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用绿色生态文明理念撬动地区发展

2013年01月31日 14:13内蒙古日报冬梅 胡芳

中国园林网1月31日消息:没资源、没政策、没条件,乌兰察布发展靠什么?如何在“十二五”踏上自治区的发展鼓点?

解放思想,破除“唯条件论”、“唯资源论”、“唯政策论”。决策者的回答掷地有声。乌兰察布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市情并形成共识:以城市化为突破口,做大城市,主动发展!

宜居才能宜业,宜业才能引来凤凰筑巢。筑巢就筑“绿色氧吧”。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明确要求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和目标全面深刻地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

我区不久前召开的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要不断增加草原森林生态保护建设、沙地沙漠和水土流失治理、环境综合整治、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巩固发展生态保护建设成果。要努力打造宜居环境,全面加强城镇、农村牧区、矿区和交通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突出解决脏乱差问题,建设美好家园。

依托黄河上中游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天然林保护、阴山北麓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相继启动实施,乌兰察布市掀起新一轮生态建设高潮。

大胆提出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目标,举全市之力大做“山、水、绿”文章,小财政的地方政府居然累计投入绿化资金达100多亿元!

一棋活,全盘兼活。乌兰察布市以四两拨千斤的胆识,正在撬出一个全新的绿色城市,一个光明的前景。

一个村的生态之路

刘发最近在忙两件事:儿子结婚,他帮孩子把在化德县城买的新楼房装修好;还要去2公里外的地方,给家里的80只基础母羊再买些青贮饲料。

刘发是化德县七号镇三胜村的村小组长。他所在的三胜村可不是个简单的小村子,从1984年开始,三胜村就先行一步,退下大面积耕地种上了柠条,是当地闻名远近的 “退耕村”。

“当时退耕,是风沙紧逼下没有退路的办法。”刘发回忆着三胜村那段艰辛的历史,“土地刚刚承包到户的时候,一口人分了20多亩地,头两年一亩地打五六十斤粮,能凑合着糊口,但风沙一天比一天大,很快地就没法种了。”

在风沙的紧逼下,三胜村400多口人走得只剩不到100人。留下来的人为了活下去,想起了植树种草,先是在别人丢弃的地上种,逐步扩展到自家的地上,100亩、200亩、直到今天的1万多亩……

如今,三胜村户均耕地不足3亩,有的人家干脆一垅都不种了,全部栽上了柠条。村民们把有限的精力和农家肥用在小块地上,告别了广种薄收的日子。不种粮的村民们引进绒山羊。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把柠条轮片平茬,舍饲山羊。

柠条挡住了风沙,原来的风沙村变成了一个黄灿灿的柠条村。刘发承包了村里1000多亩无人看管的林草地,林地补贴都归村民,他则打草养羊,现在他养了100多只羊,年纯收入10多万元。

白毛风呼呼地刮着,但刘发还是冒着严寒回乡了。他惦记着村里的几个留守老人,还有就是得看好村里那片林子,这可是涉及20多户村民的事,如果看护不好,那些乡亲们的钱就没着落了。如今,三胜村已经完成林权制度改革,村里的林地都实现了流转,拥有林权的村民拿到了补贴,林地也有人照看了。

我们一路聊着。问刘发有没有想过能有如今的好生活,他感慨道:“做梦都不敢想啊,以前穷得窝窝头都吃不饱。”58岁的刘发对现状很满足。

“儿子结婚给置办了什么?”

“给他买了楼房,该有的电器也齐全了。”

“那儿媳妇想要车呢?”

