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高钙苹果秀色可餐
中国园林网7月4日消息:绿壳鸡蛋,卵磷脂含量为普通鸡蛋的18倍,营养价值高,被誉为“鸡蛋中的人参”,获得了国家农业部地理标识和原产地产品资源认证,成为我省16个国家级地方品种之一;高原高钙苹果是富含硒、多钙的稀有苹果,被专家们称为最佳补钙水果,荣获贵州“名牌产品”称号,已成功打入了深圳等沿海高端市场。小米核桃壳薄色浅、果仁饱满,在第二届中国核桃大会上被评为优秀奖;麻山油核桃,在首届中国核桃节核桃坚果及其加工产品评选活动中获银奖……
从去年春节开始,长顺县每个月都将绿壳鸡蛋、高钙苹果、小米核桃、紫王葡萄等特色生态农产品,通过EMC航空快递公司,从贵阳机场源源不断地空运到深圳,直供市场。
你能想象得出这些优质农特产品是来自于一个喀斯特面积占了全县总面积93.9%的传统农业县吗?长顺县作为这些农特产品源产地,是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创新县、贵州黔南唯一的全国新一轮农产品主产区县,近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喀斯特地区产业发展新做法,不仅解决了石漠化治理的难题,还为石漠化地区群众找到了一条“脱贫摘帽”走出“经济洼地”的增收致富之路。
破茧:困境中探索脱贫新路
长顺县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顺县自然条件恶劣,是我省喀斯特地形典型分布区,全县总面积1543平方公里,喀斯特面积占93.9%,石漠化面积占77.9%,是典型的石漠化重灾区,耕地破碎,地表水资源奇缺。二是交通区位较差,不沿边、不沿海、不沿交通主干线,区位边缘化。三是矿产资源较为匮乏。四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五是贫困程度较深,贫困面较广。全县17个乡镇中有13个是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且主要集中在中南部深山区、石山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贫困群众长期过着“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生活。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对长顺作出了“要因地制宜,探索开发扶贫的新路子”的重要指示,由此拉开了长顺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石漠化重灾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长顺县农业增收难点在山、希望在山、潜力在山。2008年启动实施“185工程”以来,长顺县根据山区特点,因地制宜探索了喀斯特地区“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发展路子。
成蝶:发展中创造“长顺做法”
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要能够为贫困群众找到一条有效的、可持续的增收路子,变“长远扶”为“扶长远”。
为找到一条符合县情的农业发展之路,长顺县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聘请省政策、经济、农业、扶贫、科技等方面的核心专家,编制完成了《长顺县2011-2015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方案》、《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济支撑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实施方案》、《“185”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圳·长顺“东西合作”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化扶贫示范区规划》,并配套完成十多个“185”产业发展子规划、标准化规程、认证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确定了以走现代山地立体生态高效农业的路子。
按照规划,县委、县政府积极抢抓融入黔中经济区和黔中城市核心群的机遇,紧扣“两加一推”主基调,按照“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思路,以“185”工程为抓手,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围绕建成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县、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创新县、“东西合作”扶贫开发核心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加大科技投入和支撑力度,着力加快山地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努力提升比较效益,建成北部优质烟叶、中北部高钙苹果、中南部山地农业、南部紫王葡萄和中北部农副产品加工五条核心产业带,逐步培育了一批以绿壳蛋鸡、高钙苹果、优质核桃、紫王葡萄等为主的特色品牌,有效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全县高钙苹果从500亩发展到现在的4万亩,优质核桃从1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0万亩,紫王葡萄从无到有、在2011年零星种植的基础上发展到现在的1万亩,绿壳蛋鸡从20万羽发展到现在的120万羽,年末将达到200万羽,探索出了一条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路子,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长顺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区环线总长215公里,参与农户达3.2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2%,带动“185”工程示范种植养殖面积23万亩。