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龙(左)正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治沙造林
如今在这水草丰美的地方,就是张应龙治理过的沙地,原先就同远处起伏不定的沙丘一样
中国园林网9月13日消息:在陕西榆林,一部生态建设史就是一部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史。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抵御风沙东进南下,一代代务林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在毛乌素沙地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随之涌现出的一个又一个治沙带头人,前有牛玉琴、石光银,如今又出了一个张应龙。
张应龙是土生土长的神木人,毕业后原本顺利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成为榆林市神木县县委史志办的一名干部。30多岁,他选择离家到北京闯荡,很快便从一名普通的营销员干到一家外企的副总,年薪30多万元。然而2003年,当张应龙带着几分成功的喜悦衣锦还乡时,家乡的飞速发展让他既高兴又担忧,也促使他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他来到神木县境内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上游的各丑沟,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这里黄沙漫天,飞沙满眼,风刮得紧时,不一会儿就把膝盖以下全埋住了。那时候的张应龙因为工作关系,全国各地也走了好些地方,看过很多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生态也建设得很好,而神木县作为全国百强县,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县之一,生态发展却远没有跟上脚步。张应龙心急如焚,他决定牵头做点事。
于是,张应龙以个人名义承包了秃尾河源头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的42.8万亩荒地,并投入50万元,让几个朋友开始造林治沙护水。50万元花出去了,那片沙漠看不出有任何变化。朋友们告诉他,钱花光了,他们也支持不下去了,要么他自己回来干,要么放弃这件看不见希望的事情。为了不被人笑话,也为了自己的理想,张应龙竟然辞掉了待遇优厚的工作,从一名京城的白领贵族,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治沙农民。
在沙漠中植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快,他就把多年积蓄的100多万元全花光了,他就不信填不满这个无底洞,又把父亲留下的10间门面房变卖换来100多万元,也用于治沙造林。为了造林,他先后投入治沙资金250多万元,迅速从一位事业有成、小有资产的成功人士,变得一贫如洗,连吃饭、抽烟都要靠亲友资助,最窘迫的时候,他的口袋里只剩下50元钱。然而即便在如此的窘境下,张应龙还是“一根筋”,扎在沙漠里不回头。
“狂风能卷起戈壁上的沙土,却不能拔掉雪山上的一棵草;一个人的志气像根一样深深扎在心里,就不会随风飘摇。”正是矢志改变家乡生态面貌以造福后人的理想深埋在张应龙心里,才使他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扔在沙漠里。
几年过去,这片沙漠在周围人眼里,一年年变绿了,而张应龙却变得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在他的身上,白领的影子已荡然无存。经过多年的磨砺,他同时也认识到,治沙绝不是他当初想象得那么简单,单凭一己之力支援,光靠几个人冲锋陷阵,想要完成浩大的生态工程,根本是天方夜谭。
经过长时间的考虑与筹划,张应龙决定大干一场,他开始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治沙造林。在张应龙的倡导下,“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于2004年成立了。他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在县城开设了协会办公室,办起了会刊和网站,并在北京和西安两地设立了联络处。仅以这个协会为桥梁纽带,他争取到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再加上社会捐助和他本人的资金,他又投入共计2300多万元用于治沙造林事业。如今,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已经发展壮大,现有团体会员50多个,个人会员1000多人。这些会员来自国内十几个省市,甚至还有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和志愿者参与其中。
借助协会这一平台,张应龙的治沙造林事业如鱼得水般迅速发展起来。2006年,各丑沟流域生态工程被正式列为神木县“六个十万亩”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在他的治理区,生态条件已有很大改观,植被覆盖率达到60%左右,局部小气候明显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逐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提高。截至目前,张应龙已累计治沙造林20余万亩,成活率平均达到85%以上。
尝过倾家荡产之苦的张应龙,也逐渐开始探索以林养林之路,要在治沙造林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必须栽植经济树种。他自费走访内蒙、新疆、甘肃等地考察学习,积极探索沙产业开发之路,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治沙思路。在林种搭配上,他确定以灌木、乡土树种为主,实行“灌、草、乔”相结合的方针,推广种植长柄扁桃、蒙古扁桃、沙枣、文冠果等木本油料树种,为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打基础。
确立了发展方向,张应龙大刀阔斧地四处寻求科技支持,他来到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单位,与之合作进行了长柄扁桃人工繁育和旱栽技术试验、长柄扁桃产业化开发、扁桃油制备生物柴油、沙地柏丰产林栽培技术、水蚀风蚀复合区生态治理模式研究等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尤其是长柄扁桃开发利用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实验表明,长柄扁桃不仅是防沙治沙的优良树种,而且极具开发利用价值。人们可以利用它开发出包括高级食用油、生物柴油、化妆品精油、苦杏仁甙、蛋白粉、活性炭等多种产品,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为此,榆林市林业局专门投资200多万元,帮助协会建起200亩长柄扁桃滴灌试验园,进行长柄扁桃速生丰产试验,目前长柄扁桃生物质能源开发研究已进入国家级扶持程序。
2009年,神木县政府根据张应龙的建议,把建设百万亩长柄扁桃林作为本县 “百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着手实施。榆林市政府也把长柄扁桃作为生态建设的主要树种,在榆林市各县推广。
张应龙的治沙壮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他的治沙模式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2007年,张应龙被授予“陕西省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和“陕西省十大感动我的人”荣誉称号。2008年,张应龙又夺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者”和“第六届中国时代和谐新闻人物”荣誉称号。为治沙,张应龙由当年当地最富的人变成了最穷的人,但他却无怨无悔地认为,这片绿就是最大的回报!如今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他也由一位普通的治沙农民变成荣誉加身的造林模范,在体味了千百种苦乐滋味后,实现了人生的第二次超越。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