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8日消息: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充分体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
建设美丽中国,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这个似乎很明确的问题,在实践中却经常出现迷失——引进高污染企业污染了水源和空气,圈地式开发导致耕地的浪费,过度放牧和掠夺式利用土地导致耕地荒漠化,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经济增长了,而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了,这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发展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发展是为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发展不是为少数人负责,而是为全社会谋福祉;发展不仅为当代人负责,而且要为子孙后代负责。因此,发展不是掠夺资源,更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实现可持续的永续利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把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十八大“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进一步深化了新时期党对发展模式的理解。
美丽中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理论内涵
美丽中国的立论基础是生态文明理论,不仅指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仅仅指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树立生态发展的理念,建设新型生态文化。生态文明不是孤立的,它是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互结合在一起的统一整体,并渗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文化既要指导我们的建设,也要指导我们的生活。在建设方面要运用生态的理念实现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节约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种资源,经济建设要为生态文明作出贡献。因此要通过法律制裁、制度约束、政策鼓励等措施规范经济建设行为,强化生态意识。在生活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办一切事情,提倡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的理念只有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和自觉行动,才能积淀成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既是我们的重要建设目标,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国人民的由衷期盼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描绘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当今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趋势。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摆脱传统工业发展的思维模式,社会的发展要重视社会的整体效益,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是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相协调。单一的注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思路,虽然短时期可能会带来繁荣,但是会制约和危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更要求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特别是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使人们获得幸福感。人们的幸福指数并不总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当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的公平感就会成为制约幸福感的重要条件。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就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推荐阅读:
环保行业:美丽中国催生环保新机遇 [分页]
建设美丽中国,充满挑战且任务紧迫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的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环境问题,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全世界也是日益严峻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已经意识到了这个严重问题。面对20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带来的“人类困境”,有人指出危害生态环境就会危害到人类的生存,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实际上,这种传统的只注重经济指数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在一些地方,涉及环境问题的上访、信访量居高不下,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了决策者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在迅速提高。由于对生态文明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以至于破坏生态文明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农村循环农业文化的丧失、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与水的污染、对地力掠夺等现象还十分严重。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将使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中国的一个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建设美丽中国,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基础
城市依托乡村而存在,没有美丽的乡村就不可能有美丽的城市,这不仅因为乡村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也不仅因为乡村消纳与平衡城市对环境的污染,更重要的在于乡村具有城市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这种功能的差异性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美丽中国建设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把城市建设得更像城市,在城乡功能差异中寻求功能的互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乡村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丹麦学者曾经提出“生态村”的概念,并这样定义生态村:“一个以人类为尺度、全特征的聚落。在聚落内,人类的活动不损坏自然环境并融入自然环境,支持健康的人文发展且能持续发展到未知的未来。”所谓“以人类为尺度”,就是指村落的规模不宜过大,村子里的所有人都彼此认识,社区里的所有成员都感觉到自己能够影响社区的发展。所谓“全特征”,就是村落的所有主要功能(包括居住、食品供应、制造、休闲、社会生活和商业等)都完整齐全,并协调一致。所谓“健康的人文发展”,就是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综合平衡的发展,亦即人的身体、感情、智力和精神均得到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学者进一步提出与生态村相似的另一个概念——“永恒文化村”,这也是一个寻求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社区建设运动的概念,其宗旨是将人居聚落、小气候、动植物、土壤水资源融入稳定、高效的社区发展中。
建设美丽中国,要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我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十分明确的生态理念和丰富的生态文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从中认识乡村价值,保护和传承那些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首先是天人合一的基本信念,认为人只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而不是改变、掠夺、破坏自然。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对于反思“人定胜天”所付出的代价,对遏制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浪费行为,树立善待自然的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循环利用的生态理念,在乡村的生产和生活之间构成周而复始的肥料有机循环。循环利用是优秀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基础。最后是勤俭持家和低碳的生活方式。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民居建设,还是日常消费,都贯穿着节俭的原则。近些年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经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为人们所提倡,勤俭持家与低碳生活的共同点都是“节约”,它不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相反会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简约。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消费革命,完全可以在乡村文化中找到依据和路径。充分挖掘乡村的生态功能,明确乡村的生态功能定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推荐阅读:
(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