“给她买一辆!”刘发很痛快。

推荐阅读:

让生态文明建设扮靓大美新疆

江苏:苏州科技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努力与积极探索

青海:化隆县打造生态文明美丽县城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大林业观建设

[分页]

一棵树的成长记录

清晨6点半不到,天还黑着,集宁区林业局绿化管护监察大队队长于利军开着他那辆满是尘土的皮卡,来到了白泉山半山腰的防护房。

12月份已是当地最寒冷的时候,临时搭建的简易防护房像冰窖一般。对他来说,寻常的一天又开始了。从早上6点多上山,在山上不断的巡查,晚上11点多才回去,这样的日子于利军一过就是7年,一天都没休息过。

为了什么?于利军说:“就为了这满山的树,种它们太难了。”

集宁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45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197毫米。对这样一个干旱地区,还要在“乱石岗”上进行景观绿化,难度可想而知。改造前,一片质疑声不断充斥于坊间,甚至出现上访事件。

“地下全是石头,得先用机器打出一个近2米深的坑,彻底换上土、植上树,再绑上支架,到10月份时再上一层防风罩,树干上还要缠草绳。每棵树都和伺弄一个娃娃差不多了。”集宁区林业局局长张耀说。

集宁区3座山上有树木2000多万株。为了让每一棵树都能在乱石岗上存活,夏天时,树冠得喷抑制蒸腾剂来防蒸发,冬天则还得裹一层塑料膜。还要采用吊针输液、灌根方式给树木增加营养。

作为自治区财政最为薄弱的盟市之一,乌兰察布市居然拿出100多亿元种树,集宁区林业局局长张耀和林业局的每个人都深深地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就这样,到2011年底,集宁区的绿地率达到36.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5平方米,高于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

取得了如此不凡的成绩,然而林业部门的人并没有松口气。他们知道,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那就是管护。

“去年老天开眼,雨水充沛,但今年呢?明年呢?种这些树,从上到下可是下了最大的辛苦。一定得保住这些树啊!”于利军说。

专家说,一棵树得5至7年才能自己涵养水源,才算成活。而据说,乌兰察布市现在这么一大摊子的树,每年需要1到2个亿的资金来管护。

一棵树的成长之路到底有多长呢?巨额的管护资金投入,日益显现出的养护担忧正向种树人袭来。

800万亩柠条的出路在哪里?

见到化德县七号镇镇长张世英时他正犯愁呢。47万亩柠条的出路让他忒上火,嘴都起了泡。

柠条对土地条件要求不高,生命力极强,一旦种上,3年后成林即可放牧,而且越割越旺,每年顶出的柠条嫩枝还是羊儿们可口的草料。对乌兰察布市这个立地条件极差的地区来说,柠条在当地生态树种中占了重要一席。

自2000年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黄河上中游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相继在乌兰察布市启动实施,其中种植柠条800多万亩。所以,为柠条的出路殚精竭虑的不只张镇长。

“先期种植的柠条面临平茬,因为如果几年不平茬,柠条会自然死亡。柠条加工成本高,这就需要龙头企业在合理的价位上收购,这样农民才会自觉平茬,所以,这800万亩柠条的出路问题亟待破解。”乌兰察布市林业局局长刘治民说。

采访中听说柠条加工技术已经在察右后旗落户,记者请当地林业部门的同志带我们去看看。

“我们所有的机械已经全部安装完毕,要不是因为天冷雪厚,人工和机械都没法收割柠条,现在牛羊都能吃上柠条颗粒饲料了!”察右后旗绿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德全指着不久前刚刚安装完毕、将用于柠条加工的这些铁疙瘩,信心十足。

于德全告诉我们:“可别小看这些硬邦邦的机器,如果正常运行的话,年可生产柠条1万吨呢。我们按每公斤2毛钱的价格买进,生产出的柠条饲料颗粒再卖往周边地区。”

成熟期的柠条加工有希望了!当记者再次见到张世英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张镇长如获至宝,立刻表示要在近日带人去调研观摩,把经验学回来。

柠条的出路正在破题,这也让乌兰察布市林业局的同志们很振奋,他们告诉记者,当地林业科研部门正在给柠条做营养检测,如果柠条的营养价值高,将再建几个加工基地,不仅要保住乌兰察布市的生态成果,也要让农牧民在生态工程中大大受益。

推荐阅读:

让生态文明建设扮靓大美新疆

江苏:苏州科技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努力与积极探索

青海:化隆县打造生态文明美丽县城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大林业观建设

[分页]

白泉山和霸王河的“前世今生”

白泉山你不知道?就是过去的那个白灰山么。霸王河你也不知道?就是过去的那个垃圾沟嘛。当记者在采访中向市民问起当地的白泉山和霸王河时,他们的话让记者感到困惑:白灰山?垃圾沟?

