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6日消息:8月4日 “现在我在这个基地修修剪剪,每月就能赚四五千块,日子过得也滋润了。过去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日子过得那叫憋屈。”在江苏华地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沭阳县庙头镇花木基地,想着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陈志国一边修剪着苗木,一边感概地说,“多亏了李老板,要不是他,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摘掉‘穷帽子’呢!”
陈志国所说的“李老板”名叫李国举,是江苏华地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经理。“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让我不能容忍贫穷。我不但要自己富裕起来,还要带动乡亲们也富起来。”在华地园林郁郁葱葱的基地里,李国举对记者讲述了他曲折的创业故事。
李国举是庙头镇冷庄村人,小时候家庭贫困,先后在工地上搬过砖头,做过翻砂工,跑过运输。在他20岁那年,苏北大地陡然流行起“银杏热”。很多人购买银杏苗在自家地里试种。
“银杏果实可以提炼黄体酮,那时候,价格堪比黄金。就是树叶也可以卖几块钱一斤,一亩地银杏叶就能赚四五千块钱。”在公司花木基地宁静的办公室里,李国举的思绪深深地沉浸在往事里。“当时,一棵银杏苗成本两毛钱,一两年后再卖出去,可以卖到一块钱,价格翻五倍。我觉得这是一个赚钱的门路,就在自家两亩地里试种。”
买苗、栽植、浇水、施肥……李国举小心翼翼地侍弄着地里的树苗,因为这些树苗,承载着他的梦想,一个摆脱贫困的梦想。很多时候,生活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让人深陷泥淖无法自拔。
“一年后,银杏叶没人要了,银杏苗也跌到5分钱一棵,花了7000块钱买的树苗,加上水电、肥料成本,到头来我亏了1万多块钱。”满腔的创业激情撞向坚硬的现实,一下子支离破碎。但李国举并不是一无所获,他学到了苗木栽植、管理、防冻等必备知识。从失败的苦涩里,他还敏锐地捕捉了一条财富信息:花木隐藏着无限商机。
李国举调整了思路,果断地把银杏苗全部刨掉。拿着从亲朋好友那里凑来的几万元,他重整旗鼓,改种冬青、黄杨等绿化苗木,种植面积也扩大到七八亩。命运终于开始青睐李国举,“当时正是城市建设高潮期,全国各地都在购买绿化苗木,苗木市场一下子就火了。”回忆起事业的转机,李国举难掩兴奋,语气也昂扬起来。
“从2001年开始,客户来订购苗木,我家的不够,就去别人家收购,一来二去,赚了不少差价。有了资金,我就开始外出接工程了。”此时,李国举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十年磨一剑,现在,李国举的公司已经拥有300多名员工,承接的工程动辄数千万元。公司在庙头镇和耿圩镇的花木基地,面积也有近千亩。
事业蒸蒸日上,李国举想让乡亲们富裕起来的念头,也开始变得活络起来。在李国举的两个基地,常年有一两百人务工,在花木销售旺季,基地附近有四五百名群众前来打短工。据他介绍,短工每天能赚七八十元,而常年在基地工作的工人每月工资达四五千元。
“在基地打工,不仅赚了钱,还学到了技术。”陈志国介绍说,“现在我自己也搞了一块花地,李老板种什么,我就种什么,成苗李老板帮着卖,一点也不用担心风险。”
李国举常常鼓励基地工人跟着他一起创业。对想“做老板”的工人,他除了热心地出谋划策外,还慷慨地拿钱扶持,从三五万元到几十万元,李国举总是毫不犹豫。“我当初想买苗自己种点苗木,李老板二话不说,借给我15万块。现在,我自己承包的花地已经发展到几十亩。”已经做了“老板”的胡道清,谈起李国举的帮助赞不绝口,“李老板还帮买苗、帮销售。跟着他种花木,我心里很踏实。”
现在,李国举的心里有了一个清晰的“富民计划”,那就是争取把来基地打工的群众都培养成“小老板”。“我有技术、有资金、懂市场,完全有这个能力!”看着眼前多姿多彩的苗木,李国举充满了信心。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