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15日消息:“微波荡漾,茭草依依。”23日下午,省政协副主席陈勋儒率领的调研组一行来到大理市罗时江入湖河口湿地,看到的是,经过初步治理的罗时江湿地里清澈的水面上生长着睡莲、紫莎草、千蕖菜等多种植物,一派秀丽的风光。
让湿地保护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罗时江是洱海的重要补给水源之一,曾经的罗时江面源污染突出,水质最差的时候达到了劣Ⅴ类,严重影响了洱海的水质。“从2008年8月开始,开始恢复治理罗时江入湖河口湿地。”随行的大理市领导说,通过湿地治理罗时江水质有望达到Ⅲ类。
才村地处洱海西岸,过去才村湿地一年内有一半时间种水稻,另一半时间都被污水淹没着。2008年7月开始实施才村生态湿地修复工程,使污水先经过湿地修复系统,经过过滤沉淀后再进入洱海。据当地的村民说,由于环境恢复了美丽,现在才村常年居住着上百名外地游客。
“以前我家2.8亩自留地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五六千元,建设湿地租用后收益看似减少了,实际是增加了。”大理市东沙坪村委会苏继光说,自从自留地被租用恢复建设罗时江入湖河口湿地后,他就在湿地工程内负责保洁、管护等工作,每个月有七八百元的收入。“更为重要的是留给了后人洁净的水源。”他说。
恢复建设罗时江入湖河口湿地项目的土地利用,采用了征地与租赁结合的方式,每年按每亩1200元的标准租赁农户的承包田、自留地。对于这一做法,调研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就是应该让农民参与到湿地恢复建设中来,这样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云南省湿地保护发展协会专家王胜龙说。
过度注重景观弱化湿地功能
在湿地恢复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地方建起了湿地公园,也因为过度注重景观效果而忽视了湿地真正的功能。通过对大理州和昆明市的湿地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发现,生态景观的过度要求,使湿地生态保护的任务更加繁重。“现在的湿地保护项目,从旅游、观赏角度的关注过高了些,要更加重视湿地植物治污的功能。”省财政厅副巡视员吴曙说。其他调研组成员也认为,湿地建设植被的搭配上还值得研究,首先应考虑的是植物的净化水质生态功能。
看着盘龙江入湖河口湿地里生长茂盛的水葫芦、紫茎泽兰、水花生等植物,调研组成员们对湿地植物种类的繁杂表示出了莫大的担忧。从几天的调研中看,洱海月湿地公园、才村湿地公园、盘龙江入湖口湿地、西华湿地等,湖泊人工湿地恢复建设成效明显。那么,天然湿地保护情况又如何?调研组成员们心中一直牵挂着。
26日,经过崎岖的山路颠簸,调研组来到了寻甸横河梁子湿地—— 一个草甸沼泽类型的天然湿地。这块湿地因多年来有近百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在此越冬而著名。
去年4月,横河梁子被昆明市政府确定为市级自然保护区,今年6月底通过了寻甸黑颈鹤市级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专家论证。
调研组认为,建立横河梁子自然保护区很好,但附近的风力发电设备对保护区的影响不能不令人担忧,“环境的改变是否会影响黑颈鹤来此越冬,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省林业厅湿地办副主任喻懋坤说。横河梁子湿地还是清水海水源地保护区,因此保护这一片天然湿地,显得更加重要。
呼唤《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
湿地保护的软肋在哪里?几天的调研中,省政协副主席陈勋儒一直在思考。陈勋儒认为,当前的湿地保护中还存在着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到位;对湿地破坏、污染仍然十分严重;湿地保护立法较为滞后;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十分薄弱;保护经费十分紧缺等突出问题。
就下一步如何恢复建设湿地,陈勋儒提出了几点建议:在城市的规划开发中,要注意论证整个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重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重视生态农业,减少人工湿地的面源污染;要加快湿地保护的立法;要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能力,不能有太多硬化地,主要目的为净化水体;要重视人工湿地的植物采收;要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在湿地碳汇方面,积极申请国家补助。
看到许多湿地里漂浮着的杂草及腐败的枝叶,省政协常委、台盟云南省委主委杨晓红提出,应加大湿地管理力度,对湖内植物和垃圾进行及时清理。省政协委员、省农业厅副厅长孙海清也认为,这反映出了我省湿地管护工作的滞后性。
“我省湿地建设保护经费严重不足,对湿地进行规范管理及打击破坏湿地违法行为无法可依。”这是调研组听到各地相关部门反映最多的困难。现行法规没有赋予湿地保护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和行政执法权,湿地管理机构的不健全,严重制约着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但令大家欣慰的是,大理州已制定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将于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洱源西湖,也专门设立了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局。
因此,调研组建议,尽快出台《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大对湿地恢复和保护的资金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湿地恢复和保护工作,推行湿地国家、省级补偿机制。
推荐阅读:
(来源:每日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