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以五大理念为引导 建设生态宜居 活力临海

2013年11月19日 11:01临海新闻网章斌

中国园林网11月19日消息:随着我市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市各地普遍出现了“特色危机”和“记忆消失”的城市问题,也就是说粗俗的城市文化和文化雷同正蚕食着我们对故土的记忆,城市经营和城市改造中如何延续城市生态文脉成为了难点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够充分和深入。一些片面的观点认为环境优美的城市即为生态城市,将卫生城市、花园城市等同于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内涵模糊不清。而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它有着综合性的内涵。二是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有待完善,建设和管理中涉及的许多相关部门责任不明确,使得规划编制与实施脱节。三是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有待改进,指标的选取和定值缺乏地域特色;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动态性;当前指标体系未能很好地反映出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四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地域界定和对区际关系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将乡村排除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范围之外。五是缺乏有效的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生态城市建设形成了依靠政府力量开展的局面。

因此,笔者想通过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提出与市域人与文化、人与环境、文化与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五大城市建设理念,与大家共同探讨。

地理人文理念。城市的发展建立在城市区域的拓展与旧城的改造上,这样往往带来大规模的“拆”与“迁”,这样能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但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对原住民社会文化结构的冲击。如原住民的人缘与地缘结构关系,会因拆迁的推进,这种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结构关系也因此而消失——泛指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精神要素,也是地理学中最具人文精神的部分。那么,我们在城市改造的过程是不是应该慎重对待原住民社会关系的解构与重构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地理学倡导的是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只能把公众意愿和精神需要体现在未来的发展中,特别是通过合理的解决回迁安置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城市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

环境优先理念。充分利用现状水网系统、滨水绿地进行规划区域生态廊道的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东方景观大道沿线洛河公园生态廊道、开发大道沿线灵湖景区城市生态涵养区到三江湿地保护区沿线保持连贯,使规划区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有机地引入城市生活区内,与区内的城景水景,相互交融,有机结合,构成生态宜人的良好城市居住环境。因此,在政府和企业层面,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认真落实各项减排政策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持续、均衡削减。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严控“两高一资”行业,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落实“一河一策”的治污原则,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狠抓异味、扬尘污染治理,强化土壤、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切实落实好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在公建设施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加强环境基础设施运营监管,实现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个性塑造理念。城市形象是一个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市容建设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全新概念。城市形象既是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总和的外在表现,又是城市公众对这些因素形成的城市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印象、看法和评价。一种方言、一份小吃、一套服饰等,都可能构成相关城市印象的长久印记。人们普遍认为,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评价和认知,包括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具体来讲它包括城市的软件和硬件,其中城市软件包括:城市的精神理念、城市的文化氛围、城市的管理水平、城市的风土人情、市民的道德风尚等;城市硬件包括:市容市貌、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基础设施等。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一笔无形资产,对内可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对外能够迅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招商引资,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及其他优势资源的聚集和流动,加速城市全方位的发展。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建设要从以物质生产和单纯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向以人为中心和保持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平衡的发展模式。城市形象设计要有利于城市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这是推动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全方位、立体化建设并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城市的拓展与改造因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极易带来高强度的开发,而忽略了规划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内涵,临海城区经商传统悠久,地域文化丰富,是我们临海人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古城区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除了江南八达岭国家文保单位外,还有一系列的宗祠、博物馆、紫阳古街群,这些都构成了临海的地域文化脉络和文化底蕴。因此,在建设和提升新城区的整体品位时,应该有意识地留住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物质精华,如宗祠、庙宇、古建筑群、商号及环境等。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把新的规划区真正建设成为一个记忆留在身边的生活区。

弹性规划理念。城市建设最显著的技术特点表现在土地运作上的资金平衡和城市环境的有效改善,而房地产开发和建设的特点都是土地需求的不定量性,有的大、有的小。为适应土地买方市场需求的不定量性,就要求规划保持一定的弹性,在城市道路组织和地块大小布置上,有利于配合不同类型,不同规划的房地产企业的进入。同时在开发位置与时序上也要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易者先行,回笼资金,难者后动,厚积薄发,从而保证开发建设具有持续性的市场支撑,并且能够保证城市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生态文化理念。注重发展生态产业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发展,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有没有可以让人称道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品位。这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灵魂,是它的精气神韵。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通过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等,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的小集镇,天生有一种典型的过渡性质。如果不足够重视小集镇生态问题,不仅城市建设将陷入小集镇污染的汪洋之中,城市的持久发展得不到通过农村城镇化了的较高素质人才的供给而停滞不前,而且对于全市的农村来说也将是灾难性的,从东大河、城区主要河道的环境污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我们再也不能重蹈城市“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因此,生态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罔顾生态的发展必将危及自身、贻害后人。我们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最显著的标志是群众生活质量提高,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是生态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我们的体制机制、发展规划、政策措施,都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作指导;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要以符合生态文明理念为旨归。积极倡导并推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鼓励绿色消费,建设低碳城市,繁荣生态文化,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全民参与的行动。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能够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也是区域竞争的优势,对吸引投资者、招引优质项目十分有益。同时,建设城市生态文明,蕴藏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特别是农村的农业经济是建立在一种脆弱的生态基础上的产业,任何的环境污染,对农村经济来说的打击都是巨大的。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会带来良好的生态空间,必将对农村产生积极的扩散效应。

如果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城市化新平台就是这场革命的先行区。生态学视角下的“生态临海活力临海”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这里的“生态学”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整体的概念,蕴含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内容的诠释。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

推荐阅读:

重庆:4个乡镇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

湖北:均县镇全面启动库区生态屏障绿化带建设

浙江:庆元坐享“生态红利”让民富村壮

广东:阳山竞得省生态公益林激励资金近8000万元

(来源:临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