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苗木成本的博弈

2013年11月19日 16:01园汇

中国园林网11月19日消息:园林苗木行业的特点是依靠土地和自然材料,通过人力、资材投入生产植物产品。所以园林苗行业的显性成本主要是劳动力、地租和资本三部分。在过去的三十年时间里,三个主要成本的关系是:劳动力成本低、地租成本低、资本成本高。随着中国经济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来的总体趋势可能会是劳动力成本高、地租成本高、资本成本低。

三个成本要素的变化博弈,对园林苗木产业的影响巨大。分析预测可能的变化趋势,对业者制定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是指在苗圃生产过程中,纯人工投入的生产成本。目前中国园林苗木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和设施化正在逐渐得到使用,近5年来,劳动力成本每年大约上升15%,苗圃工人中,新加入的年轻劳动力数量不多,年龄在40-55岁之间的夫妇工人是主力。

1.劳动力成本将持续上升的原因

1)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尽管增速可能会逐渐放缓。使劳动工资增高的不是庞大的现有国民财富,而是不断增加的国民财富。历史经济发达但已经停滞的国家或地区其薪资收益水平未必会很高,反而经济持续增长的地区,雇主为了满足业务增长的普遍预期,必须维持并扩大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只有提出更有竞争力的薪酬,达到上述目标。因此工资水平才能水涨船高。普遍的共识是台湾比大陆发达,但是台湾的经济据说十年来没有明显的增长,大学生的起薪水平据说近十年来没有明显的改变,而物价水平却在不断攀升,也就是劳动者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在不断下降。与台湾临近的大陆福建和广东,却经常出现高薪聘不到人才,工厂招工荒的问题。所以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预期没有破灭,中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将持续上升,至少名义工资一定会上升。

2)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比例正在逐渐下降。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59岁人口为9.39亿人,占总人口的70.1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则为15-64岁的人口为8.88亿人,占总人口的70.15%。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87%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七八十年代的婴儿潮是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但是适龄劳动力人口却维持不变的主要原因。但随后的计划生育政策将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做了急刹车,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增加,而劳动力供给却在减少,那么劳动者薪资上升也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3)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上升带动着劳动者期望工资上升。相对于十年前来说,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在大幅度上升,劳动者支付成本接受教育,那么理所应当地期望其未来的薪资收入能够提升,以补偿教育支出成本。

4)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很可能会倾向于增加普通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水平,以维持社会稳定。在大部分稳定的国家,居民收入结构会呈现为纺锤形,或者说中产阶级占大多数。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而中国目前的收入状况是金字塔式的,低收入人群占大多数,如果劳动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经济又持续在发展,而收入水平却依然没有提升,那么社会不和谐的状况将会逐渐出现,知识分子一旦愤怒起来,对于社会的破坏力,将大于体力劳动者。所以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可能会提升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中产阶级的人口比例,以求长期维持社会稳定。

2.劳动成本上升的表现形式

劳动成本上升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劳动者工资上升,间接表现形式是劳动者离职率上升,或人均产出下降。

如果综合劳动力成本在20-30%左右,那么苗木生产单位的盈利可能性比较大,如果超过40%,则盈利的难度将加大;苗木成本中,劳动成本如果仅有10%,那么有可能是机械化程度比较高,或者苗木管护非常差。在没有变革性的苗木生产技术出现之前,盲目地降低劳动力成本未必是件好事情。

3.劳动成本上升的对策

1)分析耗费人工比较多,且容易机械化或设施化作业的工序,使用机械化设施化替代。苗圃分为生产型苗圃,流转型苗圃,展示型苗圃。根据本苗圃的特点,分析最为耗费人工的工序,列出前3名,然后考虑如何改善。比如挖树与移树,这两项在流转型苗圃的经营中过程中,占据大部分的人工。在欧美国家挖树机和移树机已经普遍采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尝试引进使用。对于南方沿海地区的苗圃,在台风来之前,需要对树冠进行修剪,以减少台风对苗木的破坏,这时使用升降平台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