原来,集宁区及周边有三座山:老虎山、白泉山、卧龙山。白泉山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白灰山,卧龙山是一个土壤遭到严重破坏的荒山秃岭,老虎山也是乱石满山,一片荒凉。卧龙山和白泉山一度成为集宁区的两座“乱石岗”。

而过去所谓的霸王河,浅浅的河床里非但看不到水,堆积的垃圾倒是格外刺眼,被形象地称为当地的“龙须沟”。

如今,6.5平方公里的白泉山成为以“英雄察哈尔、魅力白泉山”为主题的、树木葱茏的城中公园。站在山上正在修建的、古朴的防火瞭望塔楼上放眼望去,曾经是集宁区标志的老虎山已经很渺小,而与其遥遥相望的卧龙山,也建设成为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当集宁区林业局的同志载着我们徜徉在浅雪覆盖的霸王河畔,沿上游自上而下,只见林木层层叠叠,道路平坦舒展,河道宽阔朗逸,人工景观造型自然别致。踏访霸王河景观工程,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如此生机勃发的霸王河,原来只是一个徒有称谓的垃圾沟。

这就是从2011年起,集宁区举资80亿元进行的城镇生态建设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山两河”改造工程。

来自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公司的王淑荣今年67岁了,她负责白泉山上16个建设单位的监理工作。采访座谈中,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最近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由于白泉山植被涵养功能的恢复和提高,山上两条沟里有七、八个泉眼冒出水来了,真让人惊喜!”现在,林业工人们隔天就得抽一次水,每天有600吨抽出的水又循环排向了绿地。

“集宁区的城镇生态建设搞得很大气,城里有山,山中有水,不仅宜居,还有升值空间,我都决定在这里买房了。”也在此施工的鄂尔多斯人高毅说。不仅是这个东胜人,据说,北京很多人也相中了这块越来越被看好的迷人小城。

生态文化风生水起

飘飘扬扬的小雪中,老榆树静静地立在那里,每个枝头上都挂满了祈福的红布条。

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大榆树乡的这棵具有生态意义的榆树老寿星,被当地老百姓供奉为神树,它的身上承载了太多人们对绿色生活的祈愿。

事实上,现在的乌兰察布人更多的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和自愿。

几个月前,乌兰察布市正式通过自治区创建园林城市验收组的验收。这意味着“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的乌兰察布市进入自治区园林城市行列。就在不久前记者采访时获知,乌兰察布市又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市。

今年48岁的北京人政秀英感慨地说:“以前感觉集宁是穷山恶水,来了就在妹妹家呆着。这次来看见建了很多公园,环境优美了,空气也变好了。”

“经常有市民给我打电话,举报哪里有人破坏树木。这说明人们的生态意识在提高。”乌兰察布市林业局副局长张建功说。

失地农民失了地,虽然有淡淡的惆怅,但他们看到过去的乱石岗变成了如今的秀水青山,大家心里也很欣慰。现在,他们很多人都成了护林队伍中的一员。

在集宁,全民义务植树成为常态。目前,已新建白泉山、黄家村、卧龙山大型全民义务植树基地3个,每个基地建设面积都在1万亩以上。统计表明,集宁区有640万人参加过义务植树活动,植树3200多万株。

如今,不仅生态建设正酣,生态文化也风生水起。集宁区团委书记兰建业说:“我们从2008年开始建设青少年生态林,每年开展保护绿色家园、保护母亲河等活动。”目前,集宁区已建有“三八林”、光明林、中外友好林等生态文化建设基地10多处。

“我们当然要维护自己的家园。”一位居住在霸王河附近的老市民说:“原来锻炼身体也没个去处,自从霸王河进行了景观工程改造,这里青山绿水的,每天早晨来晨练的市民越来越多。夏天时湖面上还有红嘴鸭、捞鱼鹳、天鹅等在嬉戏,实在是太美了!”

推荐阅读:

让生态文明建设扮靓大美新疆

江苏:苏州科技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努力与积极探索

青海:化隆县打造生态文明美丽县城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大林业观建设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