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14日消息:环保系民生。近5年来,吉林省以减排为抓手,以重点流域治理和农村连片整治为契机,突出解决饮用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一系列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建设,构筑起我国东北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开创出吉林省生态建设的新局面。
留住青山绿水让生活更加美好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最先将松花江的污染防治提上了环保工作的日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吉林省认真贯彻落实让“松花江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累计投入流域治理资金近百亿元,重点解决流域治理的突出问题。
为了让母亲河重现往日的碧波,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统筹协调,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11个部门组成的推进组高效推进。把钱用在刀刃上,项目资金先期垫付;把工作落在细节上,包保责任制和周调度、月通报;严把环境准入关、严格查处各类环境违法企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使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厂由“十五”末期的6座增加到现在的55座,实现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目标,城市污水处理率从过去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实现了全省水环境质的飞跃。
目前,松花江干流消灭劣5类和5类水质,出省界断面水质稳定达到3类水质要求,辽河出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国家水质控制目标要求,11个主要湖泊、水库水质均达到优良类水质,17个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饮用水安全问题之外,空气质量、噪声整治、辐射环境等也先后被提上环保工作日程。
2011年,吉林省推广新能源,城市燃气普及率提高到86%。取缔小锅炉推行城区集中供热,全省新增供热面积5600万平方米,淘汰小锅炉1300台;针对不同功能区的要求,采取不同措施开展噪声专项整治工作,处理噪声污染投诉近万件;加快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建扩建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0座,处理能力增长到7380吨/日。
从城镇到农村全面打响“生态保卫战”
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在一个个环保硬性指标不断实现的同时,吉林省又将环境保护的战场扩大到了农村。今年,更是把改善农村环境作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头戏。
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农村环境比较复杂,很多农村还在延续比较原始的耕作状态。如何让占全省人口近50%的农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这对于该省的环保工作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不等不靠。2011年,吉林省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先后投入14亿元用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力争用3年时间,让1200个村庄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近300万人口从中受益。
创新机制。深入推进村屯畜禽粪便污集中堆肥项目,以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污为治理重点,加大农业源减排监管力度,建立了省政府对县级政府农业源减排工作进行直接考核的机制,将农业源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列为对县级政府“县域突破”等考评的重要指标。
超前谋划。近年来,全省以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为载体,深入开展生态省建设,通过生态村、镇、县、市的创建,逐级推进生态省建设。目前,全省已有21个乡(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个村被命名国家级生态村。
同时,吉林省还深入实施了东部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工程、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和西部绿色生态屏障工程,全面整治西部生态“沙化、盐碱化、荒漠化”,加强恢复西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开展松花江三湖、查干湖、龙湾、雁鸣湖等能力建设。今年,松花湖、查干湖生态示范建设已纳入国家湖泊生态试点项目,国家将用3年时间累计投入资金近7亿元,用于湖泊生态环境的治理。
目前,吉林省已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38个,总面积为231.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34%。这些保护区涵盖了森林生态、草原与草甸生态、湿地与水域生态、野生动植物、自然遗迹6种类型,已初步构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吉林省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我们几代人竭力守护的发展之源。吉林省将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推动该省生态环境向更高目标迈进。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