2)合理调整生产规划,减少临时用工概率。临时用工的成本往往是正常用工成本的1.5到2倍。比如进苗和出苗时,合理安排作业进度,也可以减少人工浪费。

3)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计件考评制度。苗圃的工作比较繁杂,有些工作比较难以用计件工资计算,因此,不少业者采取计时工作的方式支付劳务工薪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劳务工服从指挥,但坏处是劳动效率低下。尽可能多地将无法量化的工作交给设施化和机械化解决。尽可能多地将人工作业通过量化计件的方式进行考评。

4)位置临近的苗圃联盟,交错使用劳务工,并共同分摊机械成本。量化后的劳务工管理方法,在临近苗圃之间容易共享,如果这些苗圃的作业流程基本相似,那么计件工资的劳务工并不会介意是在哪家工作。因此,多个苗圃之间结成这种生产联盟,通过计件的规则,可以交错使用劳务工甚至是机械设备,各个苗圃的劳动力成本则可以下降。

二、地租成本

地租作为土地使用的代价,是一种垄断价格的体现,它不和土地所有人改良土地所支出的费用或土地所能收取的数额成正比,而和承租人所能缴纳的数额成正比。

中国的土地产权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村居民在30年期限内,对特定独立的小面积土地具有使用权。这种土地产权状况在以个体或家庭使用人力或畜力进行低效劳作时有其进步意义,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成的土地使用权下放,是有利的。但是,随着机械化设施化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时,集中的大面积土地才能将规模效应发挥出来,在这个背景下,现有的土地使用权状况,对提高生产效率却起到了反作用。

欧美国家允许土地私人所有,并且可以自由买卖。当资本利息为10%时,土地价格通常为年租金的十倍或者二十倍。利息率减至6%,5%,4%时,土地售价就上升到年租的二十倍,二十五倍甚至是三十倍。这个数据在中国无法直接实现,到那时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的资本在投资房地产受到打压,但是投资工商业利润又过低时,可能会产生三个结果:1.投资风险大利润高的中国农业。2.投资或消费奢侈品。3.海外投资。而且越是物价上涨且货币升值,这种现象就越明显,2010年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这种农产品价格短期暴涨的现象并不是偶然,是投资无门,货币过剩的表现形式之一。农产品价格上升,又会间接导致土地租金上涨。

1.地租上涨的原因

1)农业经营的高利润吸引了新增资本投入,加剧对优质土地的争夺,造成土地租金上涨。

2)农民外出务工所得收益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导致农民回流至土地上,原来土地收益是一种辅助手段现在成为主要手段,因此地租价格上升。

3)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使亩产价值3-5倍地上升,土地产出价值的上升,拉动了地租上升。尤其是城市近郊土地价格。

4)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增加对耕地的占用,减少了土地供给,加剧了土地的稀缺性,在特定区域土地价格被土地所有人垄断。

5)土地产出价值随着社会平均生产力上升也有所增加,因此,承租人能够承受更高昂的地租成本。

6)农民维权意识增强,以前依靠欺骗或者暴力取得的低价土地,将不得不按照市价上调地租。

7)国家对农业生产的经济补贴提高了土地产出物价值。比如种植水稻和小麦可以每亩补贴30元或50元,农业生产资料可以无息贷款,农产品销售免税等惠农措施,提高了每亩产值,因此承租人可以承受更高的地租。

2.地租上涨的表现形式

地租上涨的直接表现形式为土地年租金上升。间接表现形式为土地签约期限缩短,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土地纠纷增多。

当农民对土地价格上涨预期薄弱时,承租人租赁期限为多久都好商量。当土地价值上升明显时,短租期对出租方更有利。如果之前已经签订了长期租赁合同且地租较低时,农民可能通过破坏生产工具,滋扰正常生产秩序等方式损害承租人的利益,造成了土地纠纷问题增多。

3.地租成本上升的对策

1)生产型苗圃搬迁至土地成本更低的地方。

2)种植价值较高的大树,产生更高利润,以消化地租成本。

3)转变种植模式,减少地栽苗比例。

4)前端生产外包。小苗由农民生产,转移地租成本上升的承受人。

三、资本成本

资本是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总和,货币属于流动资本的范畴,货币实际利息率是资本使用成本的集中体现,因为利息率高时,各种资材的采购成本也会高。利息低时,采购成本也亦有所降低。

