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5日消息:天气渐冷,北方城市里的人们纷纷裹起棉衣抵御风寒,而对于怕冷的植物来说,也到了一年中最难熬的时节。为了使公园里的植物安全越冬,从本月初开始,市属11家公园根据不同苗木的实际情况,对上万株植物开展“量体裁衣”的越冬保护,并将在12月中旬前完成防寒工程。
为老树搭防风障
走进北京植物园,一路可见松枝、落叶铺满林间,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特有的清香。数十名养护工人头也不抬地忙碌着,他们正在为植物过冬做最后的准备。
在丁香园和树木区,一些高矮不等的墨绿色屏障吸引了过往游客的注意。这些屏障搭建在一些幼苗和小树的西侧和北侧,里面是编织的草席,外面包裹着结实的无纺布。“这叫防风障,能拦截北京冬天刮的西北风,顶住五六级大风没问题。”养护队技术员王扬告诉记者,植物园每年都要对南方植物和珍稀树种进行防寒保护,“像这样的防风障今年围了400延米,对幼苗的越冬植保至少要持续3年。”
除此之外,一些珍贵的老树也需要“特护”。比如植物园目前唯一的一棵朴树,引种自江淮流域,能在北方生长非常不易,已有几十年的树龄,前些年曾因寒风吹刮树枝干裂,一度濒临枯死。养护队今年特别为其搭建了四米多高的防风障,还在防风障外包裹了一层细密的滤网。距离这棵朴树七八米外的马褂木也享受了同样的待遇。还有一些法桐、黄山栾等树皮较薄的树木,穿上了“防寒服”,在无纺布外还缠绕着一圈圈草绳。
在颐和园、天坛等皇家园林内,一级、二级古树众多,园林工人们给长势较弱或树皮较薄的树木穿上了“防寒服”。市公园管理中心介绍,今年11家市属公园内冬天需要“特殊照顾”的植物有上万株,主要是今年新植的乔木、部分花灌木和一些非本地原生的品种。
南方植物进“白房”
在植物园一处隐蔽的小苗圃里,“藏”着一块养护队的植物驯养“试验田”,每年都有大量防寒工作在这里“秘密”进行。
在王扬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一批南方幼苗的栖息地——一栋栋半米高、七八米长的“白房子”。“这是另外一种防寒措施,我们叫拱棚。”王扬介绍,拱棚的骨架由木条搭造,然后用白色的硬质塑料布做“墙壁”,能够确保怕冷的南方植物安全过冬。
透过“白房子”,隐约能看到来自浙江的美丽箬竹、菲白竹舒服地躺在其中,棚顶上还挂着一颗颗晶莹的小水珠。“再过一段时间,我们会给塑料布扎几个小洞,让里面的植物呼吸更顺畅。”王扬介绍,像一叶兰、天竺葵等几十种不耐寒的南方花卉、盆栽已经搬进了植物园温室,在工作人员的照料下温暖过冬。
据了解,颐和园今年10月展出的500余盆桂花也已运至延庆的养护基地。除了让怕冷的植物住进温室,玉渊潭公园还趁着园内2000余株樱花树进入休眠期,为其中近一半的树木进行了施肥复壮。
松枝落叶变“暖被”
林间路旁,十多名养护工人手持木耙子,将飘散在地上的松枝和落叶归拢成一堆一堆的,再装进大编织袋里。别小看这些残枝败叶,经过处理不仅可以变成有机绿肥,还能覆盖在郁金香和月季上,变身天然的御寒“棉被”。
虽然天气干冷,但是植物园树坑里的泥土还是湿漉漉的。原来,养护工人刚刚完成为全园400公顷的植物浇冻水。据了解,为植物浇灌冻水是市属公园绿化植物安全越冬的重要措施,可以在浇完水后使植被表土形成冻土,一方面保持土壤的湿润,防止春旱,另一方面提高土壤的导热性,冻土层能为植物根系提供保护,还可以消灭越冬害虫,使植物来年长势良好。“一般是夜里冻、白天化,如此这般反复三四次才能达到防冻效果。”王扬说。
目前,市属11家公园已基本完成了浇灌冻水的工作,香山、植物园、颐和园等公园的越冬植保开展得比较早,只剩下一些地被及宿根类植物需要进行覆土、铺地膜等防寒工作,全部防寒工程将于12月中旬前结束。
蜜露“款待”瓢虫
“初冬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来年植株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公园管理中心综合处处长朱英姿告诉记者,11月气温下降,大部分病虫害开始进入休眠越冬阶段,更要做好越冬病虫源的防治工作,减轻来年危害。此外,还要观察和保护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害虫天敌的越冬场所,让它们顺利越冬。据了解,各大公园每年都要为柳树、杨树等树干“涂白”,这种方法除了可以通过涂料反光增加热度,其中混合的药剂还能杀死过冬的病虫害。
记者昨天在植物园樱桃沟看到,十几万只瓢虫大军已搬进四十多个木质“阳光房”,这些小房子不足一平方米,每座房子里栖息着3000多只五彩斑斓的瓢虫。“这块风水宝地背风向阳,不仅采光好,而且流经河水终年不结冰,能让辛苦了一年的小家伙舒舒服服过冬。”植物园植保中心主任熊德平把这些“阳光房”形象地比喻为“安居工程”,而这支瓢虫大军则像是公园里的“回迁户”,一代代地在这里繁衍下去。
据介绍,这些瓢虫均来自植物园地区及周边公园,它们作为蚜虫和毛毛虫的天敌,将在这里享受人工蜜露等甜食,待到明年3月,重新上岗到公园内捕食害虫。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