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湖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01月06日 09:03新华日报

中国园林网1月6日消息:太湖美,美在太湖水。这是大自然赋予江苏的宝贵财富,这也是历史赋予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任。弹指一挥间,曾经的太湖蓝藻事件早已成为记忆中的发展之痛,而如今浩淼的太湖,正让人们领略“水质稳中趋好”的生态风采。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对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鲜明指出,要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环境,继续加强以太湖治理为重点的流域污染治理。

聆听着激越人心的擂鼓声,在奋力开启“两个率先”新征程上,江苏人使命在肩,信心于胸,决策于手,行动在即作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太湖治理是当代江苏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严的措施,坚决打好治理太湖这场硬仗。

五年之战,策策攻坚;五年之治,步步艰难。回眸治理太湖的历程,这五年,承载着科学发展的美好愿景,更承载着宜居幸福的民生期待;这五年,多维创新,多元发力,生动勾画出科学治太的有效路径。让我们追寻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足迹,让我们感受江苏生态文明的成果,让我们体悟江苏全力治理太湖的实践内涵与境界

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绿色答卷”

2012年,是太湖水危机爆发的第5个年头,亦是2008年国务院批准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实现近期目标的最后一年。五年来,我省太湖流域各级党委、政府与省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连续5年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两个确保”目标“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江苏发展大局,江苏治太工作交出了一份力透纸背、提振人心的绿色答卷。

这一份厚重的答卷,饱蘸着江苏坚持科学发展的坚定与自信。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太湖治理国家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一手抓应急防控,一手抓长效治理,治太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国家总体方案近期(2012年)目标任务。

这一份厚重的答卷,印证了太湖水质的不断改善。过去的五年,是太湖水质稳中趋好的五年。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由中度改善为轻度,初步扭转了富营养化趋势。2011年,太湖水质总体为类,在全国“三湖"中水质改善情况好于其他“两湖”。太湖连续五年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目标,饮用水保障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蓝藻发生强度逐年减弱。15条主要入湖河流年平均水质基本消除劣类。

这一份厚重的答卷,透示出太湖流域环境的整体提升。过去的五年,是流域环境显著提升的五年。在苏南5市及流域县级市全部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基础上,16个市、县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占全国40%,是全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和生态城市群。现在的太湖被生态湿地和防护林所环绕,乡村河道逐渐变得清澈整洁,一度消失的水生动植物又重新回来,农妇临河淘米洗衣的场景再次出现。城市河道两岸绿树成荫,一步一景,成了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这一份厚重的答卷,书写出环境优化增长的崭新轨迹。过去五年,是治太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五年。流域各地将太湖治理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倒逼产业转型,提升发展质量,着力破解环境资源束缚,逐步由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转变。“十一五”期间,流域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物减排任务,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竞争力均较2007年有了较大提升。

无言的数据,有迹的发展,铭于丹青。太湖治理的五年成效镌刻下江苏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生态足迹。

科学谋划多策并举,让治太工作守土有责

治理太湖是硬仗。“思路决定出路,只有高起点规划、科学谋划,才能找到新思路,采取新举措,赢得新局面。”省太湖办负责人感言,打好这场硬仗,关键是注重科学治太的系统性、协同性与整体性,多策并举构筑太湖治理的合力。

严守饮用水安全底线。流域各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构筑了水源地保护、备用水源地、区域供水联网建设和自来水深度处理等四道安全屏障,建立了第二水源或备用水源,水厂出厂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最新卫生标准,部分水厂的出厂水质已经符合直饮要求。

构建安全度夏防线。加强监测预警,初步建立“天地一体、水陆联动”的监测监控体系。强化清淤捞藻,实施生态清淤近2800万方,蓝藻处置基本实现“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严密防控湖泛,采取应急清淤、曝气充氧、人工降雨等措施,有效降低湖泛发生几率。坚持调水引流,累计调水120亿立方,其中入湖57亿立方,促进了水体流动。

贯穿结构调整主线。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传统产业焕发新春,现代高效农业方兴未艾。流域三次产业比重从2007年的2.2:58.6:39.2转变为2011年的2.3:52.9:44.8,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从2007年31.94%提高到2011年的38.51%。

亮出综合治理红线。工业点源出重拳,累计关闭化工企业4100余家,关停印染、电镀、造纸等重污染及不能达标排放企业1000余家,审核企业约3000家。农业面源治重点,累计取缔、关停和迁移畜禽养殖场1800多处,改造圈舍面积30万平方米,拆除网围养殖面积36多万亩。治污设施全覆盖,流域实现了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区域供水和生活垃圾运转处理“三个全覆盖”。生态修复见成效,建成生态拦截系统300多万平方米,控制性种养水生植物面积8.7万亩,植树造林41.26万亩,保护和恢复湿地面积7万亩。

保持铁腕治污高压线。以铁的手腕、铁的措施、铁的纪律,强力推进太湖治理。每年初,省政府召开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与流域五市、省有关部门签定目标责任书,强化定性和定量考核。提高环境门槛,修订并实施《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实施最严厉的整治手段,倒逼企业减排和地区结构调整。省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全面开展执法监管、项目审计、专项督查等工作,促进了治太责任落实。

