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2013年01月29日 08:57经济日报罗霄

中国园林网1月29日消息:骏马嘶鸣,篝火熊熊,冰雕美轮美奂,仿佛把人带入梦幻的世界……冰雪覆盖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充满了浪漫神秘的气息。

2012年,103万人口的锡林郭勒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25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0.9亿元,增长35.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0470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61元,增长16%;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位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如今,锡林郭勒盟正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1月18日,“天堂草原·锡林郭勒”第一届冰雪文化博览会暨招商洽谈活动在一曲浑厚悠扬的《初升的太阳》中拉开了帷幕。冬日的天堂草原锡林郭勒一改夏日绿草如茵、花团锦簇的温馨浪漫,千里旷野瑞雪纷飞,银装素裹,晶莹剔透,一片冰雪的天地;玉树琼花使人目不暇接,冰清玉洁让人流连忘返。

美酒飘香,歌声嘹亮,人们穿上节日盛装,舞之蹈之。是什么让草原如此富足殷实?是什么让人们如此欢笑歌唱?是什么让边疆如此安宁祥和?

“是党的惠民政策,是盟委、行署制定的努力建设更加繁荣美丽、和谐文明的锡林郭勒盟工作思路对头,是100万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拼搏实干的结果。”锡林郭勒盟盟委书记于永泉说。

经营之策——左手增绿,右手增收

锡林郭勒盟位于首都北京的正北方,锡林郭勒大草原是距离北京最近的草原,其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北京的生存环境,意义重大。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的锡林郭勒草原,是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何保护生态?锡盟选择的是用发展的办法来实现。

为保生态而不发展不行,为求发展而破坏生态也不行,只有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为此,锡盟提出了“两转双赢”,在牧区做起了“加减法”,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转移农村牧区人口,实现草原增绿,农牧民增收。

2003年以来,全盟共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6万人,牲畜总头数压减30%,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载畜量压减近50%,绿色、有机畜产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农牧民收入实现了翻番增长,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占到40.7%。

转人、减畜,减轻了草原的压力;加速农牧业产业化,铺就了增收的道路。通过对一系列举措的落实,全盟生态环境得到了整体改善。近几年,锡盟总共完成林业建设任务803万亩,造林面积超过了前50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翻了一番。

为了保护草原,锡盟提出新的规定:工矿企业开发必须修建沥青或水泥专用运输公路,排土场必须覆压遮盖,作业区必须洒水抑尘和复垦绿化,运输车辆必须苫盖封闭,在缺水地区严禁发展耗水工业,许多达不到要求的投资项目被拒之门外。

“以前大风扬尘,漫天的风沙把太阳都遮住了,严重的时候能把住房埋掉。现在那种情况不见了。”多伦县的一户农民微笑着说。

如今的锡林郭勒大草原重现美丽容颜,锡盟成为京津唐乃至华北地区名副其实的“绿色长城”。就连浑善达克沙地腹地也都是红柳竞生、水草丰美,被人们称为“花园沙漠”。

品牌之效——挖掘文化,集聚人气

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打造出自己的独特品牌,锡盟人费尽了心思,做足了文章。在经历过无数的“山重水复”之后,锡盟人从天堂草原、历史资源、那达慕大会、赛马等几个方面着手,进入了“柳暗花明”的新起点。

锡林郭勒草原类型多样、风光旖旎多姿,被称为“天堂草原”。这片草原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样深厚博大,源远流长,匈奴、东胡、突厥等北方民族留下的古岩画群,秦汉时期的长城遗址,以及突厥石人、辽代古墓、金界壕等历史遗迹,锡盟是我国蒙古族人文特色最为鲜明的地区……凡此种种,启发了锡盟人的思路:二连浩特市围绕恐龙遗迹和口岸资源打造“恐龙之乡、魅力口岸”品牌;正蓝旗围绕元上都遗址,主打“元朝龙兴之都、蒙元文化故乡”品牌,成功申遗,填补了内蒙古尚无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借助地域特色,锡盟经营起了全盟性的盛大活动那达慕节,不仅有夏季那达慕,冬季那达慕也办得红红火火。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第一届冰雪文化博览会上,首日签约能源加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17个项目,协议资金额达71亿元。

锡林郭勒盟有一个太仆寺旗,这太仆寺在清代是管马、养马、屯马的机构和地方。蒙古马是锡林郭勒的品牌,该旗专门举办了“御马节”。2010年4月25日,中国马业协会将“中国马都”称号授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盟凭借得天独厚的马资源优势,以马术运动为龙头,全力打造“中国马都”。

“旅游业已成为锡盟经济发展和增收富民的朝阳产业。2012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21%和22%。”锡林郭勒盟盟长刘俊臣对记者说,“‘十二五’期间,锡盟将围绕打造‘天堂草原—锡林郭勒’和‘中国马都’等品牌,提高锡林郭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荐阅读:

城市要发展 古城需保护 双赢行不行?

