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27日消息:当绿色行动在湘西原野纵深拓展之时,在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和谐统一理念深入人心之际,不管就其本身文化内涵而言,还是从原本具有的独特价值来说,作为湘西土产和贡物——湘西楠木理当成为绿色湘西不可或缺的元素。
湘西楠木的历史与武陵山这块台地一样古老沧桑,湘西楠木的蕴含千年来就跟厚重的湘西文明息息相关,湘西楠木的幽香因穿越时空走近寻常百姓而愈加香远益清。
湘西自古以来就是楠木分布的核心区域。2002年湘西秦代古城里耶考古发掘时,发现深藏三万多枚秦简的1号井密密扎扎的方形井圈全是楠木制作,就此而言,湘西盛产楠木的可考历史至少追溯到秦朝。湘西楠木真正明文见诸史册应从宋朝开始,湘西民族志典籍《溪蛮丛笑》云:“蛮地多楠,有极大者刳以为舟。”《本草纲目》载:“柟木高大,叶如桑,出南方山中。”《五杂俎》记:“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从这些零散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宋明清时期湘西就是我国南方为数不多的楠木主产地,也不难想象当时湘西楠木娇娇成林生生不息的盛景:或幽蔼于谷底,或蓊郁于山原,或舒展于河畔,或葱茏于盆地,莽莽苍苍,葳蕤茂密。不管考古发现也好史册记载也罢,都足以证明楠木是湘西古老的原生乡土树种。
楠木并不是特指某一种树木,而是樟科楠木属或称桢楠属及润楠属树种的统称,古称“柟木”,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木材,名列江南四大名木之首,被誉为“木中贵族”。在林林总总的林木大观园里,楠木生长习性别具特色,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不同凡俗的生长习性自然造就了楠木不同凡响的材质特性,木质坚韧、纹理细腻、遇火难燃、经水不腐、百虫不侵、淡雅幽香构成了楠木家族亭亭玉立靓丽独秀深受世人热捧千年不衰的鲜明个性。同在一族,素有楠木之冠美誉的金丝楠木更是把楠木族的优越特性体现到极致。金丝楠木并非纯生物学的分类概念,而更多时候是一种美学上的范畴,主要出自桢属的桢楠、闽楠、紫楠、利川楠、浙江楠及润楠属的滇润楠、粗状润楠等。金丝楠木最大特色就是木质呈金丝光泽,而且可结成天然的山水花木人物图案,真可谓精美瑰丽而不失朴素文静,高贵华雅而不失含蓄隽永,舒适养眼,荡人心魄。金丝楠木除了广做栋梁之材之外,更适宜于养生之用。金丝楠木木性温润柔和,润如膏脂,柔若肌肤,身体接触,冬天不凉,夏天不热,久居楠室,久用楠具,便可陶然忘困,颐养身性,收到延年益寿之奇效。
正是金丝楠木奇妙绝伦的性能使得其最具价值最具特色,正是因为最具价值最具特色使得其最为珍贵最为稀缺,正是因为最为珍贵最为稀缺才使其最为神奇最具魅力。所以,古往今来无论是皇家贵胄还是黎民百姓,无论是文人大夫还是商贾小贩,无论是神州四野还是海外异域,莫不对金丝楠木宠爱有加,追捧之至。到明清时代,金丝楠木享有“皇帝木”专誉,从皇城宫殿到皇家园林,从皇帝坐朝龙椅到文房器具,从皇室身前起居陈设到身后陵寝构建,处处都与金丝楠木结下不懈之缘。北京故宫及现存上乘古建筑多为楠木构筑。明十三陵中的长陵祾恩殿,全殿由60根金丝楠木巨柱支承,古色古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楠木大殿。