拢指为拳,合掌发力。通过建立健全“五条线”工作机制,一个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擦亮了太湖这颗江南明珠的熠熠风采。

推荐阅读:

南京:拾遗补缺重整绿化景观 “生态文明建设”动真格

厦门: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力争绿化覆盖率达40%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监督 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江苏盐城亭湖区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分页]

始终把治太放在生态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

太湖之美,释放出远远不是可观数据、铁腕硬招所能涵盖的能量。太湖之水的变迁,正是江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治太工作,将太湖作为全国“三河三湖”治理重点,上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为太湖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江苏省委、省政府历任领导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将治太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重大任务,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以强有力的机制推进太湖治理。

启示一:生态优先是太湖治理的鲜明导向。自然资源禀赋差、能源消耗量多、人口密度大、单位国土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是江苏的基本省情,尤其是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问题更为突出。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环保优先”战略,将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的观念,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赢得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实现了太湖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水环境指标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理念,倒逼苏南地区水环境质量提升,让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

启示二:科学规划是太湖治理的重要保障。太湖治理国家总体方案是治太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省对照国家要求,在反复研究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省实施方案,并针对流域生态环境、污染现状、经济条件、人口状况、技术力量等现实因素,明确提出阶段性治理目标和重点治污工程项目。针对入湖河流污染,制定小流域综合整治规划,采取“一河一策”深入推进治理工作。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制定出台了分区域、分行业的专项规划和方案,形成一张纵横交织的治理规划网络。针对人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理念,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治太工作。科学规划,综合施策,让太湖治理得以全面、系统、有序开展。

启示三:标本兼治是太湖治理的关键举措。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又放眼长远,加强污染源头治理,切实控污减排,从源头治理、设施建设、长效管理等多方面促进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坚持把确保饮用水安全作为太湖治理的头等大事来抓,坚决保障城乡供水持续、稳定、优质、安全。把调整流域产业结构作为太湖治理的根本途径,坚持控源截污和生态修复并重,在加强工业、农业、生活污染防治的同时,逐步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把工程项目建设作为太湖治理的重要抓手,切实做到“规划、项目、资金、责任”四落实,积极发挥工程环境效益,不断促进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启示四:创新驱动是太湖治理的不竭源泉。创新领导体制,成立由省长任主任、分管省长任副主任、流域五市一把手市长和省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创新督政体系,在全国第一个成立湖泊治理专门组织、督查机构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创新工作机制,小流域治理方面,建立由省市领导共同担任入湖河流河长的“双河长”制;蓝藻处置方面,基本实现“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在安全供水方面,初步实现“双源供水”和“自来水深度处理”两个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方面,推广网格化排水达标区建设。创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政策,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推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绿色信贷、环境责任保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为全国重点流域污染治理进行探索实践。创新投入举措,省财政每年安排20亿元作为治太省级专项引导资金,规定流域地方设立财政专户,新增财力10-20%专项用于太湖治理。创新科技应用,“十一五”重大水专项等一大批最新科技成果为太湖治理服务。创新载体建设,通过开展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等不同层次创建活动,为治太提供了有效载体。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江苏这一矢志不渝的追求必将化作更加自觉、更加自信的治太行动。

正视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治太工作任重道远

科学发展无止境,治太工作不停步。站在治太5年的时间节点上展望未来,科学工作者坦言:治太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面对太湖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江苏已经形成鲜明的共识:只有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严的措施,对太湖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治理,才能让太湖流域人民永享太湖水利之益,远离太湖水害之弊。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江苏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我们要继续加强以太湖为重点的流域污染治理。扭住目标、乘势而为,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持之以恒推进太湖治理,努力开创治太工作新局面。”省太湖办负责人表示。

这是治太工作的主旋律新时期的治太工作要实现“两个确保、两个持续、六个提升”,即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太湖水质持续改善、流域生态持续恢复,实施优质饮用水提升工程、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工程、氮磷等污染控制提升工程、环湖生态修复提升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升工程和公众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同时,具体工作还要着力体现“四个性”,即连续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制度性,科学指导新时期的治太工作。

这是治太工作新目标新追求未来五年,江苏始终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主动融入流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中,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突出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并举、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并重,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力度,不断促进流域水质持续改善,为到2020年太湖水质基本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努力把太湖生态保护与建设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工程,让太湖早日重现碧波美景。

太湖治理,是持久战也是攻坚战,既需要汗水更需要智慧。久久为功,奋进的江苏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加奋发有为,交出一份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太湖答卷”。太湖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结语

历史孕育希望,光荣照亮梦想,现实昭示未来。回眸科学治太进程的纷呈亮点,我们感动于江苏铁腕治太的志气,我们感佩于江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锐气。决胜太湖治理工作,靠的正是这样一种创先、创新、创优的精气神。励精图治,春华秋实。我们坚信,砥砺前行、创先争优的激越凯歌将在美丽太湖唱响,锐意创新、永续发展的成功实践将让太湖之水更活更清更美!

推荐阅读:

南京:拾遗补缺重整绿化景观 “生态文明建设”动真格

厦门: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力争绿化覆盖率达40%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监督 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江苏盐城亭湖区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