在这里主要探讨固定资本与利息的变化对中国园林苗木产业的可能影响。劳动成本和地租成本的上升必然会迫使从业者力图增加每亩的年度产出,而增加产出的方法除了天上掉馅饼以外,只有靠增加每亩的投入才能实现。

1.资本成本下降的原因

1)庞大的社会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速放缓预期。

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中国的年均GDP增速超过8%,相当于社会财富至少增加了12.5倍。如果社会资源基本上是按照8%的增速配置,那么增速放缓将会导致社会资产过剩,从而导致资本收益率降低。

2)劳动力价格上升导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海外,加速国内资本过剩,如果没有重大国内投资拉动,这种过剩也将难以避免。

3)完善的社会监管体系,减少投机性资本的使用渠道。增加了普通行业的资本流入,进而增加社会资本过剩。

4)人口老龄化导致消费力下降,原本用于消费领域的资本转为生产流通投资或资本存储领域,进而导致资本过剩。

5)国际间资本的流动性加大,输入性通货膨胀和紧缩,也会对国内的资本使用成本造成重要影响。例如日本目前的商业信贷年利息仅2%,中国的法定利息率为6%,巨大的利息差异将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以降低中国的高息。

2.资本成本下降的表现形式:

资本成本下降的直接体现是实际利息率下降,间接体现是贷款门槛降低,贷款时限延长,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社会货币周转率增加等。

资本成本下降具有周期性反弹的现象,在中国由于政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导致资本成本可能总体呈现下滑迹象,但是周期性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3.地租上升与资本成本下降的复合对策

1)增加每亩苗木投入。本来种小苗改成种大规格苗木。对于资本雄厚、融资成本低且不愁销路的大型苗木出产企业,这种方法似乎可行,但住建部关于限制大规格苗木在未来城市园林景观中使用比例的的新规,让不少重仓持有大树的企业和个人如芒在背。

2)增加生产设施及提高机械化水平,以减少人工劳动投入,试图中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这种方法对土地面积相对集中,土地平缓,土质较好的苗圃可以尝试,但这种苗圃往往可能是优质农田,存在地租进一步上涨以及土地政策收紧风险,因此业者未必敢于大规模投入长期的固定资产,短期小额的固定资产投入的可能性更大。比如投资800-1000元/亩的喷灌设施,有助于减少浇水工人的劳动需求。投资小型农业机械以便在小区域范围内使用挖树机、移树机、升降平台等工具解决挖树、移树、修剪等工序的人工投入。另外由于土地分散,但产业集中,所有园林机械租赁便可能成为业者抱团取暖的一种方法。

3)在地理位置更为偏远的地方种植苗木,以求中和地租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这种方法对于生产型苗圃可行,对于流转型苗圃则难以操作。偏远地区苗圃会增加几个新问题即苗木营销压力、苗木物流压力和苗圃管理成本上升。(偏远地区种植苗木,劳动成本甚至可能会更高,因为当地无熟练技工,而熟练技工往往需要更多的津贴才能吸引他们前往偏远地区工作。)

4)创新苗木营销模式。传统的苗木营销模型往往是关系营销和体验式消费,苗圃是否偏远对购销双方的人际关系影响不大,但对于客户前往看苗的成本部却上升了。普遍而言苗木采购商决定去现场看苗,往往意味双方有40%的概率可以成交。但是看苗成本上升却让客户望而却步,于是苗木生产商以降低售价的方法吸引客户前去看苗,由此,地租降低造成售价降低,哪种选择更合算,还要认真考虑。但是如果偏远苗圃进行营销创新,依靠互联网和人际圈同时公布其待售产品库存信息,增加传播频率,则可以使更多客户知晓信息,可以用以下方式来推导营销创新对偏远苗圃的重要性。

