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21日消息:这些大树,来自下沙和海宁交界处的3000亩大树培育基地,经过“驯化”适应下沙土质后,才被挪到金沙湖边。事实上,基地培育的大树,远不止金沙湖一处。不少市民也发现,最近两年,1号大街、25号大街等地方突然多了很多大树。一排排杆粗冠大的树木,既能为市民遮阴挡阳,又是赏心悦目的好风景。
这些大树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早在2008年底,它们就从故乡迁徙到下沙。为了尽早适应这里的盐碱地,它们要在大树培育基地接受特殊训练,完全适应这里的土质后,再到公园、道路、校区安家落户。经过培育基地“驯化”后的大树,栽种存活率高达95%。
现在,大树培育基地里还有7000多棵树,有香樟、银杏、桂花、香泡等30多个品种,不少大树的胸径超过1.5米。马上就是种树的黄金季节了,又有一批大树被安排上岗。最令人期待的,就是18万平方米的沿江大道景观公园,下半年会种上培育基地“驯化”的大树。
趁这批大树还没挪走,记者先带大家走进培育基地,看看大树是如何“驯化”的。
大树培育基地里,成片骨架树“手拉手”
3000多亩的大树基地,位于下沙和海宁的交界处,这里种植了7000多棵大树,有香樟、银杏、桂花、香泡、榔榆等30多个品种。
同一品种的大树被集中栽种在同个区域里,每棵树都有个独一无二的编号,脖子上还挂着一枚“身份证”,上面详细写着学名、习性、来源地、树龄。
记者粗略看了下,7000多棵大树里,真有不少“树伯伯”和“树爷爷”,最年长的一株三角枫已经90高龄了。虽然三角枫、桂花等树偏爱酸性和中性土壤,但是它们在培育基地生长良好,已经适应了脚下这片盐碱地。
工作人员说,下沙以前是滩涂,光秃秃的,没有树木,建区以后栽种的树木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了,所以很多大树要从外地购买。
老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为了提高移植的存活率,工作人员在大树搬离老家前,会给它们修剪枝叶,去除大多数枝条,只留下一个骨架。修剪成“骨架树”,能减少长途运输中的新陈代新和水分蒸发。
工作人员说,现在培育基地里的这批大树,已经搬来两三年了,原本的“骨架树”已经慢慢重新长开,高大的树冠挨在一起,几乎“手拉手”了。
“驯化”秘方:黄泥和陶粒
下沙土壤里的盐分含量很高,这些享受惯肥沃土壤的“移民”,容易水土不服,病恹恹的好似黄脸婆,严重的还会枯死。
所以大树运来后,必须先到培育基地报到,工作人员通过土方改良、加强营养等方法,让它们慢慢适应下沙土质,也就是“驯化”。
“驯化”有两大秘方:黄泥和陶粒――黄泥能增加土壤的酸性,陶粒能增强土壤的透气性。
外来大树是怎样“驯化”的?
先挖出直径2米,50―60厘米深的坑,再把装满陶粒的网兜铺在土坑上,然后将大树放进坑里。最后,把黄泥、下沙的原生土、猪粪一起搅拌均匀,填进坑里。
工作人员说,因为是由滩涂变过来的,下沙的底子就是沙泥。一下雨,很糊。不下雨的时候,脚踩在上面容易结块,硬邦邦的。陶粒能增强透气性和透水性,大树才不会被闷死。
猪粪能增加土壤营养,黄泥可以中和土壤的碱性。树根一开始接触的是改良土,随着时间推移,改良土和原生土之间相互影响,改良土会慢慢变成盐碱土。这段时间就是缓冲期,能让外来大树逐渐适应下沙的土质。
“驯化”的另外一个要点,就是不能种得太深,所以种树的坑只要50―60厘米深就够了。因为地底下大都是盐碱水,一开始不能种太深,不然大树会吃不消。
这些大树最起码要经过3年“驯化”,才能完全适应这里的盐碱地,然后再到公园、道路等地方安家落户。
推荐阅读:
(来源: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