论及皇城皇陵建设,在我国历史上明清时期算是达到顶峰造极,毋庸置疑,浩大的工程建设对楠木消耗也达到了巅峰。为了满足源源不断的工程用材,自明代起至清朝,皇家就专门设有金丝楠木置办部门,当时各地官衙均将进贡金丝楠木当作行政要务,进贡金丝楠木成为官员考核和晋升标准,就连庶民百姓也可凭进贡一根金丝楠木而获得官职,可见金丝楠木需求之多地位之殊令人匪夷所思。
在历史漫长规模宏大的楠木建都热浪中,作为楠木盛产地湘西自然免不了纳贡,北京美轮美奂蔚为壮观的古建筑中故宫太和殿、十三陵中定陵的木件多为溪州土司进献的金丝楠木,现存史料和宗谱记载完全可以提供一个清晰脉络。
明正德元年(1506),永顺宣慰使彭世麒贡大楠木200根。
明正德十年(1516年),彭世麒献大楠木300根,次者200根,亲督运至京,子明辅所进同。
明正德十三年(1519年),彭世麒进献大楠木470根,明辅亦献大楠木备营造宫殿。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营建太和殿,彭廷椿把数百根大楠木交辰州府运京。正如一首佚名诗所云:“楠木叶香自动风,森森独秀五溪中。北京营造太和殿,采伐栋梁立首功。”
纳贡进献历来都是维系中央王朝与地方政权和藩属正常关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来居庙堂之高的皇帝在受贡之时除了感受万邦朝会一展天威获得心灵慰藉之外,又可有机饱尝天下美食土产,阅尽四方尤物珍宝;二来处江湖之远的贡主借纳贡之机沐浴天恩大获封赏回赐,更能换取中央王朝信任,获得世袭统御一方的权柄。仅为进贡彭世麒不是加升为都指挥使么?只因进贡其子彭明辅不是获授正三品么?全因进贡彭廷椿不也晋升十级么?古溪州自溪州之战后数百年间几乎无战事,土司王逍遥偏安一隅,这不能不说是累年进贡奔走唯命换来的宁静和安定,当然进贡的实物不单单是金丝楠木,也不乏溪布、马匹、麝香、虎皮诸如此类的稀缺之物。说到底,进献楠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司政权与中央王朝的经济联系就是“纳贡”与“回赐”的关系,而湘西楠木既幸运又不幸地成为了一段时期内没完没了的贡品中精品。窥其堂奥,这种“纳贡”与“回赐”的经济关系既是历代封建王朝对民族地区采取“以夷制夷”羁縻制度的理性选择,也是溪州土司得以袭任三十五世传承基业八百余年的根本所在。其最大的意义就是消弭了战乱维系了一份平静,其最大的不幸却使湘西长时间处于幽闭状态与时代文明绝缘退回蛮荒。
土司王朝千里贡送金丝楠木取悦了天子,快活了土司酋帅,最终是累了苦了一方百姓。湘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崇山峻岭,沟壑纵横,久有“蛮烟瘴雨”之称,境内山路崎岖,鸟道羊肠,梯蹬层叠。明清时期,湘西与外界相连陆路只有三条狭窄的驿道分支,主要交通还得靠酉水沅水水道。别无选择,土司王亲运楠木至京,唯一的大道就是走酉水—沅水—洞庭湖—长江—京杭大运河水道,唯一的方式就是民夫扎排赶羊流送。如此的地形地貌,如此的交通状况,如此的运输方式,又是如此的功利熏心,要把逾千的大楠木砍到下山,运至几千里之外的京城,那是何等的无奈和艰险!就连明嘉靖年间的权奸严嵩也曾对金丝楠木艰难的运输情况作过陈奏:“今独材木为难,盖巨木产自湖广、四川穷崖绝壑,人迹罕至之地。斧斤伐之,凡几转历,而后可达水次,又溯江万里而后达京师。水陆运转岁月难计。”民间甚至还流传一根楠木一条命的说法。由此可见楠木采伐之难、运输之险、民夫之艰非今日所能想象。然而在外圆内方封闭专制的土司时代,处在阶级底层的樵夫船民除了忍受奴役煎熬,又能如何?而今的人们在感受繁华、欣赏文明、惊叹奇迹的同时,是否也能屏息聆听那文明和奇迹背后的一声声孱弱无力的叹息和幽怨呢?
