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后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生态转好
通过林改苏州旺山村以集体林地发展起了生态旅游
中国园林网9月7日消息:集体所有的林地不仅均摊到户,还能变成股份获得分红,农民变成“股民”享受林地开发收益。农民种植生态林不仅可获得经济收益,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为促进生态保护,江苏林业部门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创新,不仅提高了林木覆盖率,并且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各项举措,提高了农民造林护林营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民增收的渠道正被拓宽。
从开发到修复 生态补偿重现青山碧水
走进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河堤旁的水草在微风的轻抚下摇曳多姿,湖水清透,白鹭飞天,蛙鸣鸟啾,延伸至湖中的栈桥亭台回环曲折,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的美景之中。然而在整治前,这里由于围湖开发,“青蛙都跳不上来”,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冯育青讲到太湖湿地的变化仍十分感慨。
冯育青介绍,从2003年开始,江苏实施绿色江苏建设以来,加强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被提到重要位置,苏州太湖整治也随之开始。
近年来,苏州共进行了19个湿地恢复工程,仅太湖湿地公园就整治河道120余条,疏浚土方130多万方,建造生态型护岸25.6公里,绿化面积300多亩。通过地形整治,太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渐被修复,不仅青蛙跳上河堤,芦苇等湿地植物也越发丰富,也为水生动物和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目前已有苍鹭、扇尾沙雉等500多种动物在太湖湿地和谐相处。
环境要出新,管理更要创新。苏州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开创了数个“第一”。苏州市林业局副局长陈桂娟介绍,苏州在江苏省率先开展了生态补偿机制,对列入到生态保护的农田、水源地、重要生态湿地以及生态公益林作为生态补偿重点,分别予以每亩100元至400元不等的经济补偿,而对直接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户等也会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
“通过生态补偿,使因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区域得到经济补偿,增强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能力,保障生态保护地区公平发展权,使地区间得到平衡发展。”陈桂娟介绍。
在2009年,苏州市成立了江苏首个独立建制的市级湿地保护机构——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为苏州湿地保护提供科技支撑以及组织管理。从2009年开始,苏州市开始编制了江苏省内首部地方性湿地保护条例。2011年,《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经审议通过,并于2012年2月正式实施。
不只苏州,江苏各地都在行动。全省大部分市也相应建立了市级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南京、常州、扬州、徐州、镇江等市加强了公益林建设,均对市级公益林进行生态效益补偿。
从2005年开始江苏省对全省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全部实行生态效益补偿,补偿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已从最初的每亩8元提高到每亩20元。目前,江苏省财政补偿省级以上公益林生态效益资金每年都超过亿元。
从开发到修复 生态补偿重现青山碧水
走进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河堤旁的水草在微风的轻抚下摇曳多姿,湖水清透,白鹭飞天,蛙鸣鸟啾,延伸至湖中的栈桥亭台回环曲折,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的美景之中。然而在整治前,这里由于围湖开发,“青蛙都跳不上来”,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冯育青讲到太湖湿地的变化仍十分感慨。
冯育青介绍,从2003年开始,江苏实施绿色江苏建设以来,加强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被提到重要位置,苏州太湖整治也随之开始。
近年来,苏州共进行了19个湿地恢复工程,仅太湖湿地公园就整治河道120余条,疏浚土方130多万方,建造生态型护岸25.6公里,绿化面积300多亩。通过地形整治,太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渐被修复,不仅青蛙跳上河堤,芦苇等湿地植物也越发丰富,也为水生动物和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目前已有苍鹭、扇尾沙雉等500多种动物在太湖湿地和谐相处。
环境要出新,管理更要创新。苏州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开创了数个“第一”。苏州市林业局副局长陈桂娟介绍,苏州在江苏省率先开展了生态补偿机制,对列入到生态保护的农田、水源地、重要生态湿地以及生态公益林作为生态补偿重点,分别予以每亩100元至400元不等的经济补偿,而对直接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户等也会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
“通过生态补偿,使因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区域得到经济补偿,增强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能力,保障生态保护地区公平发展权,使地区间得到平衡发展。”陈桂娟介绍。
在2009年,苏州市成立了江苏首个独立建制的市级湿地保护机构——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为苏州湿地保护提供科技支撑以及组织管理。从2009年开始,苏州市开始编制了江苏省内首部地方性湿地保护条例。2011年,《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经审议通过,并于2012年2月正式实施。
不只苏州,江苏各地都在行动。全省大部分市也相应建立了市级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南京、常州、扬州、徐州、镇江等市加强了公益林建设,均对市级公益林进行生态效益补偿。
从2005年开始江苏省对全省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全部实行生态效益补偿,补偿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已从最初的每亩8元提高到每亩20元。目前,江苏省财政补偿省级以上公益林生态效益资金每年都超过亿元。
从农民到股民 林改壮大林产经济促农民增收
沿着331省道进入盐城,道路两边景观林、常绿林、经济林三大林带点线面结合,花草树共生的立体式多层次的绿化让开车的疲劳顿时消失殆尽。
据盐城市林业局局长符文华介绍,2012年,盐城大力推动生态走廊建设,331省道生态走廊建设全长40公里,共分62个规划地块,新建成片造林10400亩。在省道沿线15米栽种景观林,15米至50米为常绿林,50米至200米为经济林,形成了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绿化屏障。
坐落在亭湖区331省道生态走廊的一块绿地,不少农民正在林地里耕作,符文华介绍,原本这块生态走廊是农田,由于盐碱化严重,加之每年台风等影响,农户收入很低。为推进生态保护,盐城通过土地流转等政策,农户以田入股,政府通过招商吸引社会资金进行生态建设。通过政府补贴等形式,农户不仅每年可获得每亩1000元的租金,还可以参与林下套种的耕作,每天可有80元的收入。农民从过去在自家田里务农变为进入合作社或者苗木公司上班,以股东的身份获得林地开发收益。
据了解,在盐城,近期像这样新建的生态走廊共有四条,每条宽度不低于200米,通过多层次的绿化,新造林面积达2万亩,沿线发展林农、林经、林牧等复合经营,不仅有生态效益更有经济效益。
与此相应,苏州因地制宜,对集体林地采取了均股均利的林权改革,把长期以来由集体管护的山林全部折合成股,分给每个农民。仅吴中区就有9.96万农民取得了林地股份,通过股权分享利权,从中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
而吴中区种茶林农按区域自发组建了36个碧螺春茶叶股份合作社,全区近8000户林农以茶园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出产茶叶为林农直接收入,在合作社工作获取工资性收入,还以合作社全年利润按股分红获得收入。据统计,2011年吴中区林业专业合作社用于分红金额达900多万元,户均分红820元,户均产值13500元,户均净利10080元。
据江苏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江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式多样,有均山到户,有均股到户,有均利到人,都是“均”字当先,并赋予集体成员有均等的表决权、监督权、收益分配权,改革充分保障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平等,体现了公平性。
目前,江苏省1671万亩集体林地全部明晰产权,林权证和股权证发证率分别达到99%、100%,建成4个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县、7个全国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县,发展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3200多个。
“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盘活了林业生产资源要素,激发了农民兴林致富的热情,提高了农民造林护林营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省呈现出大地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发展势头。”江苏省林业局局长夏春胜说。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