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萩芦镇打造“绿色名片” 带富一方百姓

2013年11月07日 10:55东南网

中国园林网11月7日消息:20多年来,涵江区萩芦镇大力发展枇杷种植,实现了绿化家园、生态宜居,培植产业、增加收入的多赢效果。今年8月,农业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我省10个乡镇名列其中,涵江区萩芦镇(萩芦枇杷)为我市唯一入选的乡镇。

萩芦镇是如何把枇杷打造成“绿色名片”,带富一方百姓的?10月底,记者来到该镇探访。许晶明是萩芦镇农服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在镇里工作已经23年了。说起这些年来萩芦枇杷的发展历程,他十分感慨。

他说,萩芦是我市枇杷种植大镇,现全镇有果树4.5万多亩,其中枇杷3万多亩,年产枇杷1万多吨,产值4000万元左右。这些年,镇历届党委、政府依托山区生态资源和地理优势,坚持在“优、鲜、特”字上下工夫,把大力发展优质枇杷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来抓,形成了一条产业链,枇杷产业成为农村“绿色银行”。

他说,萩芦镇种植枇杷的历史由来已久,萩芦村、崇圣村、林美村等地种植面积较多,但在过去,这些村产的枇杷果小,只能算优良单株或实生树。1991年,刚从常太镇调到萩芦镇的他,便开始给当地的枇杷树进行嫁接换种和老品种改造,嫁接“解放钟”。“解放钟”枇杷果大,一颗就有一两多重,1994年收成时,每500克卖到1元多,而实生树生产的枇杷只卖四五角。收入翻一番,果农们无不笑开颜。镇干部和农技人员并不满足,1997年,又推广嫁接了“早钟6号”。“早钟6号”枇杷果虽小,但比“解放钟”好吃。在此期间,枇杷价格越来越高,到2003年至2004年,“解放钟”枇杷每500克的价格已达到3元多,而“早钟6号”枇杷更卖到七八元。此时,果农尝到甜头,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已覆盖全镇。

镇里在不断提高枇杷果质的同时,也把品牌打造摆上日程。1991年,许品明在崇圣村李清荣家发现了一颗与众不同的优质枇杷,从这棵树上结出的枇杷特别甜。许晶明把这棵母树取名为“莆萩”,大力进行推广。1998年,全省“解放钟”枇杷审定在莆召开,许品明特地把“莆萩”枇杷带到现场参评。在场的专家教授品尝完盛赞:“还没有吃过这么甜这么香的枇杷!”经过专家审定,这种外表虽有“锈斑”的特殊品种可以推广,并定名为“萩芦一号”。

萩芦镇还专为果品注册“萩芦枇杷”商标,2001年获得绿色食品使用权认证证书,2002年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2003年被省环保局定为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2004年被评为省级名牌农产品,2006年获福建省著名商标。

萩芦镇还试点发展设施农业,推进现代农业。1998年至2002年,在林美村建了10多亩大棚枇杷。盖着塑料薄膜生产的大棚枇杷,在春节就成熟并赶早上市了,每500克卖到24元,令人咂舌。

2008年,该镇又大面积引进“贵妃”、“白梨”枇杷新品种,现种植有上百亩。这种白肉系枇杷果大,一颗就有1-1.2两重,每500克可以卖十几元,高的卖到18元。

在“许晶明”们的精心浇灌下,经过20多年的培植、繁衍和推广,枇杷已成为一方产业。种上枇杷,既绿了荒山,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利东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是有名的“香蕉村”,1996年开始改种枇杷,现在又种起柚子,村里百分七八十村民住上别墅。潭井村一户汤姓残疾人家,靠枇杷每年就有成千上万元收入,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崇圣村枇杷果农的收入,从20多年前的一两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多万元。

在发展枇杷种植业的同时,镇里不断开拓市场营销。到2002年时,枇杷销售大户就有上百家,枇杷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新加坡。

记者站在萩芦镇办公楼顶楼极目四望,尽管秋意正浓,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未见一处“秃头山”。许晶明说,这是镇里重视生态保护的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推广枇杷种植时,他就建议,坡度25度以上的山势不准开发,海拔250米以上的山地基本不开发,只在山腰、山谷栽培。他的建议被镇领导采纳。他说,这是为了保持植被完整,不造成水土流失,“我们不能做给子孙后代不好交账的事!”同时,镇里坚决杜绝“膨胀剂”的使用,而是通过《病虫情报》、《农情简报》指导生产,提高果质。

在盛产枇杷的崇圣、崇联村,村民们正筹划建设农业采摘示范园。村民们说:“将来,城里人可到这里边玩边采摘。”

镇党委书记曾剑伟说,萩芦镇走出了一条富民强镇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路子,先后获得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省十佳生态乡镇称号。近年来,镇里又把发展高端生态农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鼓励发展电务等现代交易方式,积极打造集枇杷种植、观光、深加工为一体的生态枇杷观光种植基地,让“萩芦枇杷”成为“绿色名片”。下一步,将继续大力推动全国生态乡镇创建工作,把萩芦打造成莆田后花园。

推荐阅读:

江苏泰州:凤凰路绿化景观焕然一新

金华:青春路社区绿化修枝抓长效

辽宁:真树“长出”假树叶 沈阳马路现真树假叶绿化

河北:邱县大气污染防治 绿化唱“主角”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