项目区呈现出“山地织绿毯,石山变林园;满坡牛羊壮,遍地鸡鹅肥”的生动景象。许多群众以往都是“烧一坡、种一坡,收成不到一背箩”,都说:“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地、耕田,养鸡为挣盐巴钱”,如今“喂好一只鸡,胜种一亩地”,“一亩草养鸡胜过种十亩包谷坡”。
绿壳鸡蛋、高钙苹果、小米核桃、紫王葡萄等农特产品成为深圳等沿海城市市民青睐的食品。2012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0亿元,其中,特色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将达到45%,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5480元,其中,有1950元来自于特色种养业。
2011年,省委栗战书书记在接受《农民日报》记者专访时,把“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长顺做法”列入创造了具有贵州特点的六大模式之一,唱响了“希望在山、潜力在山、致富在山”的主旋律。
“小”鸡蛋闯出大市场
6月24日,深圳市罗湖区机关食堂负责采购的老张,一早就来到了超市,一次性选购了50盒来自贵州省长顺县的绿壳鸡蛋。这是深圳与长顺县建立“东西合作”农特产品直供以来,老张每月都必须采购的食品,因为绿壳鸡蛋已经成了大家餐桌上的“最爱”。
从去年春节开始,长顺县每个月都要将绿壳鸡蛋、高钙苹果、小米核桃、紫王葡萄等特色生态农产品,通过EMC快递公司,从贵阳机场源源不断地空运到深圳,直供市场。众多农特产品中,曾作为上海世博会指定食品的绿壳鸡蛋格外引人青睐。
据了解,绿壳鸡蛋是我国稀有家禽绿壳蛋鸡所产,是极为理想的营养保健品,内含硒、锌、碘比普通鸡蛋高3-6倍,胆固醇含量低20%,蛋白质含量高12.7%,长顺绿壳鸡蛋,卵磷脂含量为普通鸡蛋的18倍,被誉为“鸡蛋中的人参”。据鼓扬镇格道村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当时谁都没见过鸡能下“鸭蛋”,还认为是不祥征兆,于是把绿壳蛋都给扔了,希望母鸡能尽快恢复“正常”,早日下白壳鸡蛋。后来有户人家小孩病了,用了什么方子都不见好,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他吃了个绿壳蛋,奇迹出现了,小孩的病慢慢就痊愈了。再后来人们才发现绿壳鸡蛋对人体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对伤风感冒有特殊的疗效,大家对绿壳鸡蛋才见惯不怪。
至于为什么母鸡会下起了绿蛋,并且几十年保持稳定的基因?至今仍众说纷纭,不过一个更令人信服的说法是鼓扬、中坝等南部乡镇生态、植被保护完好,母鸡喜欢到林间觅食,与雄野鸡交配后产下了绿壳蛋鸡。而如今长顺县南部许多乡镇仍不时有野鸡、野猪出没,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鼓扬镇格田哨村、格道村等有养殖绿壳蛋鸡传统的村庄,高龄老人普遍较多的事实,也让大家对绿壳鸡蛋营养价值较高的说法深信不疑。
为了解开这个谜,2008年,长顺县邀请了贵州大学对其进行研究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长顺县绿壳鸡蛋跟普通鸡蛋比起来,具有高维生素、高微量元素、高蛋白、低胆固醇等特点。同年12月,长顺县绿壳鸡蛋获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09年5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现场鉴定;2009年8月,通过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认证,在当月举办的贵州农博会上,卖到了4元一个;2009年9月初,绿壳鸡蛋成功打入国际知名品牌的沃尔玛超市;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波黑馆指定食品;2011年长顺县与深圳市共建“东西合作”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投资4.5亿元打造了深圳·长顺“东西合作”有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年末绿壳鸡蛋成功打入深圳等沿海城市高端市场。
作为绿壳鸡蛋源产地,长顺县是全国农产品加工创新基地县、贵州黔南唯一的全国新一轮农产品主产区县,今年生态散养了绿壳蛋鸡120万羽,年产鸡蛋约为4000万枚,符合有机食品认证和生产标准。为保证产品质量,县委、县政府给绿壳鸡蛋办理“电子身份证”,实行全程溯源管理,对不符合质量标准和非源产地的鸡蛋进行打假,以满足深圳市民对有机生态和高端食品的需求。因为绿壳鸡蛋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绿色健康,自然成为了深圳广大市民餐饮食用、馈赠亲友的佳品,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畅销货。
推荐阅读:
[分页]
长顺出产的优质核桃
丹索亚刺梨庄园带动刺梨产业发展
“小”核桃成就大品牌
