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践行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2013年10月30日 09:28包头日报张海芳

中国园林网10月30日消息:近日,由中国环境报主办、天龙生态协办的“天龙之梦·绿色之梦”大青山生态行业研讨会在包头天龙生态成功召开。来自环保部与林业部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齐聚鹿城,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对内蒙古天龙生态12年治山造林的生态改造成果进行实地探访。

研讨会上,专家、领导就天龙生态深入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努力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大青山环境治理工作建言献策,并对天龙生态今后在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工作提供诸多建议。

科技造林模式获一致好评

天龙生态作为包头市一家普通的民营企业,从2001年起依靠自身投入项目6亿多元,修复荒山6万多亩,造林300多万株。创新总结出由“超旱生”林木、循环节水技术和“天龙八步”种植法组成的生态修复体系,使大青山南麓山脉绿化面积超过70%。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对天龙生态修复体系与本土科技造林模式相结合的成功实践进行报道,并一致认为重现大青山生态和谐之景的天龙生态为“生态愚公”。

治理干旱荒山,除了要有比荒山更坚韧的毅力与勇气,更为关键的当属其科技为先的生态治理模式。大青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初步繁荣的景象,首先,得益于天龙生态选择了正确的造林模式。12年来,团队上下严格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始终坚持适地适树,遵循自然规律原则,生态修复以种植“超旱生”林木的本土耐寒、耐旱苗木为主。

其次,循环节水与“天龙八步”种植法相结合的技术支撑,使得“超旱生”林木比普通林木和植树方法高3倍,且维护成本仅为传统绿化的10%。最后,天龙的生态治理实践与技术研发,不仅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下节约了能源和维护成本,还具有易复制、易推广的技术特点,具有在西北广阔的土地上因地制宜、推广复制的潜质,可以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的力量。

为大青山生态修复建言献策

林业部造林司司长丁付林认为,天龙生态做的每一件事,都与建设生态宜居,绿色包头息息相关,并着重强调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科研力量,特别是研究适应干旱、土壤瘠薄地区的超旱生树种研究;适时发展增加林下经济,研发一些好的高档中药材,在经济效益方面有所考虑。

内蒙古林业厅厅长李树平对天龙生态复合型生态建设新型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并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力推广“天龙生态”这个生态品牌,担当把内蒙古建设成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从而成为包头市、内蒙古自治区响当当的民营企业造林名牌。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斌建议认真研究植被恢复物种选择或者材料的选择。提出了“超旱生”林木本土培植、引种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相结合,与景观建设相结合,与休闲健身相结合的生态多样性发展思路,从而全面带动大青山南麓的生态环境治理,增强生态建设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所长张建国认为“天龙八步”石质荒山科学种树流程很正确。在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加强超旱生树种与相应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和技术方面加大创新。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企业还需进一步开拓,在中西部生态脆弱的石质山区应用推广,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包头市林业局局长王秀莲表示,“单纯依靠政府来搞生态修复,虽有投入稳定的优势,但效率低、效果差。只有让企业参与进来,吸收社会资金,并让他们有利可图,采用专业修复技术,才能获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也是生态修复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

今后,天龙生态将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出力尽责。紧紧围绕包头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继续发挥“生态愚公”精神,一如既往地坚持科技为先的治山造林思路,加大对“超旱生林木”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优化完善“天龙八步”植树法。以“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思路为引领,大力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在实现生态宜居,绿色包头的发展道路上大步迈前,力争做包头市,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科技型生态治理第一名牌企业!

推荐阅读:

陕西:农村环保“五步走”扮靓绿色生态新榆林

严格限制占用生态脆弱地区林地

江苏:“花卉进万家” 共建生态园林城市

北京:严限占用生态脆弱地区林地

(来源:包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