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6日消息:在201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23家立项名单中,我省的泰安大汶口、曲阜鲁国故城、汶上南旺枢纽成功入选。日前,我省这三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系列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和环境整治方案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文物局督促并指导当地政府分别编制了大遗址保护整体规划、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和重点工程设计方案,数次组织专家对规划和方案进行审查修改,《大汶河北岸滨河区域文物保护工程方案》、《曲阜鲁国故城东南角城墙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方案》、《曲阜鲁国故城东北角城墙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方案》、《曲阜鲁国故城周公庙遗址环境整治方案(一期)》、《大运河南旺枢纽分水遗址展示工程方案》等一系列方案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建设工作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国家推动实施大遗址保护战略以来,经过多年来对遗址公园建设和保护管理方法的探索,大遗址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全新阶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阶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大遗址保护成果的最终体现和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对改善遗址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美化城乡面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和谐共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说,一系列方案通过审批,标志着我省国家考古公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面对不断加快的城乡建设和无法再生的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如何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的推进为我们展示了一条充满启发意义的新路径:跳出“就保护而保护”的狭义理念,追求“文物保护、弘扬文化、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最终目标就在于妥善解决城乡建设和文物保护“和谐相处”、解决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和谐共赢”。
一方面,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切实保护了文化遗产。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有关各方形成了一致共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应以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为基础,做好可行性研究和调查论证工作,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以保护展示遗址本体及其内涵和价值为根本目的,根据不同遗址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展示方式。各类设施及景观设计应以遗址内涵和价值的保存与展示为前提。这些共识,确保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遗址本体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真实性、完整性的保存。
另一方面,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科学研究提供助力。保护好一处大遗址,就是保护好一座古代信息资料库。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大遗址的整体保护还将为当地历史、经济、军事、建筑、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更为系统、全面、科学、翔实的资料,有力地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大遗址保护不是单一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是涉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可以实现巨大的综合效益,使其成为今天城乡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和不竭动力。
第三方面,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使遗址保护成果惠及民众成为可能。考古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过去,一些考古遗址的重要发现轰动一时,但不能公开地、长期地展示给社会公众,甚至生活在考古遗址周边的民众,也不了解身边考古遗址的真实面貌和科学价值。而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可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走到百姓身边,融入公众生活。同时,遗址因其不可移动的特殊性,也使其与周边环境得到整体保护成为可能。这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考古、保护、管理、展示、科研、环境整治、土地利用、产业调整、人口调控、资金投入等,能够有效缓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矛盾,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扩展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最终,通过不断丰富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内容、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增强考古遗址公园的特色等,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又互相促进,把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建设、特别是与改善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真正的根基,才是“建设一个工业项目,可以服务一个城市几十年,而保护一处大遗址,可以让一个城市受益上百年、上千年”这一理论和目标的根本落脚点。
推荐阅读:
(来源:李娓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