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11日消息:面对大批古建处境堪忧和资金匮乏、专业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晋城市开始寻求文物保护新思路。近日,晋城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及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全市文物保护状况没有有效改善之前,市级抢救性文物经费财政预算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同时,在晋城先行先试面向社会认领县保文物点和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古建筑,实现文物保护和社会利用双赢。
文物是我国国情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地域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晋城市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依托。根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公布数据,截至2013年5月,晋城市共有国保65处,省保23处,市保512处,县保68处。市保及市保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计600处,居全省第一。全市现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计34处,居全省第一。
《意见》指出,在全市文物保护状况没有有效改善之前,市级抢救性文物经费财政预算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县级可根据各自的文物保护状况,每年拿出一定经费对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有文物保护任务的乡(镇)、行政村,根据各自经济状况,也有义务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文物保护。晋城市文物部门要对全市文物抢救性项目进行摸底,制定年度维修计划和方案,并将每年需要维修的文物单位抢救项目列入年度目标,报请财政部门列入年度预算。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每年维修一批濒临危险的文保单位。市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辖区内的省保、市保单位的维修和看护。县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辖区内的市保、县保文物单位的维修和看护。
《意见》同时提出了开放社会保护的措施。积极争取上级法规政策层面支持,在晋城先行先试面向社会认领县保文物点和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古建筑,实现文物保护和社会利用双赢。认领人在认领期间,承担文物的维修和维护费用,保持文物古建筑的风貌。根据文物法规定,古建筑认领应明确文物保护单位的用途,可以居住或作为游览场所和博物馆。认领保护人将认领保护的古建筑用于其他用途的,应当由县级文物主管部门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批准实施。
此外,凡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点都要有专人看管和养护。国保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省保、市保、县保要根据具体实际选聘专职保护员,看护补助经费分别由文物点所属的市、县(市、区)财政专项经费列支。陵川县市保单位看护经费由市财政承担,其他县(市、区)市保单位看护经费按照市县3:7的比例共同承担。
各级政府要加强文物的日常管理,监测文物的保护状况,对文物职能部门的监管人员以及文物点的看护人员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考核不合格的坚决辞退,玩忽职守造成文物受损、丢失等责任事故情节严重构成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