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2日消息:制度是生态文明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日益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要加强人大监督,开展舆论监督,发动群众监督,动员各方力量,形成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制度是生态文明的基石。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下大气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日益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生态环境上的问题,与落后的增长方式、生活观念等有着密切关系,但根子在制度。比如,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未理顺,价格杠杆就难以撬动节约集约发展;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分割,谁也不对资源的价值管理负责,“损人利己”地使用资源也就难以避免;“九龙治水”,就可能导致都管都不管,等等。正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制度约束,缺乏强有力的生态文明制度来调节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不少生态账变成了“糊涂账”“呆账”“死账”,没有人清算,也没有办法清算,也没有人买单。现实无比清楚地告诉我们,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用制度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关键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打造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生产生活消费等各个环节,牵涉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需要系统配套的制度体系提供支撑。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决定了大量生态资源处于“公共领域”。只有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才能确保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避免产权虚置或弱化,规避形形色色的“搭便车”行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就要求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从生态补偿制度到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决定》提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重大调整,是环境保护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必将有力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制度的生命在落实。制度再好,法规再严,如果没有严格的执法体制,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亦如同摆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须明确责任、奖惩分明,使人不能越雷池一步。要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要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各行业、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于失职、渎职,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依照法律法规严惩。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克服并纠正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遏制行政干预执法现象,打击权法交易、钱法交易行为,维护环境法治的统一和尊严。要加强人大监督,开展舆论监督,发动群众监督,动员各方力量,形成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推荐阅读:
(来源:大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