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创生态经济 发展8种林下经济模式

2013年10月09日 09:12福建日报

中国园林网10月9日消息:夏秋时节是武夷山旅游旺季,游客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近日,记者在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武夷源“森林人家”看见,一批来自陕西的48人旅游团,正在饶有兴致地品尝农家的米酒、米糖、玉米、山楂糕、红地瓜等,个个赞不绝口。武夷山新推出的“森林人家”成为当地旅游新亮点,而多种模式的林下经济,使武夷山农民走上“不砍树也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致富不靠毁林种茶

“武夷山最值钱的是茶叶,而良好的生态是无价的。”武夷山副市长江书华说。

近年来,随着茶叶价格一路上涨,毁林种茶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保护生态资源,武夷山市规范茶产业发展,将全市山场划为禁止开垦区域、限制开垦区域、可开垦区域。明确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城村古汉城遗址保护区等十大区域开垦茶山。坚决整治违规开垦茶山的行为,无条件拔除茶苗,及时补种阔叶树或马尾松、杉树。

今年,武夷山再次出台茶山整治规定,5年内取消适开区。全市新开违规茶山面积大幅下降,比去年减少1.2万亩。对少数铤而走险违规开垦茶山的林农,加大打击力度,并开展毁林种茶案件警示教育。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尤其是颇具特色的“森林人家”。

江书华说,武夷山市目前共有13万亩茶山,115个建制村中有70%多的村有茶。对于没有茶山又想从茶产业发展中分得“一杯羹”的人群,要把他们从“只有茶叶可以致富”的想法中解脱出来。“没那么多茶山,没有必要走这个独木桥,烟叶、食用菌、毛竹、旅游等等都可以发家致富。”

“森林人家”火了乡村旅游

“森林人家”是指以良好的森林环境为背景,以有较高游憩价值的景观为依托,充分利用森林生态资源和乡土特色产品,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为游客提供吃、住、娱等服务的健康休闲型品牌旅游产品。

目前,武夷山市已有武夷源、陶观、乡巴佬民俗风情、葫瓜农庄、黄角潭等8处“森林人家”,各具地方特色。

武夷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的武夷源森林人家,属转岗分流的林场职工参与经营的模式,在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全面禁伐的四新采育场基础上建立。“森林人家”的开发,不但解决了采育场职工再就业问题,还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他们发展了养蜂户25户、茶叶加工厂5座、香菇种植户28户,林农户年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

洋庄乡大安村过去是有名的贫困村。现在,随着生态、红色旅游的开发,原已迁移或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到村里从事乡村旅游。村民暨喜华在黄岗山大峡谷景区入口正对面

新建“黄角潭森林人家”,旺季时午餐就开了几十桌。今年上半年他接待旅行社团队47个,收入15万元。

地处大安源景区的大安源自然村共有30多户人家,分散于青山环抱、苍翠遍野的小盆地里。生态旅游开发之前,村民们靠砍树过日子。现在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得到了严格保护,游客越来越多,带动了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村民自产的红菇、香菇、木耳、笋干、白莲等土特产十分畅销。

去年,武夷山“森林人家”共接待游客40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00多万元。

发展8种林下经济模式

发展林下经济,是拉长林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武夷山市林业局干部在与吴屯乡林农拉家常中,发现这里生态独特,鼓励村民在林下种植金线莲,并帮助选址,在吴屯乡阳角村首季种植金线莲200万株,预计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

在林业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武夷山农民利用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利条件,发展出8种林下经济模式—在林下套种薏米、豌豆、马铃薯、大豆、绿豆、甘薯等粮食品种的“林粮模式”;在林下套种黄花菜、紫背天葵、鱼腥草、黄瓜和草莓等蔬菜品种的“林菜模式”;在林下套种铁皮石斛、金线莲、草珊瑚等地道药材品种的“林药模式”;在林下套种竹荪、灵芝、香菇、木耳、奥平菇等食用菌品种的“林菌模式”;在林下套种狼尾草、百喜草等优质草种的“林草模式”;在林下养殖鸡、鸭、鹅、羊等家禽家畜的“林畜模式”;在林下套种兰花、朱砂根等花卉品种的“林花模式”;利用森林景观建设森林公园、“森林人家”,开展森林游憩等项目等的“林下游憩模式”。

去年,武夷山林药种植2100亩,年产值达2100多万元。林下养殖达1600多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林菌红菇原料采集面积13万亩,年产值3300多万元,受益农户达5000多户,人均增收达1250元。

为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武夷山市林业局落实了1000万元林下经济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18个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武夷山还将继续实施“万户林农增收千元工程”,对森林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开发,探索一条富民新路,使林下经济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推荐阅读:

陕西商洛:森林覆盖率居全省首位

广东:去石门森林公园赏“七彩天池”

八达岭森林公园迎来赏红季

河南平顶山: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