。在榆林市长城南城南新房路两旁,移植的5年以上的河北杨冒出嫩芽,树高5米以上的大油松吐出新绿,迎着塞上明媚的阳光,发出诱人的光泽,成为现代城市的一道新景观。榆林市园林管理部门改变了以往人行道、道路中隔带只栽一行乔木的一贯做法,采取双行或多行栽植,甚至是乔灌草花混交栽植,既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绿化总量,又丰富了景观效果。同时,对城市出入口进行绿化、美化,形成防护林和景观绿化带,令外地游客一进入榆林就是满眼郁郁葱葱的绿色。
城市广场和公园绿化,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榆林市投资3100万元,实施了榆溪河综合治理三期南段绿化、榆阳中路小游园、沙河桥北广场、上郡路街旁绿地等城市公园广场绿地绿化工程,对世纪广场、火车站广场、凌霄广场、长城北城北新房路广场和部分绿地、道路实施了植物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并通过在城区主要道路、四大广场、河滨公园摆放鲜花、路灯杆吊花等措施改善城市景观。使城市绿量得到较大补充。
在榆林采访,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绿色扑面而来,绿意闯入眼帘。行走在榆林高新高新新房技术开发区,印象中连绵起伏的沙丘变成了葱茏的绿意。在这里生活的市民都感慨绿树和花草变得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舒适。榆林高新技术开发区负责人介绍,这得益于榆林高新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园林绿地建设的结果。据了解,仅今年,榆林高新技术开发区就投入1.5亿元,以优化广场服务、提升游园景观效益为平台,全力打造具有人文景观特色的宜居新区和生态园林特色的示范新区。
按照榆林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名市,打造十大水景公园、实施“四山四河四个门户”整治工程、塑造榆林十大地标名片的要求,榆林市正加快城市园林绿化步伐,计划于今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绿地率达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的市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省级园林城市。
伴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榆林市完成了一批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步增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初步显现出一幅和谐文明的壮美新诗篇。去年,榆林市园林绿化工程完成了建榆南路、长虹北路、银沙南路、恒安路、富康路、榆阳路、上郡路、白龙路等15条道路绿化,同时,对4个广场和原来的街头绿地、道路绿化进行了提升改造。截至目前,该市已累计建成省级园林式单位31个、居住区14个,市级园林式单位67个、居住区22个,实施拆墙透绿的单位14个;新增供气管网35公里,气化率达到83%;新增供水管网5.58公里,供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开工建设榆林城区集中供热改造项目,新增环保集中供热面积90万平方米;实施鼓楼以北步行一条街和南城墙改造;榆林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33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1.51%。
如今,走进这座塞上古城,看到的是笔直宽敞的绿阴大道,鳞次栉比的各色楼群,波光潋滟的榆溪河水,优美典雅的滨河公园,高大威严的古城墙,古朴素雅的明清老街,鲜花、绿草的城市广场、园林,呈现出一派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新面貌。
推荐阅读:
(来源:八百家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