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政协建言滇东北生态保护

2012年07月25日 11:50人民政协报陈树德

中国园林网7月25日消息:说起乌蒙,就会让人想起毛主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著名诗句。诗中所说的乌蒙,就是滇东北一带山区。乌蒙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以及历史、社会种种原因,至今大部分老百姓还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地质灾害严重,生态恶化加重贫困、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生物多样性保护亟待加强。”这就是日前云南省政协调研组就“加强滇东北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进行调研时看到的情景。

滇东北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交接地带,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包括彝、苗、回、壮、白、布依、瑶等少数民族在内的914万人口,是云南人口密度大、少数民族杂居多的区域。随着矿产的开采冶炼,人口持续快速增长、过度垦殖、粗放耕作、乱砍滥伐和人为不合理甚至掠夺性、毁灭性的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了各种灾害频繁发生。

滇东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和人民群众生活的贫困状况,引起了国家、云南省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加快乌蒙山等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的新要求、新举措。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要求,省政协组成调研组,首次对滇东北生态环境进行调研。

“目前,滇东北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正处于恢复改善的初期,总体上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仍然面临着日趋恶化的威胁。”调研中,委员们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战略理念,健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政绩考核机制,彻底转变片面追求GDP发展的观念和传统考核模式,将生态环境、社会安全、人文幸福指标等,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进行考核评价。同时要研究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有关政策优势,强化生态环境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按照“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前进”的要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委员们指出,各级各部门要把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植树造林效益作为实现滇东北生态恢复与重建目标任务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因地制宜增加植被;尽快启动实施25度以上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等综合治理工程,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发挥实效。

石漠化面积大、地质灾害频繁,是滇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一大特点。对此,委员们建议,应采取小流域与全流域、单项工程与系统工程、点状分散与连片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突出重点,创新推动,把小江流域综合治理上升到整个长江流域层面来通盘规划,省委、省政府应积极争取国家帮助支持,将小江流域综合治理纳入到长江三峡集团水电开发库区配套性生态保障工程中立项实施。理顺流域管理相关体制机制,应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成立“云南省小江流域治理管理局”,统筹协调推进小江流域综合治理。

以东川为代表的滇东北地区矿山生态环境,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对此,委员们强调,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开发与保护并重;提高矿产企业准入门槛,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制定相应政策办法。

恢复治理滇东北地区生态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脱离贫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委员们指出,要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等政策的强劲推力,争取国家更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必须在创新扶贫,实现生态与人口统筹发展,争取水电开发反哺资源,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以及在生态补偿机制等多个方面下大功夫,才能实现“巍巍乌蒙变绿洲,五岭花开幸福来”的美好愿景。

推荐阅读:

河南:林业厅结对帮扶移民新村 扶持水源地生态保护

辽宁铁岭凡河流域建起绿色生态保护屏

四川南充南部县启动“绿色卫士”生态保护工程

江西奉新县将生态保护纳入政府考核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