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态文明指航向 绿色担当乌审旗

2013年12月05日 09:56人民网曹晓明

中国园林网12月5日消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这是十八大报告字字铿锵的郑重宣誓。在中国最新的执政纲领中,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并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质性新阶段。

美丽乌审:信念不动摇

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遥相呼应,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乌审旗,也把“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的绿色乌审”,坚持“绿富同兴,全力实践”的发展理念,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推进产业生态化,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成为全旗上下的一致共识。

自2008年鄂尔多斯市权威部门对外宣布,毛乌素沙漠森林覆盖率已达30%,植被覆盖率已达75%,绿化面积均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到2011年,毛乌素沙漠将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悄然消失。无不凝聚着乌审历届领导和人民群众时刻铭记着防风治沙、建设生态文明的血汗史。

然而,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乌审旗自2007年起,被财政部、水利部纳入2008—2012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范围,已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后,2012年又一次被确定为2013—2017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规划实施范围,为开创全旗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态建设:步履不停歇

“上次假期去银川沙湖旅游的时候,走在沙湖明黄的沙丘上,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上沙障’”,身为全旗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如是说。幽默逗乐之余,道出的却是早已把生态建设与生活习惯融合在一起的真实情感。这,也许就是治沙上瘾的精神吧?

例如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以风力侵蚀为主的海流图河上游国家重点治理项目区,总面积238.76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12.5平方公里,是无定河的一级支流,属于季节性多沙、粗沙河流。自水利部、财政部2008年批复以来,水土保持主管部门按照旗委、旗政府建设“绿色乌审”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方法,通过加强领导和制度建设,规范工程建设管理;转变建设观念,注重建设效益,由单一零星分散治理向集中连片规模治理转变,由重项目建设轻项目管理向建管并重转变,由单纯的防护性治理向综合开发性治理转变,由粗放的低标准向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转变;合理确定工程施工方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采取当地农牧民投工与专业施工队伍施工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推进水土保持的建设与管护;狠抓季节性施工,加大秋季治理力度,大规模开展沙障设置和沙柳种植工作。五年来,先后完成国家和地方投资4000多万元,使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近年来,有不少野生动物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不时有野兔在草丛里跳跃,漂亮的野鸡出没于草滩之间,还有鸥鸟在水面林间自由翱翔,更意外的还是在水泊湖面看到过白天鹅的美丽身影。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水保主管部门在项目措施实施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每年分春秋两季,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草、灌、乔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效果十分明显。为了探索费小效宏的生态建设模式,乌审水保人在长期水土保持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套“一封、二障、三上、四开发”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一封”就是对治理区全面封禁,防止牲畜破坏。“二障”是利用造价低廉的生物固沙措施“打沙障”,即用沙柳枝、沙蒿或者农作物秸秆,从沙丘底部到顶部打成网格,沙障方向应与主害风方向垂直,防止沙丘移动。“三上”就是因地制宜上治理措施,流动沙丘沙障造林,其它沙地直接造林。“四开发”就是建设饲草料基地,在项目区内滩地或平缓沙地开发小片饲草料基地,配套水源井和节水灌溉措施,大幅度提高饲草单产,实现草畜平衡,发展舍饲畜牧业。对于退化草场按照封禁、整地改善土壤结构和涵养水分能力、上治理措施的方式,实施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都取得了良好成效。

五年来,在项目建设单位的有力带领下,加上技术人员和项目施工队伍的共同努力,全旗共完成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达80多平方公里,提前保质保量的完成了2008—2012年下达计划治理任务。

目前,漫山遍野的绿色植物与气势宏大的网格沙障在毛乌素沙地上交相辉映,在生态作用发挥明显的同时,还辐射带动了沙产业的兴起与壮大,实现了三大效益同步发展。

——生态效益显著。封禁使植被明显增加,植物种类增多,涵养了水源,增加了抗旱能力。以风蚀沙化为主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能力进一步增强,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和持续增产能力;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5%以上,植被覆盖度达到78%,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2012年春季,项目工程技术领导小组分别在治理区和未治理区沙丘的迎风坡插上铁钎,通过对比检测,治理区未风蚀,而未治理区风蚀深度最高达32.8cm,治理区风蚀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效益显著。

——经济效益突显。在项目实施中,把改善生态环境与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农牧民的积极性,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达小康的步伐。项目区牧户达尼斯利用“自育、自采、自栽”的办法发家致富,通过在自己家的母树上采苗木,又种植在自己家的地块上来获得收益。只卖柳椽一项一年就收入42800元,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达到了致富的目的。还有牧民金海,通过项目建设打水源井8眼,发展了饲草料基地20.4公顷,种植饲料玉米、沙打旺、草木犀等,为养殖奶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能每天产奶780公斤,毛收入3120元(4元/公斤),一天的纯收入就是2180元,效益可观。走出了一条种植—养殖—致富—保护生态的新路子。像这样的畜牧户还有那仁其劳、吉日木图等等,举不胜举。三大效益的突显,使过去农牧民普遍“嫌沙、怕沙、躲沙”,转变为了“想沙、要沙、抢沙”。

——示范效益明显。通过治理,项目区已初步形成良好的防沙固沙生态格局,发挥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示范作用,为乌审旗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集中连片的重点治理区,已经成为乌审旗的“生态骨干工程”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民心工程”,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番耕耘,几多收获。乌审水保人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为全旗、全市、全区乃至全国的水土流失和风沙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乌审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上升,不仅换来了蓝天绿地,项目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也大为改观。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在秋天收获的季节,请你到乌审旗来,这里的草原美景会让你惊喜,这里的园林景色会让你陶醉……

和谐共生:探索不止步

人与自然以及动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生态文明建设不能撇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而独立发展。引用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的话来说,“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经济建设,那是竭泽而渔。”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早在27年前就提出“沙产业理论”,认为沙产业要充分利用沙漠戈壁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生产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他还预言这一产业将成为21世纪在我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目前这一预言正在变为现实。

在探索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道路上,鄂尔多斯人民已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例如,亿利资源在库布其沙漠成功打造了一个沙漠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了一个治沙—绿化—种植—养殖—加工—旅游一体化的循环产业基地,实现了“产业反哺治沙”的效益。乌审旗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在硬性绿化、水土保持基本建设上,借鉴诸如亿利资源等产业化治沙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当地的实情,不断探索创新,寻求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多赢之路。

建设绿色乌审,努力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已经成为乌审人民对国家富强的庄严承诺。

推荐阅读:

用最严格的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

新疆:坚定“两个可持续”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步伐

天津:西青区将再添绿色生态长廊 将绿化造林3000亩

内蒙古兴安盟:从植树造林到多种经营的生态变革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