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30日消息: 盛夏时节,酷热难耐,而在黄骅市区却处处渗透着凉意。新建的开放式公园,大量的街头绿地,各条路上的乔灌木……昔日被誉为盐碱滩的土地上,因为有了数目惊人的植物和景观,而变得绿意盎然。
殊不知,在这变化的背后,是黄骅对破除禁锢、建设滨海城市的向往和执着,是黄骅人对“人定胜天”、建设绿色城市的热情和投入。
坚定信念
黄骅市地处渤海湾畔,属历史退海区域,地下咸水水位高,土壤盐碱化严重,适宜生长树木少,绿化工作一度是弱项和短腿,曾被人们称为绿化禁区。
事实上,缺陷的土壤环境的确制约了黄骅城区的绿化进程。而面对建设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的目标,黄骅市委、市政府坚定信念,向盐碱滩要绿,积极争创省级园林城市。
“盐碱地搞绿化难,但只要政府动真劲,干部干真事,难点也能变亮点,更能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黄骅市市长潘海瀛说。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心和勇气,黄骅立足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的大局,按照百万人口中心城市的要求,高标准制定了绿化攻坚的目标和任务。确立了“建成区提质、规划区增量”的绿化思路和“原有绿化增绿量,景观游园显品位,道路绿化出气势”的工作方向,着力推进城区景观绿化、高速通道绿化、国省干道绿化及城乡社会绿化。
有了严格的目标,黄骅确定了近4个亿的绿化投资计划,实施南海公园、森林公园、神华大街北伸、海丰大街、昌骅大街、城市出入口美化等15项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80万平方米,力争到10月底实现争创省级园林城市目标。截至目前,除南海公园和森林公园外,其它绿化工程已基本完成。共种植各类乔灌木15.5万余株,种植绿篱及草花6万余平方米,草坪5万余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80余万平方米,城市绿地总量大幅度增加。
科学种植
盐碱地上搞绿化,投入是基础,技术是关键。“土壤含盐量非常高,在这样的土地上搞绿化,没有科技支撑是行不通的。”黄骅市城管局局长张华熙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在绿化过程中,为保证苗木成活,园林部门做到了改土和改种。改土方面,所有需要更换种植土的绿化项目,都更换为盐碱度不高于2‰的种植土。在城区,仅春季绿化就更换种植土30万立方米。
对于不需要更换种植土的,采取挖深沟排碱的方法进行土壤改良,而对平安大街等重点绿化工程,则因地制宜采用喷灌、滴灌、渗灌方式,运用物理、化学、生态的技术进行了土壤综合改良。遇到难以判断盐碱度的土壤,技术人员甚至用舌头品尝土质的盐碱度。
作为大胆尝试的改种,则既包括了树种的改良,又包括了种植方法的改进。在苗木选择上严把入口关,在采购苗木时,严禁弱苗、病苗、不合格苗进入场地,对质量达不到标准的树苗即使拉到工地也坚决退回。今年种植期间因质量问题共打回苗木1000余株,从源头上有效保证了绿化质量。
在科学种植上,黄骅采用了独有的“挖大坑”(采用机器挖坑,根据不同树种,每个树坑为60厘米或120厘米见方以上)、“种大苗”(白腊、廊坊杨等苗木胸径至少8公分)和 “浇大水”(平均每棵苗木20天内浇水3至4遍)的方式,收到很好成效。
建管并重
城市绿地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为保持绿化效果,让绿地永葆绿色,黄骅市城管局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大了绿地的维护管理力度。
首先制定和实施了《黄骅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技术规范》,组建了一支100余人的市区绿化养护队伍,每天负责市区公园、游园、广场及街道的苗木花卉剪枝、浇水、施肥、杀虫等工作,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园林绿化行业培训,不断提高园林绿化管理和养护水平。
据黄骅市副市长张金桥介绍,在黄骅城区已规划的109个游园、公园中,已有多个建成投用,有的在居住小区旁,有的在学校、单位旁,有的在主干道一角。“这些公共绿地的管护相当重要,关系着滨海城市的形象。”
因此,过去的“种管分离”也被改为“管种一体”,通过签订责任状,明确了“谁种的树,谁保成活”,在种植的同时,进行涂白、防虫、支护、巡管等作业,确保成活率。
同时,城管局还配合黄骅市委、市政府“两办”开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创建、创园演讲比赛、创园摄影比赛等各类活动,使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绿化的积极性明显提升,爱绿、护绿意识显著增强。对于破坏花木的行为,城管监察大队还配合市公安局对所有破坏花草树木的行为进行查处,并予以曝光,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不文明行为。
推荐阅读:
(来源: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