海南:绿化宝岛 琼中打造生态经济“双赢”山区村寨

甘肃康县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双赢

山东烟台:建国家海洋公园 实现环保开发双赢

[分页]

崛起之路——一手工业化,一手城镇化

锡林郭勒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煤炭、石油、锗等矿产储量极为丰富,独特的资源禀赋,使锡盟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2011年6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锡林郭勒煤电基地建设,建立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这为锡林郭勒盟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了强劲东风。

依托政策和资源优势,锡林郭勒盟委、行署在深入调研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规划了保护环境,集中布局,规模开发,循环利用的产业布局,决定重点建设锡林浩特一个主中心,二连浩特、多伦两个副中心城市,突出延伸煤—电—化工、煤—电—冶金、煤—电—新型材料等3条产业链,着力培育绿色食品、现代能源、新型化工、有色冶金、文化旅游等5大特色支柱产业。由此,锡盟吹响了进军新型工业化的号角,打响了推动城镇化的攻坚战。

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要求,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正是基于对工业化、城镇化互促互进的深刻认识,锡盟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特别重视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全力推进信息化、农牧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用1%的土地集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保护99%草原生态”是锡盟近年叫得最响的口号。“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进工业园区”,这样做既节约了土地成本,又很好地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一举两得。

以正蓝旗上都电厂为例,该厂占地不到2平方公里,但投产后每年可向当地缴纳5亿元的税金。而2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是当地一个普通牧户十分之一的草场面积。

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带动了城镇化、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农牧民转移搭建了巨大的平台。“十一五”期间,全盟新增城镇人口13.3万人,城镇化率由45%提高到56%。更为重要的是,工业化提升了锡盟实力,也增强了各旗县市的实力。

预计到“十二五”末,锡盟可实现原煤产能3亿吨、外送电力3000万千瓦、用电负荷300万千瓦、化工产品800万吨、有色金属100万吨这一“33381”的宏伟目标。

发展之本——民生优先,和谐文明

“2012年锡盟地方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就高达131.4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78.1%。充分体现了锡盟民生优先的理念。”刘俊臣说。

锡盟的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2012年,锡盟解决了3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城镇新增就业人口2.5万多人,投资12亿元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6884套,有效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居住问题。

敖力召是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的低保户。今年63岁的她,一年前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的出租房,搬进了50平方米、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宽敞明亮的廉租房,过上了崭新的生活。如今,提起居所的变迁,敖力召老人连连感叹赶上了政府的好政策:“我现在感觉幸福得不得了,原先住的是土房子,每到下雨时垒得挺高的台阶都能灌进水来。现在好了,住进了热乎乎的楼房,这辈子值了!”

据悉,锡盟13个旗县市(区)早已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建立了城乡大病救助“爱心工程”,每年筹集资金3000万元,用于患大病困难群众的救治;全盟所有苏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

锡盟还在已经实现蒙语授课15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从今年春季开始,全面实行汉语授课12年免费教育,对具有锡盟户籍未考入高等院校的高中阶段毕业生实行2年免费职业教育。

2012年冬,罕见的大雪将锡盟再一次“全覆盖”,许多地方封路封屋。有的旗县组织马队挨家挨户巡逻,有的旗县干部全部出动接送学生回家……

针对农牧民牛羊冻死和草料困缺的问题,盟委、行署决定拿出3亿元力争用3年至5年时间进行储草棚和牲畜暖棚建设,实现户户有储草棚和牲畜暖棚。

这些琐事小事,让老百姓交口称赞。锡林浩特一位老大爷对记者说,“党和政府的这些做法,做到我们心坎里了!”

推荐阅读:

城市要发展 古城需保护 双赢行不行?

海南:绿化宝岛 琼中打造生态经济“双赢”山区村寨

甘肃康县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双赢

山东烟台:建国家海洋公园 实现环保开发双赢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