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年投入资金超15亿 生态补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03月27日 09:10苏州日报

中国园林网3月27日消息:近年来,苏州市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太湖、阳澄湖围网整治、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绿化、生态湿地修复治理、村庄环境整治、黑臭河道治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比较明显的成效。2010年,苏州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苏州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7月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苏州市在省内率先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生态补偿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苏州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生态补偿的“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明确了生态补偿的具体办法和补偿标准,其中,对连片1000亩以上的水稻田,按200元/亩予以生态补偿;对连片10000亩以上的水稻田,按400元/亩予以生态补偿;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村,按每个村100万元予以生态补偿;对太湖、阳澄湖及各市、区确定的其它重点湖泊的水面所在的村,按每个村50万元予以生态补偿;对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按100元/亩予以生态补偿;对直接承担生态保护责任,且对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给予适当补偿。2012年,苏州全市投入生态补偿资金155948万元,其中耕地保护专项资金100097万元;财力转移的生态补偿资金55851万元。

出台实施办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至2011年下半年,五个县级市和 吴 中区、相城区、高新区均出台了生态补偿实施办法。各地区在贯彻落实过程中,还结合当地实际,在政策上大胆创新。如吴中区扩大了生态补偿范围,将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连片200亩以上的水稻田及澄湖周边的村纳入生态补偿范围。高新区按苏州市规定建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对连片水稻田进行生态补偿外,明确对种植粮食、蔬菜作物的耕地,再按400元/亩予以生态补偿等。

制定配套政策细化工作要求

2011年12月,市人大制定出台了《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为规范和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2010年10月,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苏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生态补偿对象、生态保护职责、补偿资金分配、使用原则和资金申报程序等重点内容进行细化。

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制定了相关办法。市农委、财政局联合制定了《苏州市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明确了市级生态公益林区划范围和标准。市水利局、财政局拟定了《苏州市水源地村生态补偿考核办法》,对接受生态补偿的水源地村及所在地镇饮用水源保护情况进行考核,明确镇、村保护职责,强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此外相关职能部门还绘制了水源地村、生态湿地村、生态公益林分布图,使生态保护重点对象在空间分布上得到明确。

开展绩效评价进行专项审计

为客观评价生态补偿政策的绩效,苏州科技大学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院组织相关专家,依据生态补偿相关理论与实践,设计了四大类35个指标,采用相关数学模型,对苏州市生态补偿机制从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政策设计的合理及实施绩效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估。

苏州市审计局根据市人大要求,对苏州市生态补偿政策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结果显示,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后,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环境有效改善,社会公益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生态补偿政策显现成效。

加强监督检查规范资金使用

2011年以来,财政部门每年组织农林、水利、国土等相关部门对市区生态补偿资金进行专项检查。对补偿资金是否按规定拨付到村、是否按规定范围使用、是否编制村级年度预算、资金使用方案是否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预算和使用结果是否向村民张榜公示等方面进行检查,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管理的通知》、《关于规范村级集体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方法的通知》等工作文件,不断对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管理及核算等进行规范。

村级经济发展获资金保障政策效果初显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生态保护重点地区村级发展公益事业,发展村级经济提供了资金保障。2012年全市安排的财力转移生态补偿资金中,用于发展镇、村公益事业和村级经济11749万元,主要用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社会治安支出、发展村级经济等。通过生态补偿,村级可支配收入得到增加,沿太湖、阳澄湖134个水源地村、生态湿地村每年接受生态补偿金7375万元,平均每个村增加可支配收入55万元。部分薄弱村予以脱贫,并且建立起了稳定的转移支付机制,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如吴中区东山、金庭两镇全部村均得到了生态补偿,使村级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00万元。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解决了一些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部分资金来源,接受补偿的镇、村将补偿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建设,提高了镇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和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进行了农村绿化,加强了水源地保护。2012年全市安排的财力转移生态补偿资金中,用于生态环境建设21723万元,主要用于村庄环境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公益林防火设施建设等; 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费用9511万元,主要用于河道保护、村庄保护、改善湿地水环境、公益林管护等。沿太湖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所在镇,根据法律法规确定的水源地保护责任和义务,由镇与水源地所在村签订了保护饮用水源的承诺书,保护责任更加明确,水源地的日常环境卫生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进程加快,吴中区计划在五年内水源地所有保留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市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全面启动,目前,已将太湖周边的水源涵养林、高速公路两侧的护路林、尹山湖边的大型片林等共计3.22万亩林木,区划界定为市级公益林,扩大了生态保护范围。

主要通过对低收入农户提供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工作岗位、对因病困残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给予适当补贴、以及对参股农户进行分红等方式,对生态补偿区内的农户进行补助。2012年,全市财力转移的生态补偿中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为12868万元,加上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等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9511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对农民的直接、间接补贴占补偿总额的40%左右。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把生态保护的责任与经济补偿结合起来,并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使基层干部和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同时,生态补偿的实施有效增加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财力,激发了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村民对村基层组织的信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推荐阅读:

山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促美丽青岛旅游

抓落实谋突破 烟台生态文明建设步履铿锵

云南泸水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方向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