长顺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适生地域宽广,种质资源丰富,产品质量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具有发展壮大的优势和潜力。
2008年县委、县政府将发展核桃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一项支柱产业,在原有核桃种植的基础上,整合林业、扶贫、发改、财政、科技等项目资金,实施整村推进,连片种植,变“部门单打”为县级统筹,形成了由县四家班子领导牵头承包、县直部门领办,乡镇主体实施的良好局面。核桃产业已经成为该县“修复生态、农户增收”的重点产业。
长顺县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和结合“185”农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经营,规模推进,围绕“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山地立体农业“长顺做法”,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实现了零星种植到大规模连片种植的转变。一是在公路两侧和25度坡度区域内实施“万亩麻山核桃”种植示范工程。二是将核桃产业开发与科技扶贫、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项目相结合,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培养一批生产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辐射作用强的核桃种植专业村、专业户和核桃种植基地,促进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2011年9月,长顺县麻山油核桃在河北省邢台市举行的“首届中国核桃节核桃坚果及其加工产品评选活动”中获产品评选银奖以来,麻山油核桃一路畅销走俏,价格从每斤15元提高到现在的每斤25—30元,价格增长了进40%。广大农民群众从“要我栽”变成了“我要栽”,实现了从“粮农”向“果农”的转变。长顺县还派驻核桃产业扶贫工作队、成立“组管委”、建立“产业党支部”等方式,形成了以党员为骨干、农户为主体的局面,改变了过去田边地头、旁前屋后零星种植的现象,加快推进了核桃规模化连片种植。
2012年长顺县新增核桃种植面积6.3万亩,1386万株,累计面积达10.3万亩,预计在“十二五”期末,核桃种植发展到20万亩。
目前,长顺县已注册“长顺小米核桃”、“长顺麻山油核桃”等知名品牌。长顺核桃产品除了在本县热销外,还辐射到了全省其他县市。“长顺核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核桃产业成为助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小”葡萄孕育大希望
“搞好紫王葡萄种植,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领到葡萄苗后,我立刻拿出了3亩地种植紫王葡萄。”今年刚开春,营盘乡松港村牛滚塘组村民谢朝江,就带领家人到地里挖土开厢,按技术员要求的标准化程序进行葡萄种植。
2009年长顺县从四川引进“紫王”葡萄,在威远镇进行示范栽培,2011年经测产,平均亩产6000斤左右,产品90%以上无核,口感味道鲜美,所有品尝过的消费者均赞不绝口,据许多消费者反映,鲜食“紫王”葡萄,人均一次可以吃掉0.5公斤以上仍不愿停手。产地批发价5—8元/斤,市场仍供不应求,许多贵阳、安顺的消费者慕名前来采摘、购买。示范基地通过批发和零售,2011年的亩产值近3万元。县委、县政府决定把葡萄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以后,每天都有许多种植大户和农户提出种植申请,谢朝江家就是其中的一户。
在省扶贫办的支持下,长顺县充分借助深圳·长顺“东西合作”有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平台,与省有机学会签订合作协议,利用纯净的生态环境,面向经济发达的省市,生产出并提供最优质的有机葡萄产品,让农民获取最大的产值和收益。去冬今春,长顺县将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集中连片、规模实施的原则,做到建一片、成活一片、见效一片”的要求,种植了1万亩紫王葡萄,预计2015年发展到5万多亩,打造营盘乡至鼓扬红岩20公里葡萄长廊。
“一斤5块钱,一亩6000斤,一亩一年下来就是30000多元,就打算成本花掉5000元,每亩还有25000元,我3亩地就能挣75000元。别看这果子小,它可能挣钱呢。”谢朝江对通过发展葡萄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充满了希望。
“小”山城掀起大热潮
2011年以来,长顺县有一个建设项目备受瞩目,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茶余饭后关注的热点,这就是在建的深圳·长顺“东西合作”有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
在威远工业园区深圳·长顺“东西合作”有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建设工地,工人们正在抢时间、抓进度进行施工,目前集散中心的农副产品商品交易市场、电子结算中心大楼已经封顶,一期工程将于今年8月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为加快新一轮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长顺县与深圳市罗湖区提出并启动了共建“东西合作”产业扶贫示范园区的构想,按照政府主导、市场牵引、供需互补的原则,携手探索“最原生态的地区,生产有机农特产品,卖给最高端消费群体”的理念,用全新的理念推动新一轮扶贫开发。为承接长顺县有机农特产品向深圳定点直供,与深圳大中华国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深圳·长顺“东西合作”有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集散中心集农产品检测中心、批发市场、贸易市场、大型停车场、大型冷库等配套设施为一体,全面实行品种溯源数字化管理。
