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5日消息:近年来,常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践行绿色惠民,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生态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理念创新
从“退田还湖”到“生态育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战略任务,常熟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探索实践中,从以实施保护修复自然生态为主,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发展,再到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贯穿到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等各方面,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突出其战略地位,持之不懈地加以推进。
在加快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常熟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从尚湖“退田还湖”到坚持对重要生态资源“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再到明确提出“亲近自然”的理念,为传承城市绿色基因、彰显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奠定了坚实基础。先后实施了尚湖、昆承湖生态修复、虞山“亮山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常熟市委、市政府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将其与提升执政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拐点”,进一步明确“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确立了“生态育市”的基本方略,加快推动发展方式从劳动密集、外源增长向创新驱动、内涵增长转变,经济结构从传统产业为主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生态环境从资源依赖、负荷超载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同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编制《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江苏省率先通过环保部专家论证,实施两轮“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常熟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加大对该市各镇、开发区生态指标的考核力度。设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和污染防治资金,2010年至2012年市本级财政共安排3.93亿元,用于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绿化项目的“以奖代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基本农田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水源地村和湿地村实施生态补偿。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进展督查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等,制定“生态文明村创建考核标准”、“村庄整治奖励办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动态管理。
产业提升
从传统纺织服装到整车生产
近年来,常熟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解决生态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为主向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为主转变,促进集约发展、绿色增长,实现了产业竞争力和生态竞争力的“双提升”。
以产业布局调整促进集约发展。常熟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要求,大力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了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常熟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比例达到90%以上。规划建设港区、服装城、南部生态城三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利用生态、文化等资源禀赋优势,高起点、组团式开发生态休闲旅游区,初步建成了虞山尚湖、昆承湖、南湖以及沙家浜等120平方公里区域的核心生态圈,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5%。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市保有农田面积80万亩;同时,建成了一批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2%。
以产业层次提升促进绿色增长。突出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发展方向,至2012年,常熟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5.3%和34.1%,比2010年提高8.2和6个百分点。重点依托路虎汽车、观致、丰田研发中心、中交盾构机等重大项目,着力构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大型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环节攀升,同时,按照时尚、创意、品牌化的要求改造提升纺织服装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争取到2015年形成汽车、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千亿级产业,整体提升主导产业的集聚度和竞争力,为生态环境减压减负。约占常熟经济总量三分之一的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高档造纸生态产业链、化工行业生态产业链、静脉产业链等五条生态产业链,被列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
大力开展重点行业提标改造、电力行业脱硫治理。2009年以来累计关停并转化工、印染、造纸等“六小一无”企业895家,在江苏率先实现印染行业废水排放总量IC 卡管理,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坚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近年来劝停拒批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重污染项目100多个。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面积占全市种养总面积的25%;积极构建农业循环产业链,培育了田娘农场、蒋巷村生态园等一批典型。
空间优化
从千年古城到南部生态新城
常熟坚持把千年古城山水相依相融的“绿色基因”植入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积极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土地集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发展格局。
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空间。常熟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乡建设从小城镇、分散式向组团式、一体化转变,初步形成了“一城四片区”的城市总体框架。重点对星罗棋布的1万多个自然村庄进行梳理,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进行整治、归并,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60.2%,通过适度集中,进一步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
同时,进一步明确城市各区域功能定位,虞山尚湖所在的城区西部定位为生态休闲区,昆承湖所在的城区南部定位为生态型社区,尤其是南部生态城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努力把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发展高端服务业等结合起来,彰显常熟山水城一体的空间景观,不断完善现代城市功能。切实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自2009年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以来,至2012年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6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规模9.5万吨,敷设污水管道806公里,城区、集镇区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90%和60%。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启动“新三年行动计划”,争取至2015年,城区、集镇区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8%、95%和7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加快创建低碳社区,在江苏省率先制定出台低碳社区评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深入开展城乡大环境综合整治,引导城乡居民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生态文明网络。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全市近70%的公交车辆达到国Ⅲ标准,投用1万辆公共自行车,市民日均借还车辆7万次;加快规划覆盖城市主要区域的步行道系统,低碳出行逐渐成为市民的新生活方式。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全市天然气用户超过4万户;推进太阳能路灯改造,建成一批示范工程;加大节水力度,成功创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广泛开展生态保护志愿者服务活动,常熟市“爱水护河”志愿服务行动入选中央文明办全国百个志愿服务重点项目。
推荐阅读:
(来源:苏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