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7日消息:根据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广州市区每公顷土地上,一年随酸雨落下的氮是43公斤,几乎是标准值(每年每公顷土地20公斤)的一倍。在氮沉降的作用下,土壤会酸化,20年来,白云山变“酸”了。上世纪80年代,白云山土壤的酸性是4.2,但现在的酸性是3.8,属于强酸性土壤。
而土壤酸化后果,第一是破坏土壤的营养结构,钙钠钾丢失,使得植物生长缓慢;第二是将土壤中固定的铝元素附着物活化,使本来安全的铝变成危险的有毒元素;第三是加剧重金属污染,例如,白云山的铜污染是郊区的2倍。
不过专家让市民宽心,几年来,广州的酸雨频率一直在降低,从2008年的77.8%,一路走低到2010年50.7%,以及去年的42.0%,酸雨污染持续减轻。而且政府对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治理和控制严格,随着大气携带的酸雨物质的减少,白云山的土壤酸性可能会得到改善。
每公顷土地一年随酸雨落下43公斤氮
根据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每年广州市区的每公顷土地上,随同酸雨落下的无机氮含量是43公斤。
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组任海研究员和黄柳菁博士以白云山、华南植物园附近的蒲岗、萝岗、从化大岭山等4地的森林为对象,研究其氮沉降情况及对森林和土壤的影响。黄柳菁博士解释,大气中的氮通过尘埃或降雨的方式,返回陆地和水体的过程,就叫氮沉降,城市空气中的氮主要来自于工业粉尘和汽车尾气,“白云山和蒲岗代表了市区,萝岗是近郊区,大岭山是远郊,四个地方离市区的远近不同,从而可以了解城市化对森林和土壤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白云山、蒲岗、萝岗、大岭山每年每公顷土地上,随酸雨落下的氮分别是43公斤、41公斤、35公斤、31公斤。越靠近城市中心,大气氮沉降含量越多。专家介绍,这一数值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高的,几乎是是标准值(每年每公顷土地20公斤)的一倍。
或致森林退化
“森林是由草开始,逐渐长成针叶林,再演替为针阔混交林,再经过岁月的变化后变成了如今的阔叶林。每一阶段的变化都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增强了抵御病虫害甚至火灾的能力。”例如,白云山本来是通过飞机播种,从纯针叶林后来自然演替为阔叶林。
而不同植物对氮的需求是不同的,但当土壤中的氮太多,耐氮的植物会逐渐取代不耐氮的植物,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会降低,森林可能退化。阔叶林有可能退化为抗火灾和虫灾能力较差的纯针叶林。例如,白云山的植物种类只有远郊区大岭山的一半。
黄柳菁说,土壤中的铜是超标最严重的,城区比郊区污染更严重,城区白云山的铜污染是郊区的2倍。这主要跟废弃物有关。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在地面长期堆积,垃圾中的一些重元素会渗入土壤,被植物吸收。这些元素在植物体内富集,植物既不能消化也不能从体内排出,一直残留在体内。有些元素会通过食用植物或动物参与到食物链中,最后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专家:白云山土壤酸性可能会得到改善
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副总工程师曹永旭介绍,酸雨分为硫酸雨和硝酸雨,广州的酸雨主要为硫酸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或工业排放中的硫引起。近几年来,国家乃至广州都采取了严格的限硫措施,烧煤逐渐被取代和减少,“酸雨的频率正在逐渐减少。”
曹永旭认为,硝酸雨并不是广州酸雨的主流,而且在酸雨整个频率都在减少的大背景下,白云山的土壤酸化可能是以前的累积,随着大气携带的酸雨物质的减少,白云山的土壤酸性可能会得到改善。
广州市环保局数据:酸雨频率大幅下降
记者从广州市环保局的公开数据看到,几年来,广州的酸雨频度一直在降低,2008年广州的酸雨频度是77.8%,2010年广州市降水PH值为5.06,比2009年上升0.32个PH单位,降水酸度降低;酸雨频率为50.7%,比2009年下降9.8个百分点。在酸雨的五级分类标准中已经属于第三级的“中度酸雨区”,上升了两个等级。2011年广州全市降水PH平均值为5.20,比2010年上升0.14PH单位,酸雨频率为42.0%,比2010年下降8.7个百分点,酸雨污染持续减轻。
根据有关报道,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曾表示,酸雨频率的下降和酸度减弱,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广州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治理和控制,“电厂脱硫、脱硝,对排放氮氧化物的大户——机动车进行严格管理等。”
推荐阅读:
(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