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雾霾不能只靠环保部门【评论】

2013年01月29日 10:20中国文化传媒网

中国园林网1月29日消息:北京未来三天又将出现持续雾霾天气,对于肆虐北方不少城市的雾霾,不少人将其成因归结为经济发展太快和施工点太多。这种充斥于媒体报刊的结论,其实并不完全符合雾霾形成的机理。因为我国黄土平高原地区(即黄土高原地区和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第一目标应是颗粒性污染,而不仅仅是气体性污染。

一般来说,雾霾形成有三个要素:一是生成颗粒性扬尘的物理基源。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平高原地区,其土壤质地最易生成颗粒性扬尘微粒。二是运动差造成扬尘。例如,道路中间花圃和街道马路牙子的泥土下雨或泼水后若有泥浆流到路上,一小时干涸后,被车轮一旋就会造成大量扬尘,即使这些颗粒性物质落回地面,也会因汽车不断驶过,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三是扬尘基源和运动差过程集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颗粒最终与水分子结核集聚成霾。目前来看,在我国黄土平高原地区350多座城市中,雾霾构造三要素存量相当丰裕。

鉴于上述原因,黄土平高原地区的城市应该以防范颗粒性扬尘污染为环境保护第一要义。但纵观我国黄土平高原的各大中城市,防范扬尘构造的有意识设计几乎为零。例如,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市区汽车车轮和路面尘埃的接触频率和面积,应将花圃和马路牙子做得比汽车通行的路面低,这样雨浆水和污染洒水就会从马路中间流向花圃下的土壤。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在350座城市很少观察到这种防范颗粒型扬尘污染的设计。同样,为了最大限度隔绝城外车辆和施工车辆带来扬尘,可以在城外带尘车辆(运煤车和其他长途车等)入城时在城市关口收费站边设立喷水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在城内施工车辆进入马路时设立遮盖和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但很多城市往往只有入城后的终端罚款机制而没有入城时的清理预防机制。可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扬尘构造治理要求,缺乏预防机制的行为才是构成雾霾形成的第一源头,施工工地和经济发展数量及规模仅仅是二阶污染。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环境治污目标仍然偏离颗粒性雾霾治理。多年来,我们在环境治污方面向西方标准看齐,如长期把欧2、欧3、欧4甚至欧5标准付诸监管细则,不符合上述排污尾管标准的车辆不能出厂,不达标的烟囱推倒、迁移,但这些管理细则只是对气体性污染有效。对于颗粒性污染大户——黄土平高原地区污染构造形成的任何理解,几乎仍在我们城市管理部门的理解能力之外。

同时,雾霾的出现还在于在深层制度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城建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招投标过程都是“手拉手”式的场外交易,招来招去都是那几个关系实体,外部先进的管理和竞争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观念进不到这种半公开式的双边交易过程来。雾霾其实是这种深层制度缺失后长期累积的外观现象。

因此,笔者认为,治理雾霾不能单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任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应该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地理现实的防治颗粒型污染通则和落实细则,督促城市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按照标准落实,并尽快将上述细则落实到城市建设、园林绿化招投标过程中,开放相关关联要素市场,推动施工单位、部门按照环保理念施工建设。最后,为普通老百姓修好马路牙子的提案、建议也应出现在两会代表、委员的视野当中,带动社会从细微处着手治理雾霾。只要我们能够在城市雾霾治理目标和流程设计上对症下药,目前雾霾的严重程度将在3-5年内下降85%左右。(作者均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环境经济系教授) 

推荐阅读:

湖南:PM2.5立法为“美丽湖南”驱散雾霾

重大科研专项聚焦森林阻滞PM2.5

北京:加大PM2.5治理 今后5年要平原造林100万亩

北京建成35个PM2.5监测站 实现实时监测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