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24日消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一经提出,举世瞩目。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融入各项建设的全过程,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
“美丽中国”也为粤东西北地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思路。众所周知,粤东西北特别是粤北地区,做为广东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生态资源一贯受到特别的保护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广东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但广东省的历届领导以及粤北地区的干部群众,对粤北这块绿色宝地精心保护的态度却一贯坚定。正是这种可贵的坚持,让广东在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的同时,森林覆盖率等生态文明的指标同样位居全国前列,为建设生态广东、宜居广东、幸福广东保留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可以说,粤北的生态财富与珠三角的经济财富一起,成为广东省进一步科学发展的两项重要资产。
2012年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了粤北绿色崛起的目标;前不久,《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出炉。作为以生态发展为主的粤北山区,如何围绕绿色做文章,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保护是前提经济崛起无碍绿水青山
对生态资源来说,保护是前提,只有保护好了,才能谈到建设。过去的一年里,粤东西北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继续坚定地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节能降耗,保住自己的青山绿水好空气。据国家环保部发布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广东省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4个市为梅州、湛江、河源和阳江,全部位于粤东西北地区。
近年来,钢铁、石化、造纸等一大批项目落户湛江,人们在为湛江的经济崛起喝彩的同时,也担心湛江的环境受到损害。对此,湛江坚持科学划定主体功能区,科学选择主导产业,设立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同时依法整治污染环境的行为。2012年上半年,湛江投入3亿多元对湛江湾海域进行清障,形成“不见渔排塞港湾,但见一片海蓝蓝”的景象。市委书记刘小华认为,构建大生态支撑是保持大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
云浮是粤西北的绿色明珠,森林覆盖率达到67%。为了保护好生态资源,云浮在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时特别强调循环经济,“变废为宝”。以云浮最出名的石材产业为例,过去,石材产业的兴旺带来了废料处理的难题。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昔日被当成垃圾的石材废料全部成为有用之材:新型材料生产商将其加工为人造大理石;水泥企业则将其作为廉价原料。
粤北的河源提出打造“广东绿谷”,推进“公园城市”和“万绿水城”规划建设。重要水源地新丰江水库(万绿湖)长年保持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到目前为止新丰江库区没有引进一家工业企业,工业产值为零。为让流入万绿湖的水更清,2012年还启动了对新丰江周边6镇污水处理的生态治污建设。
韶关把打击非法采矿作为“三打”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专项打击行动方案,实行领导挂牌包案,有力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韶关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对“非采”矿点周边环境和被滥伐的山林全面复绿,全市已投入复垦复绿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先后种下常绿树种50多万株,播撒草种3000多公斤,复垦复绿土地3500亩,被非法采矿破坏的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
阳江提出2015年进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确保2013年9月底前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的标准。同时,阳江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打造以核电、波浪能、海上风能等为主的滨海清洁能源基地。
潮州在2012年9月启动了对68平方公里的柘林湾整治工程,对整个海域进行修复、规范,不仅实现了对渔业资源的保护,还净化了粤东海域的海洋环境。
汕头投入3亿元整治千村环境,全力推进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农村卫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制度是基础考评机制变化带动政绩观转变
2012年,我省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为东西北的绿色发展提供了长期的制度保障。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了粤北绿色崛起的目标,并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省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既要逐步缩小区域间人均发展水平的差距,更要努力实现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报告指出,加快转型升级,必须强化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潮流,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赢得战略主动。我们要走生态立省之路,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并完善生态发展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2012年初,广东省提出了用十年时间建一万公里生态景观林带的宏大方案,描绘了绿化广东的新蓝图。梅州、河源、揭阳、云浮、汕头、汕尾、阳江等市都成立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小组和工作机构。云浮在全省率先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规划,计划建设“一城三江三线”6条“观叶、观花、观果”百里生态景观长廊,形成春夏姹紫嫣红、山花烂漫,秋冬色彩绚丽、层林尽染的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景观林带。
在建立生态发展激励机制方面,广东去年推出了几项实实在在的措施。2012年5月,《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出台,明确从2012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资金,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市)给予补偿和激励,粤北山区不少县市将因此获益。
同年11月初,历时六年编制的《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将全省陆地面积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四类,并赋予其不同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及目标、开发指引,并制定了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规划》构建的国土开发战略格局中,珠三角外围片区、粤东沿海片区、粤西沿海片区和北部山区点状片区构成重点开发区域,是广东省经济新的增长极。粤北环形生态屏障、珠三角外围生态屏障以及蓝色海岸带为主体构成的区域绿地系统,是维护广东省生态环境与水源安全的“绿色屏障”。
《规划》提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保护和恢复植被,涵养水源、保护珍稀动物,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此外,在不损害生态功能和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度发展资源开采、旅游、农林牧渔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规划》中提出了包括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等区域政策和绩效考评体系。其中,新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四大区域采取了差异化评价,各有侧重。
清远作为全省唯一的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的地级市,承担着为全省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积累经验、探索道路的重任。2012年,清远摒弃“GDP崇拜”,通过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制订了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投资、产业等政策,出台了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确定不同的考核重点,引导各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转变发展方式、增加群众收入和建设生态文明上来。
《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是动力 绿色产业方兴未艾
2012年12月15日,“绿色转型 生态发展”高层论坛在韶关举行,全省数十名专家学者对韶关乃至整个粤北地区的绿色转型之路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建国后,韶关依靠自己的矿产资源和重要战略地位成为广东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而今年,韶关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生态功能区,韶关的工业布局也受到限制,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已不可持续。探索生态发展之路迫在眉睫。韶关市提出加快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制订了“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的旅游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为能量核的环丹霞山生态旅游产业园区,将发展为宜旅、宜居、宜业的新型产业带。在现代农业方面,韶关好山好水,生产的绿色农业品在珠三角等地区供不应求,在这方面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