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8日消息:“环境是战略资源,生态是第一财富”。滨州市以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生态品牌为总抓手,以优化生态为基本诉求,连续5年开展“林水会战”,不仅实现了滨州生态环境历史性巨变,也为滨州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2年,全市“林水会战”又打响新一轮攻坚战,道路旁、沟渠边、农田里……按照系统化、生态化、标准化和项目化要求,全力实施绿色生态、水系生态、农业生态、乡村生态、路域生态五大示范工程。据市长张光峰介绍,自2008年以来,“林水会战”已累计投入56.8亿元,建设标准化方田46.7万亩,开发治理中低产田39.6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31万亩,新造林101.4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增长7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林水会战工程已完成新造林2.8万亩,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41处,完成土石方1749万立方米,完成投资5.1亿元。
“一张蓝图管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深入实施“林水会战”,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生态品牌,坚定不移地实施绿色生态、水系生态、农业生态、乡村生态、路域生态五大示范工程,给滨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今,“以路为骨、以水为魂、以林为韵、林水相宜”的农村基础建设新框架已基本成形,“低头见绿茵,抬头见飞鸟”,已成为滨州城乡的寻常画面。
提档次 做精品
绿色变成美丽滨州底色
“抓林业就是抓发展、抓绿化就是抓生态”,这一观念在滨州已经深入人心。绿色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植树造林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着力提高绿化的品位和档次。滨州按照“园林化、景观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思路,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合立地条件的乡土树种、景观树种、特色树种,一路一品位、一段一景观、一点一特色,在全市城乡营造不同的绿化效果、景观效果,形成视觉效果良好、色彩线条流畅、景观季节变化的精品绿化带。
抓重点,造精品,是绿色生态工程的基本要求。据了解,在继续搞好24条干线道路绿化标准提升的基础上,滨州已全面启动县乡道路和大中型河流灌渠绿色生态林带建设,挖潜力、扩总量。同时,按照“绿化、美化、靓化”要求,沿县、乡级公路两侧建设20―30米宽林带,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绿色生态廊道;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沿大中型河流、灌渠两侧营造50米宽生态防护林带,保护水系生态安全。
如何提升林地经济效益?滨州把发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的林下经济,列为绿色生态工程的重要内容。在“林水会战”中,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林草、林药、林牧、林禽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林下经济。通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建设一批生态种养基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优势。
提升绿化档次,机制需要创新。在新一轮的“林水会战”高潮中,全面推行“政府租赁土地、公司化造林、专业队伍管护”的造林机制,探索运用市场化的路子,既节约了政府投入、降低了造林成本,也保证了苗木成活率。沾化的思源湖北林场、滨城的秦台生态林场、阳信的万亩生态林场、惠民的国省道绿化等,都实行了各具特色的造林新机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新理念 大水网
疏浚美丽滨州“血脉”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目前已经基本构建起了引黄供水、防洪除涝、生态景观以及抗灾防汛的水系架构。但是,“来水保存不住、缺水无法灌溉”的局面仍不同程度存在。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在生态水系工程中,要立足“大水网”理念,把全市水系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建设,通过拦、蓄、调、引、提等方式,全面构筑供水保障、农田水利、防汛抗旱和水保生态“四大体系”,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据了解,2012年的生态水系工程目标,就是围绕“四位一体”亮点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河道蓄排水工程,打造“旱能浇、涝能排”的精品工程。
建设“大水网”,骨干河道整理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骨干沟渠清淤疏浚工作,以及簸箕李、韩墩、白龙湾、打渔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正全面推进。其中,簸箕李灌区今年清淤工程总计施工长度达到31公里,土方80万立方米。在水利部门及惠民、阳信、无棣三县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下,整个工程已经全线竣工。同时,滨州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2012年,惠民、无棣、博兴、阳信、邹平、沾化六个小农水重点县投资1.79亿元,高起点、高标准完成18.8万亩的节水灌溉面积,建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值得注意的是,保护好、利用好全市丰富、独特、秀美的湿地资源,也被列入了生态水系工程的重要内容。滨州重点突破博兴麻大湖、无棣黄河岛、沾化海韵等10处国家级和省级湿地公园申建工作,将雨洪资源利用与生态景观功能相结合,全力加快湿地保护与修复,努力将湿地资源打造成滨州的靓丽生态名片。通过各项重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强固水利基础,推进滨州由“水瓶颈”向“水支撑”的转变。据测算目前农田灌溉周期由原来10天缩短到现在不到3天,灌溉成本由原来每亩次30―35元,降低到现在每亩次15元左右。特别是“四位一体”工程建设,打破了农田基本建设滞后的“瓶颈”,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抗灾防汛、抵御风险的能力。
整环境 提素质
塑造幸福滨州新风貌
“一步规划到位,分步推进落实”。新一轮“林水会战”打响以来,滨州全市上下强化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建立了“市级领导包县区、部门帮扶、定期通报、申报验收”的推进机制,各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局面。
乡村生态示范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优化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各级坚持规划先行,既强调规划的长远性、前瞻性,又充分考虑规划的特色性,体现乡村特点,努力实现“一批村庄上水平、一批村庄上台阶、一批村庄变面貌”。2012年底,全市农村环境整治清理“三大堆”5737处,设立垃圾处理场所70处,村庄植树15.4万株,新修、改造道路16.7万平方米,建设活动场地4.1万平方米,安置路灯1197盏。据统计,全市已投入整治资金1.48亿元,其中,各县区投入9319.3万元,市、县(区)直帮扶部门到位资金达到5478万元。
铸品牌 创名牌
农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型
