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畔,由杭州日报倡议发起建立的杭州市民林如今已绿意盎然。
中国园林网12月4日消息:钱塘江边的绿色哨兵“长胖了”。
过了三堡船闸,沿之江东路一路向东,满眼都是绿色——一排排大叶香樟、沙朴、桂花、银杏等乔木挺拔笔直,搭配红叶石楠、八角金盘低矮灌木,游憩观赏草坪延展开,组成了一个宽约50米的隔离带。
最近,杭州沿海防护林体系全部通过了验收。
这也意味着,历时5年的杭州沿海造林建设,正式收官。
作为抵御灾害的第一道防线,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护堤、水土保持、抵御台风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说杭州是一个“家”,那么沿海防护林就是“围墙”,它们“牢固”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然灾害天气对杭州的影响程度。
围墙越严实,吹进家里来的风就越小,灌进来的水就越少。
不仅防风固沙还能观赏休憩
“江干区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从三桥开始,一直往东至之江大桥,除去三堡船闸位置,长度是11.4公里。”江干区农业局农林管理科科长叶绍存说,此前防护林也有,但断断续续,比较脆弱。
整条林带分四个标段实施,投资7000余万元。
其间,2009年完成6.4公里、2010年完成4.0公里、2011年完成2.5公里、2012年完成1.2公里、2013年完成1.3公里。
江干段主要采用乔木、灌木、草皮等形式,配种大叶香樟、广玉兰、含笑、桂花、银杏,春鹃、红叶石楠、八角金盘等乔灌树木,共完成绿化面积64.7万平方米。
“一般来说,我们选取的树种能抗盐碱、防风等功能,面比较广。”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之江东路等重大项目,江干段沿海防护林不仅要有防风固沙的作用,还要成为让市民休憩、观赏的公园。
比如在五堡,结合防护林带,建设渡口广场。要知道这是杭州以前摆渡的地方,相信许多老杭州人对此都有印象。之江东路在建设过程中,将其中比较富有特色的东西,如摆渡古道遗址等保留了下来,开发成了一个公园。
位于六堡的休闲广场,还种了不少早樱。
观潮广场还在建,除了防护林带之外,局部绿化是一阶一阶地铺在台阶上,很有趣。
防护林带建成后,效果怎么样?叶科长说,要以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为准。
不过在富阳递交的材料上,已有显现——2012年富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7天,优良率近90%。
历时5年 加固沿海151.8公里防护林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在短短数小时内,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让世界各国重新审视沿海防护林建设。
中国也提上了议事日程。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
包括浙江在内的11个沿海省(区、市)直接受海洋性灾害危害严重的261个县(市、区)都被列入,规划土地总面积为44.7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7%,总投资为99.84亿元。
“在杭州段,重点对防护林进行断带合龙、窄带加宽、残带完善,至2012年底,如期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151.8公里目标任务,涉及萧山、富阳、西湖、滨江、下沙、江干。”
市林水局绿化造林处相关人员介绍,2008年8月,浙江省政府与杭州签订了责任书。这是解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建设。其中,萧山沿线最长,为53.5公里,江干最短,为11.4公里,累计建设面积6896亩。
为此,杭州还专门出台了《杭州市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以奖代补办法》,提出对符合建设标准,且经核查验收合格的实施业主,由市财政在年度专项资金额度内给予新建的每亩800元、改建(修复)的每亩500元扶持。
加宽一倍 树木种类更多更壮实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沿海基干林造林比在普通山地上造林要困难得多。选树种也很有讲究,要能抗盐碱,耐水性强。
在造林护林的过程中,各地也下了不少功夫。
“每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有的土层表面被太阳暴晒以后就有白色盐花,也就是当地农民常说的‘返盐现象’。”
在萧山,工作人员为了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在造林前一年完成填土工作, 同时通过种植多种作物、挖排水沟,降低土壤的碱度。
这次沿海防护林建设的亮点之一,就是林带更“壮实”了。
“基本上林带加宽了一倍,防灾能力更强了。比如,像河口岸线,基干林带宽度基本达到20米以上。此外,树种连接得更加密集,我们要求新建基干林带造林密度不低于100株/亩,改建(修复)基干林带造林密度不低于30株/亩。”
市林水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这次建设,目前,沿海防护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面积比重40%以上。
建成以后,接下来的工作是养护,通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提高当年成活率与三年后保存率,保证造林的成活率在85%以上。
推荐阅读: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