深圳·长顺“东西合作”有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建成后将成立股份公司,由县政府控股,贵阳、深圳、广州各一家股份公司入股。长顺县农业农村工作局负责控制生产环节,从开始选育品种至鸡蛋生产,实现了品种选育、饲养方式、技术支持、价格认真、溯源管理的五统一。经营模式采用“协会+公司+农户”模式,产品通过检测中心统一认证贴牌后,经过物流中心统一配送到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
长顺县坚持准入供应产品,严格准入的生产标准体系,快速启动了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以绿色、生态、环保、安全为核心的农特产品将打入深圳等东部沿海市场。依托“东西合作”有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长顺县规划到今年底发展绿壳蛋鸡达到200万羽,苹果到4万亩,优质核桃达到10万亩;紫王葡萄1万亩。“十二五”期末绿壳蛋鸡发展到2000万羽,苹果5万亩,葡萄5万亩,核桃20万亩。
在深圳·长顺“东西合作”有机生态农产品集散中心的带动下,园区引进富邦种业、远航绿色食品等19家育种、生产、检测等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已经建成投产,其余13家预计年内全部投产,对拓宽市场出口、延长农产品加工链奠定了坚实基础,带动了四大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加速了威远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群发展,掀起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调整及“185”工程发展的新热朝。
“小”苹果创造大奇迹
在不少人、包括贵州人的印象中,贵州市场上的苹果,品质好的多是省外的,省内的苹果多是提篮小卖或者是板车贩卖的山野品种。前几年,省内规模较大的五里冲水果批发市场销售的苹果主要来自陕西,少量来自云南和四川。
业内历来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贵州气候多样,雨水太多,光照不足,土地贫瘠,不适合水果的规模化种植,更不适于种植精品水果。以往无论是农业教科书还是一些农业权威人士,普遍认为贵州高原不适宜种植北方落叶果树,尤其对于苹果和大樱桃更是个禁区。
近年来,长顺县大力发展高钙苹果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打破了贵州不能盛产精品苹果的理论。盛夏六月,走进北部乡镇苹果种植示范区景云关精品水果(苹果)种植示范基地,一个个发育饱满,体格硕大的苹果压弯了枝头,基地管理人员一边疏枝疏果,一边为果实套上保护纸袋。基地管理员告诉我们,基地主要种植红富士、嘎拉等精品高钙苹果,种植面积2000亩,涉及2村4组29户农户。
景云关精品水果(苹果)种植示范基地根据无公害精品苹果生产标准,依托省内农产品龙头企业红樱桃公司技术力量,高薪聘请国务院津贴享受者、著名水果专家王金玉作为技术顾问,县农业农村工作局遣派2—3名苹果技术人员长期蹲点指导和开展技术跟踪服务,确保种植技术到位,保证高钙苹果都能达到60果(苹果直径60毫米)以上。基地2008年开始挂果,2009年初见成效,2011年进入盛果初期,亩产量达1600公斤,产值9000元左右,2012年进入盛果期,预计亩产量达6000-8000斤以上,产值3-4万元以上,此示范基地预计2012年总产量达150万公斤左右,产值达1430万元左右,苹果已发展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如今,北部立体生态农业产业带上盛产的高钙红富士苹果,“粮农”变成了“果农”,荒山石山变成了“金山银山”。2008年以来,长顺县高钙苹果从500亩发展到现在的4万亩,到十二五期末,将达到5万亩,全部进入盛果期后,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从断言不适合种植苹果,到依靠苹果走上了发家致富路,一个山高水陡的“小”地方种植高钙苹果成功了。省农科院专家认为:果树生长需要22种微量元素,其中,土壤钙质是最难补充的。而长顺县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使得土壤富含钙质及氮、磷、钾等元素,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长顺县降雨量充沛,水果水果,‘水’字当头,没有水哪里会有好的水果?长顺县的水果成熟期早,比山东要提前20天左右,这个时间差在市场上将体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长顺县的昼夜温差大,哪怕是夏天,白天再怎么出太阳,到了第二天早上,果树叶上、果上都冷凝有露珠,这对水果的糖分转化非常有利。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形成特有的富含硒、钙的精品水果。长顺县高钙苹果产业的形成,不但彻底打破了贵州不能种植精品水果的谬论,还为全县贫困群众找到了一条新的增收致富路。
推荐阅读:
(来源:金黔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