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25日消息:林语堂故里获30亿元打造 欲变为世界级文学小镇
《人民日报》刊文称耗巨资、劳民伤财搞“名人故里”该猛醒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22日报道福建省漳州平和县近日宣布:一个世界级文学小镇即将诞生。平和县政府准备做大文化大师林语堂这一品牌,拟斥资30亿元将林语堂故里坂仔镇打造成世界级文学小镇。目前文学小镇的规划已经完成。
争抢“名人故里”极可能两败俱伤
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学贯中西,著述颇丰,在国际文坛享有盛誉。作为林语堂出生地的平和县,打出文化大师“林语堂”这一名片,做大“林语堂”这一品牌,以英国莎士比亚文学小镇为目标蓝本,拟再造一个世界级文学小镇,从情理上说或许无可厚非,但从各地打造“名人故里”的前车之鉴来看,又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
前不久,据新华社报道,计划投资两亿元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因开发商撤资半途而废,如今一片荒凉。热热闹闹的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折腾了两年,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在不少地方,曾经争得面红耳赤的“名人故里”,建设过程多是虎头蛇尾,成了“半吊子工程”。以林语堂故里为依托打造“世界级文学小镇”,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烂尾工程”?恐怕难说。
说实话,平和县拟打造的“世界级文学小镇”,并未脱离以往名人故里开发的窠臼。一方面,同样和其他地方有“名人故里”之争。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林语堂故里”之争就在漳州市的平和坂仔和芗城天宝两地暗中较量,两地都建有林语堂的纪念场馆,坂仔的称林语堂文学馆,天宝的叫林语堂纪念馆。围绕“林语堂”,平和在建文博园,芗城在建千亩文化园……如此急功近利地争抢“名人故里”,搞产业同质化竞争,极有可能两败俱伤,其前景不难预料。
何时惊醒开发“名人故里”美梦?
另一方面,同样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据报道,平和县的这个“世界文学小镇”,包含林语堂文化博览园、林语花溪大酒店、天地文(温)泉和1000亩林语花溪,以及包含公寓、别墅、林语堂生活体验馆、闽南风情商业街的高端度假住宅区。这种的“世界级文学小镇”,虽然打着“文学”的旗号,但与其他商业性旅游小镇,又有多少实质性区别呢?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提英国莎士比亚文学小镇———斯特拉福镇。它的主要景点只有莎士比亚故居、莎士比亚中心、圣三一教堂等。这里如实保存着的16世纪纯朴风景和造型别致的乡村建筑,看不到现代都市的热闹和喧嚣,只有一片似乎来自中世纪的纯朴。每年有近300万游客拥进这里,成为全英国排名第二的旅游景点。可以说,斯特拉福小镇完全是因文学而成就品牌特色的小镇。
再来看平和县坂仔镇欲打造的“世界级文学小镇”,显然难以企及。真不知道,还要多少“名人故里”,被开发成了“烂尾工程”,才能惊醒某些人开发“名人故里”的美梦?不仅是平和县坂仔镇,还有那些仍在热衷于耗费巨资、劳民伤财地打造“名人故里”的地方,该猛醒了!
世界级文学小镇,30亿就能打造?
