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阳: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2013年11月05日 09:03青岛日报

中国园林网11月5日消息:作为大青岛实施“三城联动”战略之一的北岸高新城区—城阳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抢抓机遇、科学实干,全面开展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创标活动,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幸福的胶州湾北岸新城。

近年来,城阳区坚持生态立区、生态优先,将生态作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将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抓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控源头,抓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促转型,抓造林绿化、绿色发展保永续,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幸福的胶州湾北岸新城。先后荣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绿色小康县(市区)等荣誉称号。

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提升城市品质

将“生态间隔”作为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推进组团式布局、小镇式建设,突出人性化、田园化、国际化特色,以“生态间隔”连接各个城市组团,加快建设美丽城阳。全域做好“生态间隔”规划,以山体、河流、岸线、道路、公共绿地为重点,构建起“一山、五廊、多点”为主体的生态网络。“一山”,即崂山西麓生态保护区;“五廊”,即白沙河、墨水河、洪江河、羊毛沟、桃源河等五条河流生态走廊;“多点”,即水库、胶州湾岸线、森林公园、街心公园、干支道路等各类生态节点。

秉承“生态间隔”理念,城阳区对区内主要河流流域实施了综合整治,积极探索沿河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从2012年起,连续三年投入14亿元对白沙河沿线实施综合整治开发,将沿线27平方公里统一规划、连贯布局,以生态景观打造为主线,同步推进产业发展、便民设施建设、文化展示、环境整治、河道治理等工程,着力打造防洪之河、生态之河、景观之河、休闲之河、创业之河。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作为白沙河整治首要任务,在两侧划定120米蓝线控制范围,除用于绿化、运动公园、服务配套等公共设施建设外,严禁各种商业开发建设行为;对蓝线控制范围外沿河区域,原则上只允许低密度、生态化、低碳环保型项目落户,真正将白沙河流域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工程全部完工后,白沙河两岸120米蓝线控制范围内林木覆盖率将达到60%以上。良好的环境对周边区域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目前,占地15平方公里、可容纳15万人口居住的白沙湾特色小镇建设已初见成效,落户高档商住、现代商务等项目总投资近1000亿元,建成龙湖、卓越蔚蓝群岛等一批精品城市建筑群,滨河文化小镇、东方瑞士小镇等重点区域综合性开发正在加快推进。

强化数字城管模式,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坚持精细高效管理,健全网格化长效管理机制,推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标准,建设完善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标准化。城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将城区以1万平方米为单元划分定位,将窨井盖、路灯杆等设为城市部件,将流动摊贩、车辆乱停放等设为事件,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及时、有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动态化。

着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低碳环保产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每年组织实施低碳技术研发项目10个以上,每年引导企业完成技改投入30亿元以上,市级以上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数量居全市前列,城阳区成为全市唯一一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大力发展低密度、生态化、低碳环保型建筑。全区在建工程基本实现“禁实”和“禁粘”,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100%,建筑节能执行率达97.3%。积极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建成龙湖、万科、青特城等一批低碳环保型城市综合体,成功启用地下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等一批新能源示范项目,示范服务面积居青岛市首位。

大力发展低碳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全面完成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淘汰技术性能差、环保节能不达标的营运车辆4600余辆,全区燃气公交车达42%、燃气出租车达94%,城市公交车尾气排放全部达到欧标准。建成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实现重点路段车辆按控制时速行驶全程无红灯,既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又促进了城市节能减排。

持续加大治污减排力度。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拆除高污染燃料小型燃烧设施1061台,10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安装脱硫设施,空气环境质量保持优质合格率330天以上。深入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环保检验合格率达到93.8%。强化重点流域污染整治,白沙河水质连续五年稳定达标,墨水河截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统筹城乡污水管网建设,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7%。

建设“森林城阳”,彰显生态宜居特色

将“森林城阳”建设作为提升区域形象、造福群众、惠及子孙的重大民生工程,推动森林进城、傍路、亲水、环校、围村、入企,努力打造城区绿意盎然、城郊森林环抱的生态型、森林型城市。近3年来全区造林绿化近2万亩,全区林木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7%、41.4%。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区林木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将分别达到38%、45%以上,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提出“密植混交、乡土多彩、生态自然、碳汇平衡”式绿化理念。学习借鉴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立足走低密度、高品质、田园化、小镇式的新型城市发展之路,打破“树种单一、等距栽植、成行成趟”的传统造林绿化模式,提出“密植混交、乡土多彩、生态自然、碳汇平衡”式绿化,引领了全市造林绿化模式变革。坚持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方式,建成区以园林式、花园式绿化为主,注重景观效果、休闲功能;建成区以外区域以密植混交式绿化为主,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力求达到环保与经济兼顾、生态与发展兼顾、排碳与固碳平衡的效果。

造林模式突出“密植混交”。坚持合理密植,增加造林绿化的密度、高度和厚度,成片成带造林,既打造了苗木储备的“绿色银行”,又塑造了一批多色彩、多层次、大绿量的森林生态景观。河道、郊区道路两侧林带宽度达到30米以上,水源水库周边达到100米以上。坚持科学混交,多树种搭配,既能保证绿化效果,又能形成自然隔离带,防止和减少病虫害传播。

树种选择突出“乡土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绿化首选,确保新植林木能适应区域土壤、气候等条件,提高苗木成活率,降低绿化成本、管护成本。注重色彩变化,合理搭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穿插选用观花、观叶、观果树种,做到四季分明、色彩丰富。

绿化效果突出“生态自然”。结合地势地貌、因势因地造林,对重点区域、路域、流域,特别是东部山区进山道路及白沙河两岸等重要节点实施以森林为主的生态化改造,与原有自然条件、地理风貌保持协调一致。坚持师法自然,后期管理完全遵循其自然生长规律,减少修剪、整形等管护,营造近自然、原生态的绿化效果。

远期目标突出“碳汇平衡”。通过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环境,促进碳汇能力提升,逐步实现排碳固碳平衡。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区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将达到60万吨,固碳释氧等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4亿元。

推荐阅读:

沈阳:铁西区造林绿化工作成绩斐然

河北:邯郸今冬明春完成造林52万亩

福建:建设国家储备林 打造林业升级版

东阳:林业局完成今年营造林实绩自查

(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