溪州土司王千里迢迢亲驾金丝楠木排赴京,一路不舍昼夜顺水漂流,虽历经惊涛骇浪千难万险,但沿途风土人情奇观异景乃至京师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更使其耳目一新若有所悟。不过,溪州毕竟只是溪州,土司王毕竟只是土司王,绝大数美妙美艳的东西是一时效仿不了的,唯独铺张奢靡之风像病毒一般侵入了一代代土司王骨髓。扩城,修殿,造景,筑墓……越来越讲究,越来越显摆出京城皇家气派。不消说,建设中楠木用材消耗也越来越多。老司城紫金山共有土司王及贵族坟墓109座,如今从已挖开的30多座古墓来看,绝大数棺材系楠木做成。被称为土司王祭祀神殿——祖师殿是唯一保存至今的老司城五大建筑之一,也是湖南现存最早的土家族古建筑。明嘉靖年间(1522—1567)也就是彭世麒之子彭明辅掌印时期开始筹划重修,完成于彭翼南抗倭凯旋之时。整个殿堂由正殿、皇经台、玉皇阁组成,依山势沿中轴线由低到高呈阶梯状排列,重重叠叠,森严肃穆,巍巍壮观。正殿34根立柱皆为珍贵楠木,所有建筑嵌装围护大多使用楠木,梁柱衔接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迹。祖师殿虽不如皇城大殿那般金碧辉煌,倒也十分别致自成特色,楠木遇雨散发的屡屡幽香并不因地望之别而有丝毫差异。
也许是天高皇帝远无暇顾及,也许是老天偏爱怜惜一方,湘西平常百姓使用楠木历来没有受到特别限制。只要家庭殷实,使用楠木制的牙床、屏风、八仙桌、碗柜、衣箱、牌匾已经是极为随便的事,大可不必有僭越之忧。龙山楠木箱早在千年前就已设坊成批生产,“盛物不发霉,不生虫,不回潮,不变质”,以性优质佳闻名于湘鄂川黔边区。如今楠木制土家族家具因诸多因素越发走俏,总有那么一些执著狂热的商贩乐此不被地吆喝着穿行于土家山寨,梦想寻宝于偶然。
因过度滥用和生产性破坏,湘西楠木资源早已大幅锐减,大面积成林的盛况已成历史记忆。但湘西又因滞后的交通条件和山民自发呵护使楠木资源幸免于枯竭。尤为难得的是在永顺小溪、古丈高望界、保靖白云山、龙山印家界、凤凰两头羊等一批国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尚有成规模的楠木群。其中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楠木种类最多,有闽楠、湘楠、紫楠、白楠、赤楠、润楠等16种,故有湖南“楠木之乡”的美称。湖南省已登记的最大古闽楠在凤凰县茶田乡塘坳村,高25米,胸径1.5米。
湘西,中国南方最古老武陵山台地上隆起的概念因积淀厚重的凤凰、里耶、老司城、乾州等古城陆续开发而变得鲜活起来,也因绿色行动持续展开而更加生机盎然。湘西楠木早已融成古老灿烂湘西文化中的一份子,终将随着湘西生态高地战略的实施,渐渐变为绿色湘西具有高光效果的新元素。
土司王亲驾金丝楠木排情景已经成为芙蓉镇景点圈在建风景的亮点,从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两个方面来说对开发湘西楠木资源乃至旅游资源都意味着创榛辟莽,意在长远,想必越来越多的人终会有所认知和思索。方今欲实现林业经济与旅游经济联姻,促进绿色湘西与文化湘西结合,或许湘西楠木就是一枚楔子、一座鹊桥。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林业网 )