大力推进农业生态示范工程,就是要在新阶段的“林水会战”中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积极培植高效生态农业新亮点,全力做好“农业转型”的文章。
市委、市政府清醒地看到,当前滨州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怎样加快?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加快构筑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把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滨州市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但缺少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类企业,在领办农产品基地、创办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不够突出、带动能力不强。必须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为核心,重点扶持高效生态型、与农民紧密结合型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协会+产业+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形成一产支撑、二产转化、三产带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滨州市集中做大做强4个国家级、53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了71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50个重点特色园区。
重规划 巧运筹
统筹推进路域绿色生态景观带
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的工作重点,是对高速路、国省道和各县(区)通往市区主干道路两侧1000米范围内区域进行综合开发治理。以道路为纲领,充分整合“林水会战”、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各方面资源,统筹推进路域绿色生态景观带、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组团式商贸物流区、新型农村社区、城乡一体化生态水系和环卫管理体系建设。
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是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的特点和要旨,在整个“林水会战”体系中起着提纲挈领的战略作用。按照“沿路定位、带状开发、综合治理、组团发展”的总体要求,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着重统筹推进路域绿色生态景观带、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组团式园林型商贸物流区、新型农村社区、城乡一体化生态水系和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体系建设。其中,加快路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被列为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的重点工作。根据规划,将利用五年时间沿长深高速两侧5公里,与高效生态农业紧密结合,科学布局水、渠、路、桥等相关设施,建设30万亩的综合农业开发项目。目前,路域生态示范工程重点实施的205、220国道等24条主干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已经有条不紊展开,突出抓15个路域物流项目和34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力争沿途乡镇、村居和商贸物流区的“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到100%。
整合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力量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的重要方面。滨州在工程推进中特别强调了规划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引领作用,要求以县(区)或乡镇为单位,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规划紧密结合,与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有机衔接,超前谋划,统筹考虑,片区为主,分步实施。其中,“城中村”、“城边村”合村并点建社区的,纳入城市规划;“镇中村”、“镇边村”、“园中村”合村并点建社区的,纳入小城镇规划;其他村庄合村并点建社区的,综合考虑,科学选址。优化生态环境,完善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诉求。在具体工作中,各社区特别加强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努力满足社区群众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等一般性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向提供农业科技、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拓展,积极探索市场化便民服务的新途径,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小城镇联系工农、连接城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战场,因此成为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的关键环节。乡镇党委、政府是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直接组织者和责任者。通过建立完善激励奖惩制度,形成褒扬先进、鞭策后进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好乡镇龙头作用,是确保路域生态示范工程工作扎实推进的关键。各级把小城镇作为吸纳农民就业、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重要载体,重点培育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不断增强城镇对推进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的带动能力。为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各县选择一个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乡镇,作为市里“扩权强镇”试点,通过直接放权或委托等方式,赋予试点乡镇更多自主权,充分发挥其对周边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各有关乡镇积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不断增强基层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能力,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下大力气改变小城镇面貌,创造整洁有序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发展产业经济,积极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发展,积极培植农业主导产业。遵循着“立足经济基础宜于产业发展,立足城镇特色宜于保留传统文化,立足功能超前宜于长远布局,立足城乡一体化宜于社会事业统筹,立足农民市民化宜于人口聚集”的原则,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田园风光的特色城镇正不断涌现。
推荐阅读:
(来源: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