1)成交额=成交次数×每次成交量×苗木平均每株售价

2)成交次数=受众客户人次×现场看苗的客户比例%×现场看苗成交比例%

创新前40100010%40%

创新后12550005%50%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每次成交量具有不可预测性,难以通过人为方式有效改变,苗木的平均每株售价也不希望降低,那么为了保证成交额,一定要想办法提高成交次数。互联网及平面广告可以增加广告受众人次,但如何吸引这些客户去现场看苗,有人自作聪明采用欺骗方式,盲目夸大自己的产品品种、规格、数量,而实际情况却是忽悠客户来看苗,然后继续忽悠客户修改采购订单以便消化其库存苗木。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透支自身的信用等级、降低现场看苗的客户比例。

如果能够向客户传递真实有效的库存信息,那么对于传统的盲目信息而言,将很有可能增加受众客户到现场看苗的比例。而这种信用,对于生产强势、营销劣势的企业,将会有极大的帮助,因此信用也是一种商机。可喜的是已经有企业在研发真实苗木库存信息共享系统。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种创新的互联网苗木营销新模式及共享式苗木库存管理系统有望走入公众的视线。

5)选择交通位置相对便利、水源充足、电力有保障,但并非优质土地的丘陵地区发展新型容器苗圃。地栽苗木由于要利用土壤的养分,因此需要使用到优质土地。而容器苗则不与土地有接接触,因而在苗圃选址时与传统苗圃有着较大不同。中国大部分的苗木主产区周边200公里范围内都可以发现这种低矮丘陵,这种闲置资源在一定条件下,未来也许会成为可以被开发利用的宝地。这种丘陵地的地租是同等条件下良田地租的1/8-1/5,其集中连片取地的难度低;并且开发丘陵地政策风险小,租期长,相对于优质农田10年的土地租赁期限而言,丘陵地的租赁期限可能长达70年,足以分摊固定设施投入。如果合格苗圃工人的平均月工资达到6,000元,作用生产型苗圃用地的优质农田年租金超过4,000元,机械设施融资年利息低于5%时,那么现代化容器苗圃将可能成为业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货币利息对苗木产业的偏见

货币的借贷利息,有四大行的存贷款利息作为指导价,这种指导价相当于法定利息率,但是民间融资成本经常是这种利率的二三倍,甚至五倍,笔者听说过某些苗农半年期贷款月息高达2%,这种货币利息除非是急用,否则如此高的利息成本会让苗木生产者的利息负担沉重不堪,甚至破产。月息0.8%-1%是苗木业界比较常见的一种利息成本,而这种成本的利息比不少代工制造业、零售业界的税后息净利润率要高。

园林苗木的年平均净利润水平可以维持在15%-20%,如果没有重大自然灾害,或重大市场低迷,这种高利润行业本来应该是资本投资的热点。投资者的竞争,理论上利息率应该更低,为什么会依然高达10%以上呢?显然,投资人对苗木行业有偏见。

这种偏见的原因是1.行业集中度低,从业者多为农户,小企业,这种主体在中国的融资本来就难,并不是苗木行业独特的现象,业者联保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联保方式在四川和湖南某些的区域市场中已经在试行,效果良好,但不具备全国复制的条件。2.苗木资产难判断质量,难评估资产总额,难预测未来价值,难于资产变现。如何将苗木资产做到可信,可控,可预测,将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目前这个体系已有企业在尝试其中的某些关键点,总结以下无外乎以下五点:质量分级、价格信息、资产评估、盈利预测、变现渠道。有了这五个方面,金融机构对苗木行业的信任程度便可能会增强,进而扭转这种偏见。

从上述成本构成的变化趋势分析来看,未来苗木产业的几个方向将有可能是:机械化、合作联盟、现代容器苗圃、互联网营销新模式、苗木金融创新。总之,苗木显性成本中劳动、地租与资本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这三要素与中国宏观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园林苗木产业作为一个细分市场领域,只有认真研究宏观环境变化对苗木产业的影响,才有可能在变化真正到来时,制定出对本企业有利的应对策略,进而在竞争中胜出。成本的博弈,也是优胜劣汰的博弈。

推荐阅读:

安徽芜湖:打造山水园林城市

2013年风景园林国际会议在南京举办

内蒙古:城镇园林绿化力争超全国平均水平

天津:分析草坪的含义对园林起的作用

(来源: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