英国有个莎士比亚文学小镇,不久后在福建漳州市平和县也将诞生一个世界级文学小镇。平和县政府将做大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品牌,拟斥资30亿元将林语堂故里打造成世界级文学小镇。(9月23日《钱江晚报》)
所谓有内涵的文化产品,是说文化旅游产品,仅仅注重外在豪华和华美是不够的,仅仅注重“虚伪的复制”是不够的,这个文化产品必须有原汁原味的景观,有真实厚重的文化灵魂,有值得敬仰的文化味道。
推荐阅读:
比如英国莎士比亚文学小镇——斯特拉福镇之所以名扬世界,是因为这个古镇仍保留着16世纪的老房子和老建筑,“莎士比亚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光,48岁后搁笔,莎士比亚从伦敦回到斯特拉福镇,退隐故里”。这种真实感、历史感自然带来了毋庸置疑的厚重感,也才是斯特拉福镇的灵魂所在,人们拜访那里,正是出于对文化大师和文化灵魂的敬仰。
平和县模仿英国的做法,动机不差,却有点偏了。世界级文学小镇,岂能是30亿就能随便打造出来的?平和县根本就没有关于林语堂的真实建筑,“位于平和坂仔中心小学旁的林语堂故居,是2006年参照资料和老人回忆,按照原有的风格在当年牧师楼原址复建的”。
仅仅是一个外在华美、内中干瘪的人造故居,这个所谓的文化古镇,还有多少文化味道和灵魂呢?因此,对于一哄而上的人造景点、人造文化,应该上升到文化敬畏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高度去认识,进行“文化打假”。
到处造“故里”,今人住何处?
福建省平和县近日宣布:一个世界级文学小镇即将诞生。平和县政府准备做大文化大师林语堂这一品牌,拟斥资30亿元将林语堂故里坂仔镇打造成世界级文学小镇。目前文学小镇的规划已经完成。(9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30亿元掷下去,世界级文学小镇冒出来——今日域中,“造城”、“造都”似已成风。就在昨天,媒体报道了湖北当阳投50亿建“关公文化旅游城”的消息。就在前天,媒体又报道了安徽怀宁投资27亿元打造孔雀东南飞文化产业基地“爱情之都”的消息。前一阵子还有开封千亿重造“汴京”的报道,再前一阵子,还有山西大同耗资上百亿再造古城,还有湘西投资55亿元克隆凤凰古城……
然而这个“城”那个“都”终久不是搭积木,于是近年时又不断有这“城”那“都”从狂想变为噩梦的消息。也是不久之前,媒体披露了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风景区”、河南汝南“梁祝故里”难以为继,几成废墟的情形。这个结局一点也不让人吃惊,事实上,这些“故里”从上马之初就注定了会被“饿死”的命运。再看看这些年各地争相上马的的数千个主题公园,“水浒城”、“三国城”、“唐城”、“宋城”等等,五花八门,耗费了1500亿元投资,仅有10%左右盈利。建也匆匆,衰也匆匆,巨额投资跌进了万劫不复的黑洞。问题还在于,“造城”、“造都”、“造故里”,居民就从老城区被“挤出”到远郊,地方政府甚至以“腾笼换鸟”为名高价卖地搞房地产开发。前车之辙实在太多,并且如出一辙,因此也更让人为那些后起之“城”后起之“都”捏了一把汗。
论证时花团锦簇,上马时迫不及待,建成后味同鸡肋,到头来成为累赘——项目在拿出来“论证”的时候,其实早已拍板,请来专家“各抒已见”,不过是弄一个形式。即使专家火眼金睛,看出了先天不足,仗义执言论证其“不可行性”,但是科学敌不过权力,只能变成“自已说给自己听”。更不必说,今天有些专家,吃了人家嘴软,拿了人家手软,早已是看着权力脸色行事,能做的不过是专门“按需论证”“可行性”了。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谁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对谁晓之以颜色。但是科学也有一个软肋,这就是只能决定项目的命运而左右不了拍脑袋决策者的命运。不知道还要多少“城”多少“都”会被开发成“烂尾工程”,不知道还要多少废墟才能惊醒“造城”、“造都”梦?
地方政府随意使用公共资金,官员一拍脑袋就决策,既是一个老毛病也是一个通病。要真正杜绝“形象工程”,就须釜底抽薪,让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的官员不仅不能从中得到好处,而且更要为之付出代价——沽名钓誉的成本高到不但邀不了功激不了赏,相反要身败名裂,成被告受审判,吃官司蹲监狱,谁还敢肆无忌惮?
推荐阅读: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