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助力“幸福美好新甘肃”

2013年01月29日 09:47中国甘肃网王凯

中国园林网1月29日消息:曾几何时,陇原大地,荒漠化日趋加剧,沙尘暴频频光顾,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如今,人们都知道,提高生活质量并不只是指兜里有钱。开着宝马怎能喝污水,住上别墅不能吸臭气,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不但降低自己幸福指数,而且等于吃了子孙的饭,发展没有前途。

基于问题的叠加、政府开始全力护航“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庄严宣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聆听着这庄严的宣告,一幅中国生态文明的美丽画卷令人憧憬。带着这个梦想,践行每一个脚印。23日在甘肃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现场,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代表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全省人民不容后退,当为这一宏伟的目标添一把柴。

生态文明助力“幸福美好新甘肃” 成为我们发展取向

金山银山都要,碧水蓝天更要。站在十八大美丽中国的大圈内,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我们正确反思发展误区,我们渐渐发现,甘肃却已在时间的流逝中悄悄告别了高能耗高污染传统发展模式,逐渐走上了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我们不得不说,“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是梦想,在不久的将来甘肃这块土地一定能够在繁荣富强美好幸福中越发灿烂辉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现发展的“清如许”,就当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源头”。“吃干榨尽”,变废为宝,让循环经济成为发展的绿色引擎,甘肃被列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风能、太阳能新能源产业,河西走廊正变为风电三峡;改造和提升传统高耗水农业,人进沙退演变到人退沙退……这一切的一切正在预示着明天的希望和梦想。突围,突破,突变。数年来,绿色梦想的种子,遍撒陇原大地,生发着陇原大地发展方式的转变,文明层次的提升;演绎着我们不懈努力、艰辛探索,从征服自然到与自然为友的历史变迁……

逐年奋发积攒累累硕果 “幸福美好新甘肃”之路依旧漫长

承接国家发展规划,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这已不是一个浅层次的蜕变,如今伴着省“两会”精神的不断沐浴,它需要的是谋划重大的生态、节约、可持续项目。甘肃地域辽阔、生态区位重要,但自然条件严酷,是一个生态脆弱的内陆省份,同时又是一个地理位置特殊、被国家定位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生态屏障的省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甘肃林业生态建设不仅对本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西北乃至全国都有重要作用。甘肃生态文明、幸福美好不仅关系自身,而且直接关系整个国家。它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地,也是我国大江大河的重要发源地,犹如一道屏障,深嵌在祖国西北咽喉之地。屏障立,则国家生态安全、文明繁荣;屏障废,则国家生态失守。

鉴于甘肃的重要性,党和国家心系甘肃生态文明发展,甘肃历届领导更是关注生态、致力生态,决不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决不让敦煌变楼兰,在甘南草原,开启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这一切的政策实施、措施出台无一不坚定了甘肃人民的信心。紧扣国家的大战略,立足自身生态的脆弱性,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在省“两会”精神的指引下、在《政府工作报告》的详实记载下,参加“两会”的各位代表、委员们不得不感叹、不得不群策群力助推生态文明、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发展。

生态文明新甘肃、美丽幸福新甘肃建设既靠国家战略与政府主导,更离不开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甘肃,全国生态建设条件最艰苦、难度最大的战场之一。为此人民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生态环境的恢复并非一朝一夕,治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认识到,把环境保护好、治理好,是为子孙后代谋利益,也是为自己健康生活开辟空间,它需要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行动起来。

推进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建设 需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构建甘肃生态文明发展谋划幸福美好新甘肃已被甘肃省写入了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严格的实施标准、精密的构想思路都明确的指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不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作用。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研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开发区域突出工业化、城镇化,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社会发展、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指标。限制开发区域突出城镇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收入等评价指标。禁止开发区域突出城镇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评价指标。

同时需抓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和扎实推进重大生态保护治理工程建设。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建筑、农村、商业和公共机构节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突出重金属、危险废物和化学品三类污染物防治。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进一步推进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不断改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环境质量。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推荐阅读:

陕西:建设绿色渭南 打造生态文明城市

江西:代表委员热议生态文明建设

浙江桐庐:坚持生态文明不放松

树立四个意识 积极投身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来源: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